APP下载

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5-30李向东

健康之家 2021年16期
关键词:肺叶胸腔镜肺癌

李向东

摘要:目的:探讨单方向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lvats)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2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n=50)和研究组(n=52)。常规组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研究组行单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和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除淋巴结清扫次数和清扫组数外,研究组其他指标均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常规组的18%低3.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组与研究组1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vats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明显。

关键词: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临床常见的肺癌,其发生率占肺癌患者的80%,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对于早期NSCLC患者,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但传统开胸手术创伤较大,炎性反应强烈,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对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微创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单孔胸腔镜技术在临床治疗早期NSCLC中效果显著,可进一步降低术中损伤,得到广泛认可与接受。其中肺叶切除术结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是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但创伤较大,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肺功能要求较高。而解剖性肺段切除可保留患者更多的肺组织,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但关于二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9年5月~2021年3月,本院共收治早期NSCLC患者总计102例,以手术方式不同分研究组和常规组,其中研究组52例,常规组50例。研究组中,男25例,女27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60.69±10.14)岁,腺癌49例,鳞癌2例,腺癌伴鳞状分化或神经内分泌分化可能1例;常规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5~79岁,平均(62.18±10.94)岁,腺癌48例,鳞癌2例。本研究征得伦理委员会批准,且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术前经CT诊断,肿块<5cm;(2)肺门位置无明显钙化淋巴结;(3)符合I~II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4)实施肺叶切除术。排除标准:(1)存在交流障碍;(2)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实施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通过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效果可行后,保持健侧卧位,予单肺通气,在患侧第6肋间或第7肋间做1.5cm切口,胸腔镜孔放置胸腔镜予观察记录,查看有无胸腔黏连,之后在第4肋间做6~10cm切口,视情况添加辅助切口,进入胸腔,用器械撑开切口,通过直视或胸腔镜动态观察手术进行情况,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结的处理过程与开胸肺叶切除术以及淋巴结清扫术相同,术后留置胸管。

1.2.2 研究组

实施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通过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效果可行后,保持健侧卧位,予单肺通气,在患侧腋中线区间的第7肋间或第8肋间做1.5cm切口,胸腔镜孔放置胸腔镜予观察记录,查看有无胸腔黏连,在腋前线和锁骨中线间区域的第3肋间及第4肋间做3~4cm切口,判定为主操作孔,在腋后线与肩胛下线间区域的第8、9肋间做2cm切口,判定为副操作孔。通过主和副操作孔,放置操作设备,操作人员需记录肺部及胸腔区域是否存在黏连情况,如果病变位置属于上叶和中叶,则从前往后区间进行单方向推进处理,如果病变位置属于下叶区域,则从下到上单方向予以推进处理,肺门区域主要以肺静脉—支气管—肺动脉等顺序操作,肺叶切除后进行淋巴结清扫。

1.3 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的记录,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个数、术中出血量等予以准确记录,并记录患者术后24h疼痛评分。

(2)计算患者的临床治疗总缓解率[总缓解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0%];判断标准为:完全缓解:肿瘤组织均已消失,未出现新病灶;部分缓解:肿瘤组织缩小幅度≥50%,未出现新病灶;稳定:肿瘤未增大,也未缩小,未出现新病灶;进展:肿块增大幅度>25%,或(及)出现新病灶。

(3)术后并发症:肺不张、喉返神经损伤、支气管胸膜瘘等常见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4.0软件计算,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间近期效果比较

研究组未出现术中转开胸病例,研究组、常规组均成功进行手术,无死亡病例。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液量、术后引流用时、术后住院用时以及术后1日VAS分值短(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清扫组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8,P<0.05),见表2。

2.3 两组间术后随访情况分析

目前对常规组和研究组内病例随访2~23个月,暂无复发及转移情况,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随访时间不足,故需继续随访观察,以完善长期生存率,评价手术对肿瘤的疗效。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NSCLC的检出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NSCLC相较于小细胞肺癌扩散缓慢,对放化疗敏感性较差,因此,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目前,对于早期NSCLC患者,临床多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临床疗效显著,应用较广泛。而随着腹腔镜技术、手术器械的发展及手术技术的提升,早期NSCLC采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成为可能,单孔胸腔镜手术能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是临床治疗早期NSCLC的主要手術方式,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并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临床对非小细胞癌认识的加深,有研究指出,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可将需切除的肺段支气管及血管解剖出来进行单独处理,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非小细胞肺癌为肺恶性肿瘤常见类型之一,流行病学显示[,约85%的肺癌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癌细胞源自患者的支气管黏膜和支气管腺体、肺泡上皮,环境因素与患者基因的长时间互相作用引起病发,一般与患者的年龄和遗传、免疫以及机体营养、吸烟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有关。目前,肺癌的治疗手段较多,比如开胸肺叶切除术和属于微创术式的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这两种术式均能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变组织切除,切掉患者的肿瘤组织,去除病灶、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促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治疗。针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每种手术方式的效果不同,在进行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时,要对患者实际情况予以综合分析,尽量采用对患者机体创伤小、侵入性轻的手术方法。

本文结果证实,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液量、术后引流用时、术后住院用时以及术后1日VAS分值短(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清扫组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中,应用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不管是手术流程抑或是切口设计上,均能够对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存在的缺陷进行调整,且相比较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具有更小的创伤性,并缩短了手术用时和术中出血量,加强了术后伤口愈合。通过切口来观察,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需要选取2个操作孔以及1个观察孔,操作孔在人体中线位置一高一低,一前一后,且主操作孔在肺门的前侧更有助于手术进行,术中操作阶段,也能够呼吸配合操作阶段的全面覆盖。在操作流程上来分析,在上叶以及中叶切除阶段,通过从前向后的方向进行推进,下叶切除术从上到下推进,达到了单向式理念,手术进行中通过肺静脉开始,逐步推进对病变组织游离,首先对表浅区域切除,让深部区域完全暴露,肺裂得到处理,所以手术难度显著下降。

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相对调整了有创性操作中移动的缺陷,且不进入到肺实质内,所以即便出现肺裂发育障碍也不会影响手术进展。肺门操作阶段需要对解剖层次了解,本文结果分析,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低于常规组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术后1年生存率和研究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LVATS的应用安全和效果,但因本文选取年限和样本过小,且对手术前、手术后的辅助放疗、化疗等未全部考虑,且上述因素对远期生存率是否产生影响没有直接的依据,需要在后续分析中对上述要素进行考虑。

综上所述,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高,能提高患者的病情缓解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于海明.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康复及VAS评分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4):405-406.

[2]陈大庆,詹必成,陈剑.单孔胸腔镜下肺叶解剖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20,12(3):203-207.

[3]蔡杰飞,张诗杰,李伟,等.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对术后炎性因子及应激水平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20,19(8):808-812.

[4]王强修,李钧,朱良明.肺癌诊断与治疗[M].2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17.

[5]王建平,高杰,薛恒川,等.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1):97-100.

猜你喜欢

肺叶胸腔镜肺癌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对比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胸腔镜下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80例报告
帕瑞昔布钠用于肺叶切除术病人超前镇痛的效果
两孔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传统三孔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临床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