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宏观趋势、关键技术与发展思考*
——《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解读

2021-05-28金慧王陈欣罗纯源彭丽华

远程教育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报告新冠疫情

金慧 王陈欣 罗纯源 彭丽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上海200083)

一、引言

2021年4月26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正式发布了《2021 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2021 EDUCAUSE Horizon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ition,以下也简称报告)。

报告沿用了2020年修改后的框架,主要内容包括:影响高等教育的15 个宏观趋势、6 项关键技术与实践、4 种情景预测和各国的实践案例与启示分析。第一部分以全景视角探讨了塑造未来高等教育教与学体系的宏观趋势:远程工作/学习、广泛采用混合课程模式、学习技术使用增加、在线教师发展、高等教育经费缩减、公务出差减少以及在线全球化增长等,这些均与“新冠疫情”息息相关。即“新冠疫情”作为重塑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已经对人类社会生活、技术依赖性、未来经济前景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第二部分对人工智能、混合课程模式、学习分析、微型证书、开放教育资源和优质在线学习等6 项影响高等教育的关键技术与实践,进行了详细阐释。这6项技术也是疫情带来教育生态系统变革后被广泛应用的技术。报告评估了高等教育机构在推进这6项技术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挑战、取得的优势及对人类摆脱“新冠疫情”产生的持续影响。第三部分根据增长、约束、崩溃和变革这四个虚构情景,对高等教育未来10年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其重要观点是全球疫情所带来的创伤,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高等教育的运作方式。第四部分描述了各国专家结合《地平线报告》内容和本国背景,对未来高等教育领域的技术应用进行了展望与思考。

相比过去,今年报告中论述的趋势分析和关键技术与实践,更能体现全球化特殊事件的影响和时代性,均表明全球疫情正在并且会长远地影响高等教育。其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如,向远程教学、混合式教学的大规模过渡,这一态势已不可逆转。进入后疫情时代,面对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与挑战,我们更需思考一些关键问题:未来能够满足上述诉求的关键技术与实践是什么?它们如何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有效应用?未来面临的关键挑战及技术应对策略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将继续成为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2021 地平线报告》的核心内容

(一)趋势

报告从社会、技术、经济、环境、政治等五个维度论述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趋势,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1]。2021年报告中技术维度的趋势均是去年未曾提到的,体现出“新冠疫情”对高等教育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1.社会维度趋势

影响高等教育的社会维度趋势包括:远程工作与学习、数字鸿沟加剧和心理健康问题。(1)远程工作与学习作为疫情期间的主要教育模式,在后疫情时代将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教师需要继续探索整合技术的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社会和情感支持,并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灵活的教学活动;学生需要发展新技能并提高相关素养,以更好地适应远程学习,并在更加独立的虚拟环境中成长进步。(2)数字鸿沟早在K-12 阶段就已显现,而“新冠疫情”使得这种差距更加明显。未来高等教育将更依赖数字技术提供的课程与学习体验,学生之间的数字鸿沟将进一步拉大。(3)社会、政治和教育环境的恶化,加剧了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机构需要调整与探索应对师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2.技术维度趋势

数字技术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愈发明显,未来技术趋势包括:广泛采用混合课程模式、增加学习技术的使用和促进在线教师发展。(1)过去一年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数量显著增长,新的学习体验可能对高等教育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记,还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高等教育的模式。(2)支持和重构混合课程模式的新兴技术和工具的应用,频率在不断增加。教师从抵触技术或无动于衷,到将其作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与课程相关的学习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地应用、持续创新及开发。(3)高校需要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持续加大投入,以确保教师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并具备在线教学设计能力。

3.经济维度趋势

经济维度趋势包括高等教育经费缩减、新型劳动技能需求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不确定性。(1)高等教育投资和回报率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学生和家长开始质疑在线教学相比传统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各类教育机构的注册学生人数和收入均有所下降。(2)在线课程模式对教师技能提出了新要求,疫情也将影响教育机构领导人的风格和团队管理模式。(3)疫情导致一些国家失业率剧增、社会经济阶层的不平等问题加剧,高等教育机构被迫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来应对经济形势的改变。

4.环境维度趋势

环境维度趋势重点关注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具体包括:气候变化、公务出差减少和可持续发展。(1)高等教育机构需要调整机构设施、运营机制、业务范围和教学模式,以应对恶劣环境所造成的影响。(2)一些教育机构制定了长期远程办公和减少公务差旅的规划,并可能在后疫情时代持续。(3)环境专家呼吁建立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后疫情世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重构课程,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

