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快速定位装置研制及试验分析
2021-05-29孔祥美张奕杰苏奕辉许国伟
刘 程,孔祥美,张奕杰,苏奕辉,许国伟
(汕头供电局,广东 汕头 515000)
0 引言
雷电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电网雷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1-4]。输电线路遭受雷击跳闸后,对于故障杆塔的快速定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5-7]。在雷击定位装置的研究方面,文献[8]根据三相电流行波极性差异,推导了不同监测区间段内线路雷击点和闪络点定位公式,经EMTP-ATP软件仿真验证,该方法能准确进行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定位,但仍属于在线监测,不能满足现场定位的需求。文献[9]基于GSM无线通信网络,对输电线路上各绝缘子串进行实时监测,进而对雷击故障点进行定位,该方法亦是对绝缘子的在线监测,准确率较低,不能满足故障杆塔精准定位的需求。文献[10]通过测量OPGW光缆的温度变化,从而获得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信息并对雷击进行定位,但准确率也较低。
目前,各国对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快速定位的研究多停留在在线监测方面,对于雷击跳闸后故障杆塔的快速定位、查找等方面研究不足。本文基于“缺陷放大”的思路,利用低熔点合金熔点低及导电性能好的特点,研制了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快速定位装置,通过Matlab软件计算并形成双指数函数模型的雷电流波形图,据此对定位装置进行电流冲击试验,验证了定位装置的有效性。
1 雷电流参数
雷电流是一个单极性非周期脉冲波形,通常可在短时间内上升至尖峰幅值(10~150 kA),再由尖峰幅值缓慢下降。雷电流波形主要由雷电流幅值、波头时间(波前时间)和半幅值时间(即波长时间,波尾时间与之相关)三个参数表示。雷电流波头时间大多在1~5μs,平均约为2.6μs;雷电流波尾时间大多在20~100μs,平均约为50μs。防雷保护设计通常采用2.6μs/50μs的雷电流波形。雷电流幅值、雷电流波头时间均为连续性随机变量。标准雷电流波形可用公式(1)描述[11-17]:
式中:i为雷电流;t为时间;Im为雷电流幅值;α、β分别为与雷电流波头、波尾时间相关的常数Im,其中,τf为波头时间,τt为波长时间。
防雷保护计算中,一般采用双指数波等效雷电流波形,只需给定Im、α、β三个参数即可确定雷电流的波形。令Im=10 kA,τf=2.6μs,τt=50μs,利用Mat⁃lab仿真得到基于双指数函数模型的雷电流波形图,如图1所示。
图1 双指数函数模型的雷电流波形
2 定位装置工作原理及制作
定位装置由导电部分和熔融部分构成。导电部分由镀锌扁钢制成,能保障杆塔可靠接地,一旦线路发生过电流故障,过电流可通过导电部分流向大地;同时导电部分能对熔融部分起到支撑作用,在熔融部分熔化时,保证熔液从熔出口流出。熔融部分为低熔点合金由低熔点金属Bi、Sn、Pb、Cd按照一定比例制成,具体如表1所示。低熔点合金熔点为70℃,当输电线路遭受雷击过电流故障时,过电流经杆塔—定位装置—引流板—接地引下线流向大地,使得杆塔与接地引下线之间的低熔点合金熔化流出,从而实现快速定位。
表1 低熔点合金各组成元素质量分数%
根据接地引下线引流板尺寸,确定定位装置几何尺寸为:长度L=150 mm,宽度B=50 mm,厚度D=3 mm,内圈直径R1=10 mm,外圈直径R2=15 mm,内开口长度l1=5 mm,外开口长度l2=10 mm,两孔间距l3=80 mm。定位装置几何模型如图2(a)所示,实物图如图2(b)所示。该定位装置连接于杆塔塔腿主材和接地引下线引流板之间,定位装置现场安装情况如图3所示。
3 雷电冲击试验及结果分析
3.1 搭建试验平台
图2 定位装置
图3 定位装置现场安装图
采用单相50 Hz电源模仿雷电冲击试验,试验时施加电流(10±5%)kA,即雷击时产生的最小电流,将电源电压施加到塔腿主材角钢和镀锌圆钢引下线两端。为避免试验存在的偶然性,试验样品共分4组,每组10个定位装置。试验电路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试验电路示意图
试验前,对每组定位装置样品按照序号R1—R10逐一进行编号并拍照。试验时,将定位装置样品依次连接于各段地线的连接处,接地线间用定位装置连接成串联回路。试验样品由3组绝缘子支撑成悬空状态,使之与大地绝缘,绝缘子上端与试验样品由螺栓连接,绝缘子下端固定在地面钢架结构上,试验平台如图5所示,连接方式如图6所示。
图5 雷电流加载试验平台
图6 定位装置连接方式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试验共分4组进行,分别施加10.2 kA和10.3 kA电流,通流时间分别为0.212 s和0.310 s,将其进行组合,形成4组试验工况,每组试验结束后对该组试验样品逐一进行拍照,并记录样品熔化痕迹,冲击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电流冲击试验数据
图7所示为雷电冲击试验时定位装置火花放电通道,由图7和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越靠近电源端,雷电冲击试验时定位装置放电通道火花越明显。
图7 雷电冲击试验中定位装置火花放电通道
分析认为,R1—R10均为人工制作而成,定位装置表面较为粗糙,在与引流板连接的过程中,由于表面粗糙造成接触电阻增大,且10个定位装置串联而成,因此在能量传递过程中,随着接触电阻增大,能量逐渐降低,产生的热量也逐渐降低,从而导致样品熔化痕迹不明显。
图8所示为4个组别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定位装置熔化痕迹。由图8和表2可知,相同雷电流作用下,通流时间越长,定位装置熔化痕迹越明显;在通流时间一定的条件下,雷电流越大,定位装置熔化痕迹越明显。实际工作中,每基杆塔仅在4个塔腿接地引下线引流板处安装1片定位装置,接触电阻小,同时雷电作用在杆塔上的电流强度一般大于10.3 kA,且雷电流作用时间也较试验所加载的通流时间长,因此,在自然条件下,该定位装置能够实现输电线路雷击杆塔的快速定位。
图8 各组别不同工况雷电流作用下定位装置熔化痕迹
4 结语
本文基于“缺陷放大”的思路,利用低熔点合金的熔点低及导电性能好的特点,对传统杆塔与接地引下线引流板之间的连接点进行改进,研制了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快速定位装置。通过雷电流冲击试验验,验证了该定位装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