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05-29辛世俊王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

辛世俊 王鑫

[内容提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与2035年远景奋斗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出了全面性、深入性、创新性、整体性等一系列新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供强大物质基础,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价值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一要凝聚价值共识,二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三要坚定理想信念。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 辛世俊,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鑫,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与2035年远景奋斗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科学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辩证关系,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阶段,在一个大的历史阶段中会出现不同的小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毛泽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至今已有六七十年。实际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不是各行各业齐头并进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点在工业现代化,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重点在农业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现在我们提出的“全面建设”,就其内容而言,并不局限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四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我们党要更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再次强调指出,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都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认识的深化。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概需要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但这个一百年也是有不同发展阶段的,邓小平自己就提出过“发展起来以前”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他设想的“三步走”战略以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不同发展阶段的构想。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习近平不仅提出了“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关系问题,而且在国家制度建设上提出“前半程”与“后半程”的关系问题。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6-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我国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的必然要求。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全面性要求

一般认为,全面是事物横向的联系,这无疑是对的,但全面也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展现。事物不经过一定发展过程和阶段,其矛盾就不可能暴露,全面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凸显出来。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解决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但随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开启,新的全面性的要求就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人们的面前。

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联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的,2035年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意义。

2.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立足“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内涵极为丰富:人民群众不仅期望物质富裕,还期待民主权利的保障,期盼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健康等得到保障的幸福美好生活。从人民群众的感受来看,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缺失,或存在短板,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会打折扣,就称不上全面。经济建设,是贫富差距缩小的现代化;政治建设,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现代化;社会建设,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现代化;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只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的现代化,才能与人民的期待相吻合。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覆盖所有领域、惠及所有人群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这两个层面的全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和关键。

从领域上看,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我们所建成的现代化是所有民族的现代化,而不是某个或几个民族的现代化。少数民族能不能实现现代化,直接决定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从区域来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城市的现代化,还是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特别关注农村、山区、老区、落后地区。这些区域多处在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基础条件差,这些区域不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完整的。让落后地区同全国其他地区一道进入现代化社会才是真正的现代化。

从人口来看,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是惠及14亿人口的普遍的现代化。先富起来的人们要实现现代化,生活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老区的人们也要实现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崇高的使命职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重点、难点在农村。

不难看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现代化,是不分地域、不分群众、不分层级、不分民族,不使一人一地掉队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惠及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只有把全体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中国共产党人才具有这样博大的胸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这种全面性的要求,既要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切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关注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叙事,还要善于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反映处于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现代化建设的关切与努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容的丰富性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还需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丰富实践中不断凝练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 深入性要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性使得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譬如,富强这个价值范畴,包含着“富”与“强”两个层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侧重于解决富起来的问题,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则重点解决强的问题。什么是强?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阶段有什么不同?中国的强与西方的强有什么不同?逢强必霸的逻辑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富强是否包含精神的富和精神的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理论上进行充分研究、论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都需要不断深化,都需要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以提升人们的认识水平,增进社会共识。列宁曾经指出:“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2]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网络舆论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言论自由与个人自由、爱国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些理论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解答人们的困惑,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正能量、好声音占领网络舆论阵地。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能只从概念出发,还应当根据实践需要,针对热点问题,回应现实关切,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更沁人心。

(三) 创新性要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既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中国特色。从中国特色的视角来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基础上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全面集中统一领导的现代化,等等。应当围绕这些中国特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研究。譬如,美国挑起对中国的贸易争端以及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使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这就是必须走自主创新的现代化道路。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第一位的,就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战略支撑。掌握核心技术只能靠自主创新。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3]应当围绕新发展理念,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从理论上阐明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尤其是自主创新的价值,营造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氛围。

(四) 整体性要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性也就是整体性。现代化发展是社会整体的现代化、民族整体的现代化、人民整体的现代化。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来说,这个整体性就是理论的整体性與价值的整体性。有的时候,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需要详细区分几个层面,而是需要进行整体性的培育和弘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习近平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要求,这就是从整体上来说的,虽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很难归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12个价值理念中,却是最重要的。价值观是指向未来的,价值目标的实现是需要努力奋斗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根本的价值诉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价值目标,二者是一致的。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谈现代化的时候,始终不忘强调“社会主义”这个定语。1956年,毛泽东指出:“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4]在毛泽东看来,坚持社会主义是决定现代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原则问题、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半点含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多次谈道:我们所说的现代化,和一些人理解的现代化不同。“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5]110这里所说的“别的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进行了说明:“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5]63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才可能避免两极分化,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5]111。邓小平明确指出:“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5]206

在邓小平看来,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更深远的考虑,这就是实现现代化并不是我们的最高纲领,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打基础的。“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5]110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5]112