5.政治维度趋势

政治维度趋势包括:在线活动的全球化增长、民族主义反弹和高等教育公共资助。(1)社会对投资在线学习的信心,将赋予教育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更大的合作空间,并为全球教育发展创造新的机遇。(2)全球政治更加碎片化和“去全球化”。高等教育机构将被要求通过新的规划与举措,来适应当前国家关系和国际协议的新常态。(3)未来的政治变革会对教育机构产生显著的影响,受到资金限制的教育机构必须根据政治利益变化调配资源。

(二)影响高等教育的关键技术与实践

报告对第二部分的标题进行了调整,将原有标题“新兴技术和实践”改为了“关键技术与实践”。围绕人工智能、开放教育资源、学习分析、混合课程模式、优质在线学习和微型证书等6 项关键技术与实践,征集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等14 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共255 个技术应用案例,案例数量及内容分布如图2所示。

为了呈现不同关键技术与实践的特征和作用差异,报告专家组围绕促进公平与包容、学习结果影响、风险、成本、师生接受度、后疫情时代重要性等六个维度,通过五级量表对关键技术与实践进行评估。各技术的相关指标,如图3所示。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六项技术在使用风险和成本开支上的差异较大,其中人工智能与其他技术的差异性最大。

1.人工智能

“新冠疫情”并没有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化进程。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已非常广泛。该技术主要发挥了两个关键作用:第一个关键作用是帮助师生应对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助力学习者取得成功,典型案例是各种机器人项目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分析工具等应用。第二个关键作用是促进课程和相关研究项目的重构,以更好地服务“人工智能一代”[2]。报告认为,第二个关键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其将影响未来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根据2021年报告专家组的评估结果,人工智能所需投入的资本是所有六项关键技术与实践中最多的,但目前该技术的师生接受度最低、风险等级最高。

2.学习分析

利用学习分析技术,通过对关联数据进行分析,高等教育相关机构能够不断完善教育决策,为学习者提供最佳服务。报告特别关注了学习分析所产生的道德伦理问题,诸如数据透明度、数据所有权和控制权、数据可访问性、数据有效性和可靠性、机构责任和行动义务、沟通、文化价值、包容性、数据授权许可、学生参与和责任等[3]。另外,数据分享的比例与形式、学习分析专业技能培训等问题,也引起重视。

3.开放教育资源(OER)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开放教育资源(OER)的重要性日益凸显。OER 能够促进教育公平、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节约成本,并赋能师生完善教学设计,增强学习体验。在“新冠疫情”期间,教师寻找形式灵活的教材,一些学生也开始参与学习资源建设。但有调查表明,要求师生必须采用OER 的课程数量并没有增加,而且87%的教师表示自己沿用了过去的教科书[4]。不过,根据报告专家组的评估结果,在所有六项关键技术和实践中,对于后疫情时代助力灵活的教学模式而言,OER 是最重要的。

4.混合课程模式

在今年呈现的关键技术与实践案例中,有近2/3的案例与混合课程模式相关。“新冠疫情”促使教师不断调整已有课程模式,其结果是高等教育领域迅速出现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混合课程设计。另外,师生对教室功能也产生了新的需求,希望教室能够支持混合课程模式。多样化的混合课程模式使人们意识到了“学习者发展”的重要性,而在此之前教育机构更多强调教师发展。疫情期间,教师与学习者都经历了深刻的教学错位,需要在许多方面进行调整。另外,疫情期间的混合式教学,也引发了高等教育机构对师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5.微型证书

微型证书首次作为关键技术与实践出现在报告中,但并不是第一次被关注。2019年报告将“学位模块化和分解”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长期趋势,指出学习者能够通过在线课程获得徽章和微型证书,这种形式颠覆了传统学位证书获取的方式[5]。纽约州立大学(SUNY)将微型证书定义为:“能够验证、核实并证明相关人士已习得特定技能和/或能力的学习项目[6]”。奥隆(I.Q.Holon)则定义了微型证书的六种形式:(1)短期课程和徽章;(2)训练营;(3)专业证书和许可证;(4)非大学机构颁发的非学位证书;(5)大学颁发的非学位证书;(6)学位课程或学分课程[7]。混合课程模式可能是微型证书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微型证书能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结构,为职业发展特别是在职人员的职业发展创造无限可能。报告认为,微型证书可能成为未来战略规划的基本要素,以促使高等教育机制的重构,并为学习者提供更灵活的教育服务。

