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查辨析能力,凸显核心素养
——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命题研究

2021-05-28浙江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辨析题型手法

浙江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题型,是“阅读与鉴赏”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能体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题型。古代诗歌鉴赏的命题呈现出“守正创新”的特点:“守正”体现在体裁的稳定,其选材主要涉及诗、词、曲等古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体裁,偶有涉及《诗经》、汉乐府等古体诗,但是总体来看,其体裁形式基本稳定;“创新”体现在题型的变化,即从经典的纯主观题到客观题与主观题兼具。

在古代诗歌鉴赏的命题中,比较鉴赏是一种深受命题者青睐的题型,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在阅读两首或多首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或形式技巧等进行多维度对比的鉴赏。这种鉴赏涉及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能够较为综合地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梳理近9年的高考真题,笔者发现比较鉴赏这一题型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也能有效凸显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追根溯源,探寻命题规律

1.梳理真题,探寻选材特点

比较鉴赏题在近9年高考的全国卷和地方卷中出现的频率颇高,笔者梳理后结果显示:每年都有比较鉴赏题的考查;全国卷考查了5次(不包括同年份不同试卷);地方卷中浙江卷和北京卷考查频次最高,分别为7次和5次;安徽、湖南、山东、福建、江西均有考查(这几个省份在2016年均开始使用全国卷)。究其原因,在分省命题的年代,考虑到命题的唯一性,比较鉴赏题因其容量大、重合率低,故而受到命题者青睐;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比较鉴赏这一命题形式因其能够较好地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故而从2017年开始,比较鉴赏题再次受到高考诗歌鉴赏题青睐。

2012—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选材

从体裁上看,比较鉴赏题所选的诗歌主要是近体诗,多为七言律诗,如《内宴奉诏作》;偶有七言绝句和七言古体诗,如《寻诗两绝句》和《野歌》;兼有词和曲,如《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和《【双调】蟾宫曲·自乐》。在选用两首诗歌的题型中,两首诗基本为同一体裁。这种体裁取向有其合理性,首先是阅读量适中,七言律诗56字,加上标题和注释,总的字数在60~80字之间,宋词也多为中调或长调,总字数在100字以内。其次是理解难度适中,七言律诗和宋词的语言和古体诗相比更易理解,且能和学生原有知识建构产生联系,教材中选取的诗歌也基本是唐宋诗词中的经典作品。

从题材上看,比较鉴赏题所选的诗歌题材多元化,具有开放性,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又可以避免被押题。这些诗歌涉及常见的几大题材,如送别诗(2020年浙江卷《秋江送别》《送柴侍御》)、田园诗(2019年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边塞诗(2015年全国卷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咏物诗(2012年浙江卷《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等,也有一些没有明确题材取向的即事抒怀之作(2014年全国卷Ⅱ《含山店梦觉作》)。这种选材取向极大地拓展了诗歌鉴赏题的范围,也为命题增加了更多可能性。

从命题逻辑上看,比较鉴赏是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求同或求异的赏析,故所选的不同诗歌一定有某种关联,有的是同一位作者的两首不同风格的诗作,如2019年全国卷Ⅲ选的是刘禹锡的七言古体诗《插田歌(节选)》和七言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的是不同作者相同题材的作品,如2020年浙江卷选择了王勃的《秋江送别》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均为送别诗;有的是不同作者不同体裁与题材但手法相同或相近的诗,如2018年浙江卷要求赏析李颀的五言古体诗《送王昌龄》与柳永的《雨霖铃》运用的相同的“点染”手法;有的是作者、时代均不相同但情感相同的诗作,如2013年安徽卷选择的是唐代韦应物的《秋斋独宿》和金代赵秉文的《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无论是诗作的体裁还是题材,比较鉴赏这一题型呈现出了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够更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研究题型,明确考查方向

纵观近9年的高考真题,不难发现,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的题型有客观选择题、填空题和主观问答题等不同形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归根结底,其涉及的考点还是诗歌鉴赏最核心的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四大类型。

从形象角度设题,主要考查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的比较辨析。如2014年山东卷《寻诗两绝句》14题(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这道题考查了景物形象的差异,需要考生根据诗中“园花”和“乔木”意象进行辨析。园花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后呈现“百般红”,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而乔木在明月的照耀下显示“峥嵘”之状,有一种清幽寂静之感;第(2)题: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陈居士”,其形象特点应该是统一的,但从两首诗来看,又有着微妙的区别:第一首中的“亭角寻诗满袖风”和第二首中的“醒来推户寻诗去”,可见诗人风采不凡、情趣高雅;第一首中的“楚酒困人三日醉”和第二首中的“爱把山瓢莫笑侬”,可见诗人把酒言欢、性格洒脱的形象。

从语言角度设题,主要考查词语的锤炼(“炼字”或“炼句”)和语言风格的比较赏析,题型灵活,可以设置成选择题,也可以设置成主观题。如2018年全国卷Ⅲ的《精卫词》第14题D项: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这是在选项中与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语言风格上的比较,白诗是一首新乐府诗,其语言风格质朴无华,与王诗风格相近。2019年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则更近一步,将语言的比较鉴赏放入主观题中进行考查,如第15题: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这道题明确考查分析两首诗作语言风格的不同点,《插田歌(节选)》是一首典型的民歌风格的田园诗,其语言通俗易懂,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文人间的唱和之作,写作的对象是白居易,且为七言律诗,其语言风格雅丽平整。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设题,这是比较鉴赏最为常见和典型的命题方法,考查的方向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如2018年浙江卷《送王昌龄》第20题: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这道题比较的是诗、词两种不同体裁中的“点染”手法,考生须结合自己已有知识中关于“点染”手法的理解,来重新阐释这一手法在《送王昌龄》这首诗中的具体运用,这是异中求同;而2015年全国卷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道题考查分析相同题材诗作中不同的景物描写手法,《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开篇有“闻说”,说明这些景物均是听闻,属于想象和虚写,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景物是实写。这属于同中求异。

