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学探索和实践
2021-05-29毕贞王建芳
毕贞 王建芳
[摘 要]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以“污水处理新技术”课程双语教学为例,对教材编制、教学模式选择、成绩考核方式与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探索。课程建设围绕“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这一目标,选取水处理技术领域的新兴技术、行业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编制讲义;充分利用线上课程平台、云视讯、问卷星、雨课堂等多种新媒体工具,建立互动式的智慧课堂;优化成绩考核办法,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实行以教师评分为主、学生互评为辅的成绩考核方式,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推行环境工程领域的双语教学、实现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环境工程;应用型工程人才;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互动式智慧课堂
[作者简介] 毕 贞(1986—),女,江苏苏州人,博士,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王建芳(1973—),女,浙江金华人,博士,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2-0105-04 [收稿日期] 2020-06-05
一、引言
2016年我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相认可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国。能够在行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是工程认证所要求的学生须具备的能力之一。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应用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可见,当前的社会急需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开展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可有效助推“复合型应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而成为我国当前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热点课题[1-3]。
現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大多在本科生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方面展开[4,5]。然
而,大多数院校在专业限选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双语教学普及率尚不尽如人意,进一步开展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仍是从事理工科基础教学的教师需要面对的考验和挑战[6,7]。本文结合复合型应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对“污水处理新技术”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二、“污水处理新技术”课程开展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污水资源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以节能降耗和资源回收为目标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绝大多数专业教材出版年代较早,对于新兴技术和专业发展前沿动态鲜有涉及。因此,“污水处理新技术”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水处理方向的重要专业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了解环境工程专业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近年来大幅提高。对于学生而言,科技英语理解水平和外文资料获取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要使学生持续得到有效的专业领域内的英语培训,仅仅靠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英语深深扎根于专业知识当中,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污水处理新技术”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授课不仅仅为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现阶段,大多数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信息都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绝大多数研究成果都发表在英文期刊上,有些新兴的专业名词尚无统一的中文译名,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双语教学可使学生在英语专业术语上与国际接轨,在专业知识和信息的获得上更加快捷。
三、“污水处理新技术”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一)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与编制
国内开展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大多直接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或采用自编教材(讲义),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国外原版教材最大的优点是编排逻辑连贯,知识点全面,但原版教材很多章节出版年代较早,很多最新的专业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并未被收录,且价格较高;自编教材和讲义的优势在于可以针对本校的学科特色和课程性质,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灵活地对授课内容进行更新,既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和动态,又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教材。但是,自编教材要避免内容随意拼凑,注重教材编写的整体性、连贯性和条理性,此外还需格外关注编译过程中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基于以上考虑,在调研国内其他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双语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我们在“污水处理新技术”课程双语教学中采用以自编讲义为主、英文原版教材内容节选和学术期刊文献为辅的教材形式。在讲义编写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学科,其培养目标是复合型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因此,所选的新技术须具有代表性,且优先选择那些工艺相对成熟、已投入工程化应用的技术。其次,所选的新技术要符合我国污水处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避免选择冷门、小众、不符合国情的技术。再次,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宜选择原理过于复杂难懂的技术。综上,我们在内容的设置上参考多家国外的原版教材,综合多家教材的优势,从几本不同大学的教材和讲义中,侧重性地筛选了厌氧氨氧化脱氮技术、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生物膜技术、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技术,以及污水中营养盐回收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要求任课教师既精通课程的核心理论知识并从事污水处理新技术的相关科学研究,同时能用外语准确流利地表述相关的原理概念、解析专业词汇。国内开展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半英语型、混英语型及全英语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对选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前序课程的学习情况、英语综合能力(如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以及选课动机和目的(就业或是升学)进行了解后,采用混英语型为主、半英语型为辅的双语教学模式,即用英语编写教学讲义、书写板书,同时用汉语和外语交叉讲解、组织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双语教学方法探索
根据笔者自身的学习经历和学生反馈情况,许多理工科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难以摆脱“学生阅读英文教材、教师汉语讲授翻译”的初级阶段。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英语学习,关注英文的语法、翻译等方面,抑或是单纯的把知识用英文表述出来是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传递的。最终难免让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趋同于专业英语课程。显然,这样的授课方法是难以达到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和目标的。笔者所在学校在“污水处理新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避免上述“英语阅读或翻译课”的教学方法。
1.利用在线课程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笔者采用云视讯平台录制教学视频,并将教学视频、课件、参考文献、课程作业等教学资料上传至所在学校的线上课程平台,建立《污水处理新技术》课程网站。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证明,课程网站对于学生课后复习以及拓展知识面,有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可以在课后补充因为听讲过程中思考或者单词不熟悉所造成的课堂笔记遗漏,同时又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双语课堂上未能完全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回顾。
