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杀虫剂对葡萄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
2021-05-27程玉龙柳采秀黄雅俊徐笔奇姚海利苍涛
程玉龙,柳采秀,黄雅俊,徐笔奇,姚海利,苍涛*
(1.安吉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安吉 313300;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3.浙江省植保检疫与农药管理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0)
葡萄是世界四大果树之一,不仅可鲜食,还可加工制成葡萄酒、葡萄干等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随着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2017年我国葡萄种植面积达到70.3万hm2,产量1 309万t,总产量自2012年稳居世界首位[1]。目前全国除澳门外,其他省、市、自治区均有栽培,其中新疆、河北、陕西、云南和山东为主要种植区[2]。为持续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避雨栽培在我国南北方葡萄产区发展迅速,不仅能促进葡萄优质生产,同时有效控制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等重要病虫害的发生。避雨栽培改变了葡萄生长的生态环境,避开自然降雨的影响,但给白粉病、灰霉病、蓟马、介壳虫等病虫害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3-4]。
近年来,随着葡萄避雨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蓟马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葡萄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害葡萄的蓟马种类较多,以烟蓟马(ThripstabaciLindeman)为主。蓟马成虫和若虫锉破葡萄的嫩叶、幼果和新梢生长点的表皮细胞,吸取汁液。幼果受害初期,果面上形成纵向的小黑斑,后期随着果粒增大而扩大形成木栓化斑,使整穗果粒呈黑色,严重时会引起裂果,影响果穗的商品价值。叶片受害后会出现褪绿黄斑,严重时叶片卷曲或畸形,有时还会出现穿孔。此外,葡萄蓟马还能传播植物病毒,如常见的烟草条纹病毒(TSV)、鸢尾花黄斑病毒(IYSV)和番茄斑萎病毒(TSWV)等[5-7],对葡萄产生进一步的危害。杀虫剂防治是控制蓟马为害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暂无农药登记用于防治葡萄蓟马,为探索不同杀虫剂对葡萄蓟马的防治效果,选择生产中常用的6种杀虫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以期筛选出对葡萄生长安全且对蓟马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虫剂,为葡萄蓟马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小边葡萄园进行,土壤为青紫泥,种植方式为避雨栽培。供试葡萄品种为藤稔,树龄8 a,株行距为1.8 m×2 m,试验期间葡萄长势良好,栽培条件均匀一致。
6种供试药剂分别为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0%啶虫脒可溶粉剂(南通宏洋化工有限公司)、60 g·L-1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240 g·L-1虫螨腈悬浮剂(巴斯夫欧洲公司)、25%吡蚜酮悬浮剂(河北阔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江苏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施药器械为浙江濛花喷雾器有限公司生产的MH-D20型电动喷雾器,喷雾工作压力为0.3~0.4 MPa。
1.2 处理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以有效成分用量计):25%噻虫嗪62.5 mg·kg-1,20%啶虫脒40 mg·kg-1,60 g·L-1乙基多杀菌素60 mg·kg-1,240 g·L-1虫螨腈150 mg·kg-1,25%吡蚜酮250 mg·kg-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4 mg·kg-1,清水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21个小区,每个小区5株葡萄树,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于2020年9月8日葡萄蓟马发生初期对葡萄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施药1次。
1.3 性状调查
每小区随机标定5点,每点调查顶部6片嫩叶,共调查30片叶,统计活虫数。试验期间共调查4次,分别为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及药后1、3、7 d调查活虫数,同时观察各处理对葡萄安全性的影响。
1.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计算防效,使用DPS统计分析软件(18.10)Duncan’s新复极差法对各处理的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各药剂处理对葡萄蓟马的防治效果见表1。药后1 d,乙基多杀菌素对葡萄蓟马速效性最好,防治效果达82.1%,而吡蚜酮对葡萄蓟马速效性较差,防治效果仅为47.0%;经方差分析可知,乙基多杀菌素的防治效果略优于噻虫嗪、虫螨腈、啶虫脒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防治效果,极显著优于吡蚜酮的防治效果。药后3 d,乙基多杀菌素对葡萄蓟马的防治效果达91.3%,虫螨腈、噻虫嗪和吡蚜酮的防效均超过80%,乙基多杀菌素略优于上述3种杀虫剂,显著优于啶虫脒(79.3%)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75.5%)。药后7 d,各处理防治效果在74.0%~87.5%,乙基多杀菌素的持效性最好,略优于噻虫嗪、吡蚜酮、虫螨腈、啶虫脒,而显著优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表1 6种杀虫剂对葡萄蓟马田间的防治效果
2.2 安全性
经药后1、3、7 d观察,各处理在试验条件下葡萄长势正常,未发现有任何药害现象,表明6种杀虫剂在试验剂量下对葡萄安全。
3 小结与讨论
乙基多杀菌素、噻虫嗪、虫螨腈、啶虫脒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当遇到葡萄蓟马大发生时,可快速降低其种群数量[8-10]。吡蚜酮具有特殊的“拒食”机制,当蓟马接触到吡蚜酮时,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最终饥饿致死,故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性较好[1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低于乙基多杀菌素等杀虫剂,推测与烟蓟马寄主范围广、生产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频繁使用有关,导致蓟马田间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敏感度下降[12]。
研究表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啶虫脒可溶粉剂、60 g·L-1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40 g·L-1虫螨腈悬浮剂和25%吡蚜酮悬浮剂5种杀虫剂均对葡萄蓟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作物安全,可用于葡萄生产中蓟马的防治。由于蓟马多在早、晚或阴天取食,主要危害幼果和叶片,实际生产中建议在蓟马发生初期的早晨或傍晚,使用上述药剂采用细雾滴喷雾的方式对葡萄果实、叶片正反面均匀施药。当蓟马发生严重的情况下,间隔7~10 d再次喷雾施药。为了延缓葡萄蓟马抗药性的产生,应合理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延长杀虫剂的有效期。
葡萄蓟马为孤雌生殖,发育期短,繁殖力强,且世代重叠严重,个体小易隐蔽,易产生抗药性,仅依靠药剂防治较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建议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由于葡萄蓟马成虫活跃,喜飞翔,对蓝色和白色有很强的趋向性,可以利用其蓝色趋向性,采用蓝板诱杀成虫[13]。此外,保护或释放捕食螨、寄生蜂等天敌,也可有效的控制蓟马的发生[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