6.优质在线学习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教育机构被迫采取在线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在紧急情况下将大量线下课程转型成数字化课程形式。但为应对紧急状态而设计的在线课程,可能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加强了对课程数字转型过程中教学质量问题的研究。具体包括:教学内容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内容是否与课程学习结果匹配,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设计和交付,是否体现了教育公平等。而这也进一步要求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方法,重新思考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活动的参与形式以及如何实施网络情境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等[8]。

(三)情景

“新冠疫情”对高等教育具有长期变革的“催化”作用,考虑到这一点,报告继续沿用去年使用的“前瞻法”。即综合考虑社会系统因素,从增长、约束、崩溃和变革等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情景进行了预测。每种情景都从2021-2031年的构想出发,预测了未来十年高等教育的可能走向。

1.增长

高等教育将持续蓬勃发展。疫情带来的长期影响导致人们对在线课程的需求日益增长,在线课程逐渐被接受并走向盈利模式。人们对在线和混合课程模式的热忱,意味着教师希望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因此,教育机构需要帮助教师有效整合技术,设计更灵活的混合课程。由此,带来高等教育领域对教学设计师和学习技术人员的需求将增加。即通过提高各种形式的学费,来弥补收入损失的行为将更为普遍(如,微型证书等),使得高等教育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态势愈加明显。

2.约束

入学率和财务压力,会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态势形成制约,导致高等教育机构是否应维持原有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歧也会被扩大。一些教育机构努力维持传统模式来寻求稳定,将学习技术和设计创新视为“廉价”的学位获得途径;也有一些教育机构依靠创新来提高效率,秉持改善社会与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多样性、公平和包容性发展的价值理念。

3.崩溃

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基础设施和环境问题以及民族主义和政治矛盾等社会因素的消极走向,将会造成高等教育的崩溃。传统高等教育会受到冲击,但社区大学会表现稳定,因为学习者通常能够承受其技能培训费用。贫富阶层间的数字鸿沟会日益加剧,大多数学生将无力承担高质量的混合课程和在线课程的网络费用,而被迫接受质量不高的在线指导。由疫情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将进一步恶化,高等教育机构已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

4.变革

疫情期间线下学习向远程和在线学习的转型,持久地影响了学生、教育机构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识。通过新型学习技术和混合课程模式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将被广泛接受。在线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为教育发展带来光明。高等教育机构与其他行业会建立伙伴关系,采用更具人性化和针对性的学习设计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将促使高等教育发生变革,可通过自动化技术等为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智能化教育服务。

三、疫情前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

(一)疫情前后的共同趋势

我们发现,今年和去年报告中给出的很多趋势,在某种意义上都属于同一主题(见表1),如两份报告均提及了教育公平、心理健康问题和远程教学。但相比于去年,趋势所关注的重点发生了变化:(1)在社会层面,教育公平的关注重点从师资、资金等资源的分配,转移到学生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究其原因,“新冠疫情”促使教师和学生都更加依赖数字设备,数字鸿沟所引发的矛盾,对教育公平产生了严重威胁。比如,去年提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针对学生长期隐藏的心理创伤而不寻求干预这种消极倾向,今年报告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更关注由疫情带来的各方面巨变所引发的心理压力。(2)对于远程学习,去年还仅仅处于循序渐进转型的开始,而今年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教学中断,迫使它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后疫情时代会继续存在。(3)在经济维度,两份报告都提及了高等教育经费、劳动力技能需求和气候变化,但去年关注的是学校资金削减情况下学生债务危机的增加,今年则更加关注教育经费的投资回报率(ROI),强调需要向公众证实在线教学的价值;去年主要关注因技术更新出现的新就业岗位所带来的劳动力技能需求,今年重点关注因为疫情改变了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所而产生的新兴需求。(4)在环境方面,今年报告认为气候灾难使高等教育机构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培养具备环境意识的人才创造了新机遇。(5)在政治维度,去年和今年都聚焦了民族主义和政治分化,但今年的报告从美国国内视角扩大到国际视角,说明了保守主义倾向正席卷全球,高等教育面临诸多危机。