2.加强过程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化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或由于性格害羞内敛,或由于英语口语能力较弱,抑或是由于不自信,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差,甚至在课堂讨论互动环节出现冷场。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双语课程教学环节中来,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笔者在教学PPT中嵌入雨课堂,针对重要知识点或难点设置选择题、投票题和填空题,学生则在课堂中使用手机完成现场答题。利用雨课堂在线工具,可即时导出学生的作答情况,既能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评定提供依据;也能让学生彼此之间对大家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另外一个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是分组宣讲。具体方式为:学生自由分组(每组2~3人为宜),以课堂讲授内容为基础,自由选取符合课程要求的污水处理新技术。小组内可让学生发挥自己所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信息查阅、多媒体课件制作、备课宣讲的任务,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们就汇报内容展开讨论。利用问卷星工具建立评分小程序,设置评分规则和评判依据,让每位同学参与评分环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环节。综上,我们认为采用多样化和鼓励式的互动教学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具有以下益处:提高學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筛选和理解能力;帮助部分学生互动克服性格内敛羞涩带来的不自信;方便教师了解教学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便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四)双语教学成绩考核和教学评价
1.成绩考核。建立合理、全面的成绩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客观的评价是本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正如其他专业基础课或必修课,双语课程的成绩考核也须以课程培养目标为基准,但同时双语课程也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更要注重考查学生获取英文文献、综述专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因此,若采用常规专业课程的卷面考试方式,势必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形成“考什么,学什么”的风气,这会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因此,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方式为考查。具体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由文献综述、课堂答题参与度与出勤率构成。期末的主题报告考查占总成绩的40%,其评分标准包括选题的恰当性、汇报深度、PPT质量以及英语表达能力;利用问卷星小程序,让学生之间互评,最终依据教师评分与学生评分(权重6∶4)对小组汇报给出综合成绩,将其作为期末考核成绩。
2.教学反馈。教师与学生在课前课后的互动也极为重要。在每次开课前,笔者通过QQ工具建立课程群,在课前教师对下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示,在课后就教学情况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云视讯的弹幕工具,学生会对授课内容实时提出问题或反馈。相比常规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们参与教学反馈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专业双语教学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案探讨
“污水处理新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已执行四年有余,最突出的课程效果是使学生能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最前沿的污水处理理念、原理和相关工艺技术;通过与前序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相配合,意识到传统污水处理技术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从而让学生们认识到推动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必要性,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和综合素质。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是我国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改革深入过程中逐步改善。
(一)完善自编教材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自编教材的确是一个较好的选择,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细致筛选和调整,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学习内容。同时,通过学生的主题汇报,将学生关注的内容引入自编教材。
(二)提高学生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本科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一般,加之课程内容的专业性较强,部分学生是迫于学分要求而选择本课程,因此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参与度低和学习兴趣不强的问题。
(三)避免教学形式化
专业双语课程一定要与专业英语课程区别开,二者在教学目标以及对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支撑方面明显不同;因此,一定要避免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流于形式,设定过高的英语翻译或口语表达要求,这一点也是许多学生不愿意选择专业双语课程的原因之一。
五、结语
随着我国政府和民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工作者在实际工作汇总和国际上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在此背景下推行环境工程领域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在这一过程中,须结合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开展与之相匹配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应当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为核心标准来衡量教学效果,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語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30(4):15-20.
[2]俞理明,袁笃平.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3):74-78.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刘廷凤,李红艺,丁克强.《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1(2):56-58.
[5]徐文英.环境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97-101.
[6]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this paper takes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New Technology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as an example, and explores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odel, 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etc. Centering on the goal of “training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handouts of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by select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utting-edge knowledge in the field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We try to make full use of online course platforms, ViLin-HD Video Conference, Questionnaire Star, Rain Classroom and other new media tools to build interactive smart class. We also try to optimize the methods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b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ordinary grades and carrying out a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thod that gives priority to teachers scores and supplemented by mutual evaluation of students, so a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results.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bilingual teaching course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carrying out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training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pplied engineering talents; bilingual teach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nteractive smart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