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轮换提示卡的设计及应用
2021-05-28,
,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广东 523945
我国糖尿病确诊人数日趋增多,已居世界首位[1],胰岛素注射治疗作为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有效而又重要的方式,在注射操作方面却未受到病人重视,进而出现注射不规范等现象,常引起病人注射部位皮肤红肿、硬结、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等不良反应,其中病人注射部位更换不规范就是原因之一[2]。目前,胰岛素皮下注射区域轮换方法多样,且大部分只有大概描述,没有具体的操作细节指引。病人和护士在注射过程中,容易在单位时间内重复注射区域,增加了注射区域皮肤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而且由于部位轮换的方法大部分比较复杂,实际操作存在难度,大部分病人和护士难以长期坚持。针对现存研究的不足,本研究设计了一个简易的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轮换提示卡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19年10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60例需长期依赖胰岛素注射的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者;②意识清楚,语言表达无障碍,无感觉异常;③注射区皮肤完好,无增生、硬结、破损等。排除标准:精神状态不正常、智力水平达不到标准的糖尿病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0~80.0(60.0±10.2)岁。试验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2.0~85.5(65.7±7.8)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病人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轮换提示卡的设计
该提示卡由板体、挡板、支撑件、时间显示屏组成。使用聚氯乙烯层板材料分别制作板体、挡板、支撑件。板体外形设计成长方形(以A4纸大小为宜),板体正面左右分别印上两张不同人群的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轮换图(图1a适用于一般糖尿病病人,图1b适用于孕妇和腹部手术后糖尿病病人),见图1。板体正面中轴用旋转螺钉连接1个挡板,挡板为活页设计,可以两边翻动,大小为能遮挡住一侧部位轮换图为宜,挡板反面印上轮换卡的使用方法。下部嵌入日期显示屏。板体背面铰接支撑件,可以将轮换提示卡撑立在桌面。
图1 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轮换提示卡
1.2.2 使用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并指导其自我注射胰岛素。按照《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 年版》[2]中的部位轮换方法,将腹部划分为 4 个等分区域,在任何一个等分区域内注射,连续2次注射间隔至少1 cm,大约 1 个成人手指的宽度,4个区域顺时针系统进行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护士向病人进行胰岛素注射技术的健康宣教并指导病人进行自我注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提示卡进行注射,其具体的注射方法是,根据轮换提示卡上标注出的注射板块进行有规律的轮换注射,共划分有8个注射部位板块(即腹部两个板块标注为白1、白2;两大腿前侧标注为白3、白4;两手臂标注为黑1、黑2;腰背部两个板块标注为黑3、黑4),每周注射2个板块,在这两个板块轮换注射,连续注射两次时,间隔距离至少1 cm,4周为1个循环,具体循环规律,第1周为白1+黑1,第2周为白2+黑2,第3周为白3+黑3,第4周为白4+黑4。记忆口诀:白加黑,左加左,右加右,数字加数字(温馨提示:规范的注射部位轮换,可以有效减少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如皮下硬结、皮下出血、脂肪萎缩、疼痛等)。
1.2.3 观察指标
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人局部注射部位皮肤有无不良反应。对腹部皮下进行触摸,了解是否有结节,肉眼观察皮肤有无红肿、凹凸不平,是否有增生和突起,有无皮下脂肪萎缩等症状,如果有,即可判断为阳性[3]。收集入院时及出院后病人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数据,分析其血糖控制水平。
1.2.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出院后6个月两组病人注射部位局部反应情况比较
出院后6个月试验组病人注射部位局部反应的阳性例数(0例)低于对照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2,P<0.05)。
2.2 两组入院时、出院后6个月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入院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人空腹血糖及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胰岛素6个月后,两组病人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
表3 两组入院时、出院后6个月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3 讨论
3.1 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轮换提示卡的使用能有效降低病人注射部位皮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常规的腹部区域轮换注射划分出腹部的4个区域,无详细具体的注射部位,每次注射均凭借对上一次注射的记忆,糖尿病群体多为老年群体病人,老年病人,生理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易记忆出错,常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出现局部注射不良反应,为此,有学者设计了腹部时钟、腹部星期胰岛素注射轮换提示器,均有助于解决规律注射这一问题,但操作过程复杂,病人难掌控,很难长期坚持。本研究标注的注射部位包括病人的左右上臂、整个腰腹部及左右大腿,标注划分部位共计8个板块,编制了简单易记得口诀,能有效避免多次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且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方便病人和护士长期坚持。本研究结果发现,使用6个月轮换注射提示卡的糖尿病病人局部注射部位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轮换提示卡能有效地降低病人腹部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2 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轮换提示卡的使用可有效帮助糖尿病病人更好地控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是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产物,能够显示病人在近3个月的血糖水平,稳定性好,很难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它是评判病人控制血糖水平的金标准[4]。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前到出院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人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呈下降的态势,但试验组下降的幅度更大,对照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低于试验组的原因可能是,出现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病人(如皮下结节)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胰岛素波动较大,进而病人血糖水平控制不佳,而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轮换提示卡,注射部位多,规律易记忆的口诀让病人不容易重复注射,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实验数据说明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轮换提示卡进行胰岛素注射指导的病人血糖控制较好,此方法能有效帮助病人更好的控制血糖。
综上所述,改良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轮换提示卡的设计有效地解决了病人注射过程中的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血糖控制不佳等问题,且该设计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