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2021-05-29万素梅文卿琳胡守林李付广陈国栋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万素梅 文卿琳 胡守林 李付广 陈国栋

[摘 要] 对棉花实验班在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构建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棉花实验班四年的改革实践表明,通过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方法,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应用,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加强校院、校企合作力度,形成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总结了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期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应用型;教学体系;棉花实验班

[作者简介] 万素梅(1968—),女,河南商丘人,博士,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耕作学研究;文卿琳(1980—),女,宁夏盐池人,硕士,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研究;陈国栋(1986—),男,甘肃武威人,博士,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耕作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2-0181-04    [收稿日期] 2020-08-14

新时代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的各方面,而人才培养模式在其中起统帅作用[1],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构建和管理,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有机统一[2]。教育部1998年3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提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这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首次对这一概念进行阐述,指出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仍然處于发展阶段,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人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4,5]。2015年塔里木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创建我国首个棉花科学学院[6],于2016年开设棉花实验班,目前已培养了四届学生,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7],形成了体现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8],构建了应用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9],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如何构建体现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思考和教育改革方向。本文结合棉花实验班四年的改革实践,总结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以期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一、建立专门机构

2015年塔里木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创建棉花科学学院,于2016年开设棉花实验班。棉花实验班的学生来自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生物学5个学科,涉及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经济管理、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6个本科专业,涵盖棉花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验班实行“2.5+1+0.5”三段式培养模式,学生在各自的专业学习两年半,在第六第七学期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学习一年,第八学期返回塔里木大学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由于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涉及多学科、多学院,进行多专业交叉融合,并进行分段培养,因此建立了专门机构。棉花科学学院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棉花实验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修订、实验班学生遴选,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对接。

二、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应用,重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一)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应用

棉花实验班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尝试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方法,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和保证,设计一体化课程有助于革新核心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农科实践能力,同时,完整的课程体系构建可以及时与社会及企业相对接,让学生更早的接触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创业就业过程中得到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在棉花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中,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学都是围绕着棉花产业这个大目标及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进行的,部分核心课程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如“棉花产业概论”课程,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按照课程进度与授课内容,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植棉大省的棉花产业概况,并与全球棉花产业进行对比分析;参与中棉所棉花轻简化与智慧栽培创新团队、棉花分子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掌握现代植棉业具有竞争力的轻简化、智能化及转基因技术;通过调研及进入创新团队,找准提升中国棉花产业竞争力的着力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棉花实验班学生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国家级研究平台、各创新团队的科研条件及研究生的研究平台开展实践锻炼,教学中不拘泥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去印证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与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在理论教学时,可以通过引用实例展开教学,并且在理论教学之后,让学生自主动手参与实践和实验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与传统农科教育有所区别的是,棉花实验班“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依托于实践教学设计,并且由于课程性质、师资水平和教学装备设施的原因,棉花实驗班只有少数核心课程实行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二)重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依托,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重视与社会、相关产业及企业之间的联系,在确定社会需求、人才需求的同时,及时更新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学生能够获得最新的、最有效的知识信息。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课程内容的同时,由教师带队,到相关的企业,比如棉花加工车间、棉花纺织企业、种子加工厂等进行实地参观和实习。创新创业课程可以不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观摩的形式,也可以举办相关的创新实践课程,拓展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组织形式。

三、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一)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自2016年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以来,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包括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等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鉴于课程性质、师资水平及教学装备设施情况,“棉花栽培学”“棉花产业概论”既是棉花实验班的核心课程,也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试点课程,由于棉花实验班是我国首个培养棉花全产业链专门人才的实验班,国内涉农高校尚未开设“棉花栽培学”“棉花产业概论”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因此,在积极推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过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教学评价等环节体现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方法,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理念,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推广应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通过四年的实施,总结棉花实验班“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不拘泥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去印证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与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对“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拓展和推广使用,使更多的教学过程通过一体化教学来实现,使教学更加具有质量与效果。如采用“讲、演、练、创”一体化教学;通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加入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丰富一体化教学模式内容,扩充一体化教学内涵。

四、形成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棉花实验班培养的是棉花全产业链人才,涉及植物科学、生命科学、经济与管理三个学院,涵盖5个学科、6个专业,多学科人才培养离不开多方面的、广泛的协同合作。为促进棉花实验班更好的与区域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相对接,强调多方协同育人,加强校院、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