从思想情感的角度设题,这是比较鉴赏题最常见的考查方向,“诗言志”是古人写诗的一大准则,关于诗歌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较为常见的是考查相同题材的诗歌情感的辨析,如2020年浙江卷考查了两首送别诗(王勃的《秋江送别》与王昌龄的《送柴侍御》),第19题: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这就是辨析两首送别诗在表达的情感上的细微的差异,从《秋江送别》中“已觉山川是两乡”和《送柴侍御》中“明月何曾是两乡”上可以看出这种差异,第一首显然更伤感一些,而第二首则更豁达乐观。

因此,比较鉴赏题可以较为全面地考查诗歌的各个考点,无论是整体的感知还是细节的辨析,都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守正创新,凸显核心素养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落地和部编版教材的使用,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高考命题,也紧随其后开始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贯彻和落实,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就是能较好凸显核心素养的一种考查方式。

1.立足语言,建构运用

《课程标准》明确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概念,即“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其中,“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运用规律”是最具汉语言特点的学科属性,“具体语言情境”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现实基础,近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就呈现出这种倾向,即着重考查对具体情境中诗意的理解。

具体来说有三种考查方式:第一种是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如2018年浙江卷《送王昌龄》第19题:“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第二种是考查对诗句含意的理解,如2019年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第15题: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2018年全国卷Ⅰ《野歌》第15题: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第三种是考查对语言风格的辨析,如2019年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第15题: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2.基于思维,发展提升

《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比较鉴赏建立在对诗歌整体感知的直觉思维之上,进而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比较辨析,是最能体现核心素养的题型。

比较鉴赏对于辩证思维的考查主要通过分析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的异同来体现。如2014年山东卷14题(1)中“‘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这就是典型的辨析景物形象的不同点;2014年浙江卷22题中“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考查辨析两首诗的抒情手法,而2018年全国卷Ⅰ第14题C项“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是对辨析手法差异的一种隐蔽式考查方式,迷惑性较强;2020年浙江卷《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则是考查两首诗情感上的细微差异,更能考查辩证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

3.把握审美,鉴赏创造

《课程标准》对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则是“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一点在诗歌鉴赏中体现最为明显,因为诗歌本身就是极具美学价值的文学体裁,鉴赏诗歌需要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比较鉴赏则更进一步,是要在比较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审美鉴赏的辨析,这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诗歌比较鉴赏是在审美基础上进行手法、情感等的辨析,这一点在北京卷的命题上最为明显:2019年《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3题A项“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项“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这两项是对两首诗分别进行鉴赏;而C项“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项“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这两项就是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

4.弘扬文化,传承理解

与审美鉴赏相关联的就是在历代的诗歌鉴赏活动中所形成的诗词文化和蕴含其中的文人志趣,这种志趣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积淀为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文化传承与理解,《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古代诗词属于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在提升文化自信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

三、科学备考,提高辨析能力

在命题思路和框架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据此,在高考复习备考中,教师应当围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个方面开展教学,以提高学生在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中的辨析能力。

1.立足阅读与鉴赏,重在读懂

阅读与鉴赏,重在读懂,特别是古代诗歌语言有别于现代汉语和文言文,学生如果在学习中不注意积累重点词语,就会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出现理解性偏差与错误,导致误读。如2018年全国卷Ⅰ《野歌》14题B项中“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这里的关键词是“贫穷”,原诗是“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这个“穷”在诗歌语境中并非“贫穷”之意,而是处境困厄、艰难,与教材中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穷”意义相同。

因此,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对于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关键词语的理解是鉴赏全诗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鉴赏更要立足于具体情境中词语的特定含义来理解诗作的思想情感,学生在复习时要高度重视并积累相关词语的含义与用法。

2.注意表达与交流,重在阐释

《课程标准》在命题建议中指出要“设计典型任务”,这个典型任务并非是艰涩难懂的,而是要以一个明确的任务指令对学生提出阐释性的任务要求,学生要做的是按照指令准确地完成阐释。

如2018年浙江卷《送王昌龄》第20题,明确指出“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学生并不需要去判断诗歌中的手法,而是要按照题干的要求作答。类似的题型在其他试卷中也大量出现,如2012年北京卷《柳堤》中的一道选择题,“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题干直接点明了手法。

因此,在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中也要注意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没有准确、生动的表达,即使题干给出了手法、情感等重要信息,学生也很难准确答题。

3.重视梳理与探究,夯实基础

“‘梳理与探究’侧重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这一点在比较鉴赏题中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需要比较的两首诗分别在教材内外的情况下,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学生很难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

在主观题中,教材内外的比较十分常见,如2018年浙江卷考查的“点染”手法,2019年全国卷Ⅲ考查的《插田歌(节选)》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语言风格比较,2012年江西卷考查的比较秦观《江城子》中的名句“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异同等。在客观题上,选项中某一项极易出现对比较鉴赏的考查,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野歌》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考查的是修辞手法,而2018年全国卷Ⅲ《精卫词》考查的则是该诗与白居易《观刈麦》的语言风格的比较。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夯实在教材中学习的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特别是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经典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做到既能准确理解,又能正确阐述。

猜你喜欢

辨析题型手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七步洗手法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