表1 2020-2021年报告中影响高等教育的趋势共同点

(二)疫情后的全新趋势

相比于去年,今年的报告也提出了一些因为疫情而产生的全新趋势:在社会维度,疫情对国际招生产生了巨大冲击,国际学生入学率降低。在技术维度,疫情对教师的在线教学设计能力和学生的数字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报告对技术使用、教师技能提升和学习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在经济维度,由于“新冠疫情”对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今年的经济模式不确定性增加。在政治维度,高校面临资金困难,很多国家政府对于高校的资助已不能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同时全球化的在线学习趋势,也为高校进行在线的跨国合作带来了全新机遇。

(三)应对变化趋势的关键行动

报告在案例中提到了各国应对变化趋势的一些行动,如,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为近200 间教室配备麦克风,以更好地支持混合式学习;教育技术新兴企业Engageli 专门为高等教育设计新型视频会议,用于支持混合式同步和异步学习活动;澳大利亚为解决高等教育公共资助削减的问题,颁布了相关法律,在削减开支的同时大幅提高部分大学攻读学位所需的费用。除了报告所列举的典型案例之外,国际组织也针对疫情发布了一系列报告。如,针对“数字鸿沟加剧”这一趋势,OECD 整合与数字技术相关的特定政策,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及实施计划,以便在特定的情境下更好地帮助学生[9];UNESCO IITE 开展“非洲教师在线和远程学习课程”项目,旨在培训非洲教师的远程教学、学习以及评估技术和方法[10]。

四、疫情前后关键技术与实践案例分析

2021年报告提出了六项影响未来高等教育的关键技术与实践,其中人工智能、开放教育资源、学习分析等三项在2020年报告就已出现。报告指出,“新冠疫情”是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实践得到持续关注的直接因素[11]。鉴于“新冠疫情”对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影响,我们有必要对疫情前后共同关注的三项关键技术与实践进行分析对比,从而为后疫情时代的教育生态构建和教学组织变革提供思路。

(一)人工智能相关案例

与去年报告一样,今年报告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智能管理、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的表现,也指出了其在成本开支、道德伦理、学术诚信、社会认同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12],如,部分学生通过人工智能软件来降低论文的查重率;有研究表明,75%的参与者认为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岗位比其创造的工作机会更多[12]等。为此,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将在逐渐推动教育领域重构方面发挥关键作用[13],如,FLoRA 项目通过机器学习掌握学生的自我调节过程,支持学生自主学习;WeLearn 软件能够实现基于语义定位的知识共享并绘制知识概念图(有关人工智能应用的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2021年报告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

(二)学习分析相关案例

在学习分析方面,今年报告更多体现了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反思,包括数据透明度、数据所有权和控制权、数据可访问性、数据有效性和可靠性、数据授权许可、学生参与和责任等十个方面的问题[14]。另外,数据分享的比例与形式、学习分析专业技能培训等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如,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学习与教学分析中心(C-ALT)指导师生掌握解释数据的能力,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15](相关案例具体见表3)。

表3 2021年报告中的学习分析应用案例

(三)开放教育资源的相关案例

近两年的报告,均提及了开放教育资源(OER)可降低学习成本和促进教育公平。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两个作用更为凸显。OER 的开发主体也更加多元,如,在峡谷学院实施的“零成本教科书[16]”项目中,学生可与教学设计师、技术专家、教师、图书管理员等主体开展合作,从学生的角度协助重新设计教材;OER 也有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并赋能师生完善教学设计过程,如,波士顿大学开发的学习模块(BULB)能够创建具有互动功能的OER,教师在课程开发时可将提问直接嵌入,学生在观看OER 时可以通过回答问题进行互动,还能收到即时反馈[17]。此外,部分案例还证实了OER 对教育规划的支持作用(见表4)。但报告指出,虽然人们对OER 的认同提高了,但该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比例却没有增加。

表4 2021年报告中的开放教育资源应用案例

五、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分析

报告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土耳其、南非等四国专家结合本国国情和2021年报告核心内容,采用区域国别视角撰写的分析。从整体上看,上述国家或相关机构普遍存在教育合作增加、教育灵活性提高、学习生态开放化等发展趋势。但教育不平等、资金匮乏也是跨国家、跨机构的共性问题,而混合课程模式对各国高等教育领域都能产生关键的影响作用。各国所涉及高等教育领域的其他发展趋势、问题以及有影响力的关键技术与实践,汇总如表5所示。