在校院合作育人方面,棉花实验班实行“双导师制”,每个学生设置2个导师指导,由塔里木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专家组成联合指导组。在塔里木大学校本部学习期间(第1—5学期),学生在各自专业进行学习,由专业所属学院进行管理。学生在第3学期开始按照各自专业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基本训练,期间跟着课题组参与科研实践,由塔里木大学的导师负责指导,第5学期遴选棉花实验班学生;第6—7学期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学习棉花全产业链课程,由中棉所科管处与棉花科学学院共同管理,课程学习及科研实践由中棉所授课教师与双导师负责;第8学期返回塔里木大学进行毕业论文撰写、修改、答辩,由中棉所与塔里木大学双导师负责共同管理。

在校企育人方面,棉花实验班校企合作育人成效显著,从培养目标的设定,到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及考核与评价等,都有相关的企业参与进去。如课程设置上,通过与企业合作、调研,针对棉花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设置了“棉花产业概论”“棉花遗传育种学”“棉花栽培学”“棉田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棉业经济”“棉花纤维加工与检验”“现代棉纺技术”“棉花种子加工与检验”“棉花产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等核心课程,涵盖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加大课程体系构建时企业的参与程度,邀请企业或相关专家参与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并实施动态调整机制,以便及时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相接轨。

五、加强实践平台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要求学生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未来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加强实践平台的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它的特点体现在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新型教学模式为手段,通过广泛的多方合作,校内与校外的实践平台的协同建设,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棉花实验班实践教学过程中,中棉所拥有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农村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1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总面积14000平方米,硬件设施配备齐备,可满足棉花实验班的课程实验条件及科研要求。集中实践教学如棉花生产实习Ⅰ、实习Ⅱ,则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部500亩的三个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校企合作,创建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实践平台;在实践平台的资源利用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共享资源、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进行高效的利用。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优秀实践能力的人才。基于这一点,植物科学学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塔里木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送出去培养成为提升自身师资力量的主要途径之一。引进方面,植物科学学院明确提出,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方向需具有博士学历且本硕博一致或与专业领域相近;选送多名教师赴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以来引进博士3人,5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其次,为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去南疆生产一线挂职、蹲点,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老专家进行授课,比如棉花栽培学由毛树春研究员授课。作为我国棉花栽培的知名专家,毛树春研究員多年来主笔撰写“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告”,为农村农业部决策提供参考,在给学生授课过程中,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博古通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棉花产业的兴趣和爱好。棉花遗传育种学由严根土研究员授课。作为中49的第一育成人,共培育的棉花品种在南疆大面积推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严根土研究员有丰富的理论功底,在给学生授课过程中,结合自己棉花育种的实践,授课内容生动有趣,在学生中树立了育种家的榜样。

目前,棉花实验班有专任教师22人,均为高级职称,其中研究员13人;博士学位教师18人,已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唐洁,吴屹,蒋珍菊.新四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建构与实践——以西华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0(24):151-154.

[2]袁靖宇.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9(2):6-9.

[3]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Z].教高[2001]4号.

[4]陈菲菲.转型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以河南省10所转型示范高校的部分专业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8.

[5]马帅.西藏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以西藏大学为例[D].拉萨:西藏大学,2019.

[6]马小艳,熊仁次,张西岭,等.我国首个棉花科学学院,产学研结合的典范[J].中国棉花,2016,43(3):1-3+28.

[7]文卿琳,万素梅.农学专业四大核心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3):116-118.

[8]文卿琳,赵书珍,陈国栋,等.浅析新疆棉花全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75-176.

[9]翟云龙,陈国栋,万素梅,等.新疆棉花全产业链适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3):15-16+65.

Abstract: Through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cotton experimental class in the aspect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th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e applied agricultural talents train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The four-year reform practice of the cotton experimental class shows that by establishing speci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tak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as the basis and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method, taking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s the goal, the course teaching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has been implement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has also been established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l;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have been strengthened, and the mechanism of multi-party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s been formed;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platform has been strengthened, as well a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has been strengthened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bove reform measures of the training model of cotton experimental clas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l of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system; cotton experimental class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