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自由 促其自律
2021-05-2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养孩子,究竟应该“圈养”还是“放养”?这个问题多年来被无数次争论,每种养法都有成功者,也都有失败的教训,所以难分高下。专栏作家梅拾璎认为,绝对的“圈养”和绝对的“放养”都不是好办法,两者融会贯通才是教育的正途。
梅拾瓔有两个孩子,女儿钱小雅就读于北京大学,儿子钱小能还是一名初中生。姐弟俩年龄相差悬殊,性格迥异,但梅拾璎的教育策略是不变的:给孩子做榜样,引导孩子积极上进。比如,想让孩子做事专注,自己就埋头阅读,提高写作技巧,让孩子领会醉心于爱好的乐趣。
梅拾璎不会把这样的引导局限于文化课学习。踢足球、游泳、听音乐……只要孩子痴迷,她都无条件支持。她说:“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兴趣与课内知识无关就不以为然。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一件事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出色而建立起自信和尊严感。这种‘我能行的强烈信念,会转移到他的课内学习以及对各种新事物的探索上。”
钱小能曾痴迷手机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梅拾璎没有像别的家长那样没收孩子的手机,而是把手机交给钱小能,认真地对他说:“根据科学分析,玩手机游戏和捉迷藏一样根本不会上瘾,现在我把玩游戏的权利还给你,想玩多久就玩多久。但为了自己的视力,妈妈建议你玩半小时就休息一下,好不好?”钱小能惊呆了,但看到妈妈眼中的真诚,他用力点了点头。奇妙的是,有了对手机的自由支配权,钱小能反倒没有那种停不下来的感觉了,自律性不断增强,不久就主动卸载了手机游戏,全心投入到学习中。
对此,梅拾璎的感悟是:孩子,首先必须是个自由的人。家长为他提供一个舒展的空间,让他有机会自主选择,关注自己的感受,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清晰地找到目标和兴趣,才会慢慢形成内心的驱动力。
在培养孩子意志力方面,梅拾璎不输于那些自诩“放养达人”的父母。她鼓励钱小能参加“男孩俱乐部”的活动。3年后,钱小能凭借出色的表现被选为队长,带领小伙伴们参加规模盛大的美式橄榄球大赛。赛后,钱小能获得了男孩俱乐部最高奖——雄鹰奖。
家庭教育不是生硬的理念界定的,限制孩子心性的“圈养”不足取,但孩子需要家长的关注和陪伴;剑走偏锋的“放养”要不得,但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梅拾璎悟透了这一点,她成功唤醒了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心中的“小马达”主动转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者朋友们,您的家庭教育策略是倾向于“圈养”还是倾向于“放养”?教育效果如何?欢迎通过本刊微信公众号参与讨论。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