表5 2021年报告涉及国家的相关分析要点

六、对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与启示

我国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为疫情后教学活动的线上迁移提供了有力支持。受益于持久有序的教育信息化布局,此次疫情期间我国教育系统整体运转平稳,但也同样暴露出报告中所提及的关键问题,如,城乡数字鸿沟的差距更为显著、师生采取在线教学能力不足、课程设计不符合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等。目前就全球范围而言,仍然有许多国家的教育系统处于疫情的影响下,而且这种影响会加剧社会动荡和变革。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生态系统,以应对未来高等教育更多的不确定性。

(一)加快构建高质量和包容性的数字化教育系统,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教育变革

近年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全球疫情的影响,这期间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符合本国国情、比较成熟的教育技术与实践,由此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不同的教育生态系统的生长点和韧性,也看到了恶劣生态环境下教育系统的脆弱性和痛点。以此为契机来探讨高等教育未来的走向和关键技术的实践与应用趋势,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从一年来各国应对疫情的表现来看,一个更具灵活性、适应性、高质量及包容性的教育生态系统,可以促进创新教学方式尽快得到落实,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而这样的数字化教育系统的构建,需要包括政府、教育与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公民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18]。

我们认为,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快数字化教育系统的构建:首先,数字容量的规划和持续扩展,对构建数字化教育系统非常重要,这要求各国制定并不断审查和更新其数字化战略,缩小基础设施、设备方面的技术差距,并提升教育机构开展混合学习的能力;其次,高质量的互联网连接和数字化设备至关重要,特别是疫情后视频会议、云计算和虚拟/增强现实等带宽密集型应用的涌现,网络需求日益增加,提供便利的、快速可靠的互联网连接和应用设备更显重要;再次,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内容、用户友好的技术工具、增值的技术服务和安全的数字平台是关键保障,可访问性、包容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等特点,是保证这些内容、工具、服务和平台有效性应用关键;最后,包括数字化教学法在内的信息化教师技能培训是决定因素,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必要的数字化技能和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参与数字化转型与应时复杂多变的挑战。

(二)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弥合日益加剧的数字鸿沟

早在2017年的《地平线报告》中,数字公平问题作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就被提及[19]。“新冠疫情”促使高等教育向数字化课程和学习资源的转移,这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正在加剧扩大,数字公平问题更为严峻,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家庭中。当前,采用在线和混合教学方式、利用MOOCs 和其他OER,仍然是各国应对数字不公平问题的常见解决方案。许多高校也在大力开发免费的在线课程,鼓励OER 的使用,为有需求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但也有调查指出,高校采用OER 的课程数量并没有增长。这也表明,一方面,已有大量可以替代教材的开放资源或者教育平台,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而另一方面,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开放资源上并不积极,资源的质量、对网络能力的适应、筛选难度等,也增加了使用OER 的困难。为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在战略上制定更符合实际的数字化教育应用方案,包括填补数字设备和技术使用的缺口,加快对不发达地区的数字化教育系统的布局,提高开放资源的可获得性;为各类开放资源的建设质量、使用和认证提供指导原则,提高开发教育资源的有效性[20];为教师采用、改编和创建开放教育资源提供配套服务和培训[21],帮助教师重新设计课程,转型教学模式、提高资源建设的参与性;鼓励各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等。

(三)进一步创新教育信息化战略,增加在线教学可持续发展动力

充满活力与健康的教育系统,为世界从疫情中复苏带来巨大希望。正如2017年报告中所指出的,如果教育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工具,那么,它一定是引导社会进入下一个时代的启明星,从而揭示新的想法、解决迫切的挑战、创造机会,塑造更美好的未来[22]。OECD 自疫情爆发后发布的《应对2020 COVID-19教育指导框架》等相关报告中,对于疫情中学校的管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能力都提出了具体指导和新的要求,并且反复强调了数字化教育和在线学习等技术的重要性。可以肯定,从疫情走向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等都将成为常态。如何为不发达地区的在线教学提供经济支援,支持欠发达地区师生对开放资源的使用,提高一线教师使用技术的能力和素养,以及提高高校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胜任力等,应该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高校也应以需求为导向,通过鼓励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开展有效的教师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不断提高自身应变未来发展的能力与内涵。

猜你喜欢

报告新冠疫情
战疫情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新冠病毒的自白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