不过,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犯过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硬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的错误。邓小平晚年多次指出了这个失误:“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5]306这里所说的“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实际上就是理想信念问题。

1985年,邓小平分析了一种现象,就是一谈理想,就有人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要收了。[5]114这是把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实现现代化理解为走西方道路了。一些人不知道或者故意将我们的政策与社会主义分割开来,邓小平将这种倾向归为“自由化”思潮,认为这种思潮的实质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开放和实现现代化不仅没有违背我们的理想,反而恰恰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这是邓小平高度重视并不断告诫全党的重要问题。

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提出了“现代化观”这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观具有很多内容,但首要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

在谈到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6]

在谈到改革开放时,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7]14这个方向、立场、原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不能改,像三权分立那一套东西,永远都不能与之“接轨”。“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7]15

在谈到市场经济时,习近平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8]

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9]70

习近平的这些论断充分表明,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一以贯之的、毫不动摇的。我们共产党人是革命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目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9]70

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同样道理,我们讲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不能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去掉,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价值观建设。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10]113“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10]105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明确回答:“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113

一些人一见到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概念,就认为我们的价值观与西方趋同了,认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与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接轨了,这是十分错误的认识。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解体,美国在冷战中取得了兵不血刃的胜利。美国试图将战胜苏联的经验移植到中国,寄希望于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来颠覆中国政权,他们企图利用现代化先发国家的优势来引导中国采用西方的“普世价值”,达到“同化”中国的目的。美国的算盘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会与西方接轨,会改旗易帜,变得和美国一样,即采用美国的那一套政治體制和制度。他们幻想着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失败了,历史终结了。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西方的上述意图:“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11]

从毛泽东开始,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旗帜鲜明地表示,中国绝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这是因为西方实行的是资本主义,而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西方现代化道路经历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三个阶段,他们是依靠掠夺第三世界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他们的现代化之路是通过野蛮的战争、疯狂的掠夺来实现的。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则是和平发展,依靠中国人民艰苦创业,一步一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1]7

如何在现代化建设中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是一个大题目,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来看,关键还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苏联东欧国家失去执政地位的教训警示我们,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苏联东欧国家改旗易帜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自己丢掉了马克思主义。近年来我国那些被查处的腐败分子,无一例外地都存在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道德上堕落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因此,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在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的同时,坚持进行自我革命。“四个全面”是一个严整的体系,全面从严治党是核心、是政治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永恒课题和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就是要从根本上保证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適应这一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也必须在强化理想信念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上下功夫,譬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将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在价值观的所有范畴中突出社会主义的引领作用,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0]199

不难看出,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换言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10]105。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取得抗疫斗争的阶段性胜利之后,立即尽其所能地支援世界各国抗击疫情,这种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某些西方大国甩锅他国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强大物质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则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三、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人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人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物的主体性特征,这一根本性特征决定了人必然把实践作为体现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方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人的建设,人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自身行为(活动)的规律,没有人的主体性及其一系列行为活动,也就没有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过程,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达到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到来,一定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是一定社会主体能动性实践活动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众所周知,旧中国不是没有搞过工业化,晚清政府搞过,北洋政府搞过,国民政府也搞过,但是他们都失败了。这是为什么?毛泽东的答案是,旧中国一盘散沙,新中国把中国人民组织起来了,是历史选择和人民选择的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人民组织起来了,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迸发出的巨大能量是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靠什么把人组织起来?就是靠强大的精神。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及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孕育产生的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王进喜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塞罕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靠着这些精神,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见物不见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主体、让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的现代化。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9]3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也是最根本的思想认同和最根本的价值观。习近平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0]12“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10]116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自信也就是价值观自信。在新时代,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价值观自信,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就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当前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依据、价值诉求、价值目标来进行,最大限度地将14亿人的精神、力量凝聚在一起,从价值论的视角科学地回答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根本问题。

第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就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到底哪一种价值观好,要让老百姓自己比较。这种比较既可以纵向地与历史比,也可以横向地与国外比。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使

很多年轻人认清了所谓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感到作為一个中国人是有尊严的,是无比自豪的。

第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蓝图是宏伟的,其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通过努力变成了现实。从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开始,美国开始围堵、打压中国,特朗普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来遏制中国,但他们的目的并未达到。奥巴马上台时中国GDP只有31.92万亿元人民币,到拜登上台时中国GDP已超过了100万亿元人民币,翻了两番还多。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我们的制度是优越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下去,我们的价值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脚步。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58.

[3]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4.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0.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6.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编辑:朱效梅)

猜你喜欢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和“十四五”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把握好阐释好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大逻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治意蕴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