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获《解真三十八代天师圹志》考释

2021-05-27姜守诚

关键词:龙虎山天师世家

姜守诚

本世纪初,江西贵溪市上清镇某村民进山寻找建筑石料时意外发现两通石质墓志铭,题曰《解真三十八代天师圹志》《故四十二代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包氏墓志铭》。嗣汉天师府管理委员会闻讯予以收购,现藏于天师府中厅的东厢房内。有关《故四十二代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包氏墓志铭》的内容,笔者已撰文讨论。(1)详见姜守诚:《天师背后的女人——新获〈故四十二代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包氏墓志铭〉考释》,《中华文史论丛》2020年第3期,第301-344页。这里对《解真三十八代天师圹志》(以下简称《圹志》)试加分析和介绍。

一、《圹志》录文

《圹志》通高115厘米,宽52厘米,厚2.6厘米。志体呈长方形、志额呈半圆形,志体、志额为一体。《圹志》下端有榫,志座已失、未知型制。志额为篆书,计5行10字,文曰“解真三十八代天师圹志”。志文为楷体,竖写左行,共计22行,满行33字。《圹志》保存状况良好,文字清晰可辨,兹将其内容释读如下:

先考讳与材,字国梁,姓张氏,号广微子。曾祖讳庆先,嗣三十四代天师,赐仁静先生。」祖讳可大,嗣三十五代天师,封通玄应化观妙真人。父讳宗演,嗣三十六代天师,封」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母周氏,讳惠恭,封玄真妙应渊德慈济元君。真君生二子,」长讳与棣,嗣三十七代天师,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元贞元年入」觐,于崇真宫冲解。先考被」旨嗣三十八代天师教。承袭以来,历事」三朝,四觐」阙下,累承」恩命,超迁至太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领江南道教、兼主领三山符箓。 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覃」恩祖父母、父母,上至嗣师、系师洎三十代虚靖真君皆膺徽号。光被宗祧,庆流后嗣。际」遇之隆,自昔罕及。先考生于至元甲戌十二月四日,性姿冲粹,器识宏深。事」君尽祝厘之敬,养亲极报本之仁。以清静主教事,以慈爱接世间。光风霁月之襟,大川」广谷之量。种德而不求获,尽己而不责人。生十九,嗣教。四十有二,岁当延佑乙卯除」夕留颂,明年正月十一日解化。上而朝廷,下而台省、郡邑,又下而四方冠褐、闾」阎田野识与不识,莫不惊怛流涕而相告曰:“三十八代天师逝矣。”又明年冬,奉」旨以冠、剑藏于抚州金溪之名扬山中。不肖孤承」恩承袭,大惧弗胜,痛念先考素行之懿。既有中奉大夫、礼部尚书元公明善奉」譔碑,以昭将来矣。谨摭岁月大,志诸圹。娶易氏,讳德琬,封妙明慧应常静真人,先」二年解化。男二人:长嗣成,妇胡氏;次三德承孙,承孙命为侄文烈后。女二人:长圣宝,」适王来瑞;次贵娘,幼。是岁实延佑四年,孤哀子嗣三十九代天师嗣成稽颡谨志。」

眷弟、将仕郎、汴梁平江等处田赋提举周 良 填讳(2)」为《圹志》换行符号。

《圹志》是迄今发现的有关张与材的唯一实物材料,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与文献价值。志文由张与材(1274—1316)之长子、时任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1344)于延佑四年(1317)所撰,简要介绍了墓主的身世、履历、功绩及配偶、子女等情况。

古代的避讳很严格,晚辈、子孙为亡故的尊长、父母、先祖等撰写行状或碑志时通常将其名号留空不书,请他人代为填写,此举称作“填讳”或“题讳”。(3)有关“填讳”习俗的介绍,详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题讳填讳”条,杨勇军整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334页;王新华:《避讳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199页;王晓岩:《中国避讳》,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6-147页。《圹志》文末注明“填讳”者是周良,其身份是“眷弟、将仕郎、汴梁平江等处田赋提举”。“旧时姻亲互称,对平辈自称‘眷弟’”。(4)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第467页。周良以“眷弟”自称,表明其与张与材是有姻亲关系的平辈。“将仕郎”为文散官名,隋始置,元朝为正八品。(5)徐连达:《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762页。“汴梁、平江等处田赋提举”则为秩五品职官,据《元史·仁宗纪一》记载:“(至大四年冬十月)癸巳,诏置汴梁、平江等处田赋提举司,掌大承华普庆寺赀产。”(6)宋濂等:《元史》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47页。《元史·百官志三》“太禧宗佥院条”亦载:“田赋提举司,秩五品。置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汴梁稻田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平江等处田赋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7)宋濂等:《元史》卷八七,第2208、2211页。由此可知,周良当时担任“汴梁、平江等处田赋提举”之官职,品秩为五品。

有关张与材的生平事迹,《元史·释老传·张宗演》附“张与材传”甚为简略,(8)宋濂等:《元史》卷二○二,第4526-4527页。元代元明善(1269—1322)奉敕编修的《龙虎山志》卷上《人物上》(9)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三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该书影印出版时,未标注页码。下同从略。和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1335—1377)撰《汉天师世家》卷三(10)张正常撰,张宇初、张国祥增补校订:《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30-832页。中的叙述则较为翔实。本文将对《圹志》与文献著录中有出入或失载缺漏的内容,试加分析和论述。

二、先祖与父兄

遵循墓志撰写的惯例,《圹志》开篇追溯了传主张与材的三代宗亲,介绍曾祖、祖父时云:“曾祖讳庆先,嗣三十四代天师,赐仁静先生。祖讳可大,嗣三十五代天师,封通玄应化观妙真人。”《龙虎山志》卷上《人物上·张可大传》记载:

三十五代天师,讳可大,字子贤。曾祖三十二代天师守真第二子也伯瑀之孙。初,景渊殁,伯瑀尝摄教事。庆先殁,嫡子成大幼,可大父天麟复摄教事,宋宁宗召赐“仁静先生”。未几,成大早殁,以可大为庆先后。绍定三年,仁静先生殁,可大年十三,正三十五代天师位。

又,《汉天师世家》卷三《张可大传》云:

三十五代天师,讳可大,字子贤。曾祖三十二代天师守真弟二子伯瑀之孙。初,景渊殁,伯瑀常摄教事。庆先殁,嫡子成大幼,可大父天麟摄教事,宁宗召赐“仁静先生”。未几,成大早殁,以可大为庆先后。绍定三年,仁静殁,可大年十二,正三十五代天师位。

二者仅在个别文字上略有出入,显系沿袭而成。由此可知,张可大原是张天麟(?—1230)的儿子。三十四代天师张庆先(?—1209)逝世时,嫡子张成大年幼,张天麟代摄教事。后因成大早殁,张天麟将儿子可大过继到已故张庆先的名下以承续法统,并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袭位。(11)有关张庆先、张可大两位天师的生平事迹,参见何振中:《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第3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4-45页。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张可大袭位时的年龄,二书的记载存有差异:元明善编《龙虎山志》卷上说是“年十三”,张正常撰《汉天师世家》卷三则云“年十二”。若张可大在绍定三年时为13岁(虚岁),其生年当为嘉定十一年(1218),若12岁则于嘉定十二年(1219)出生。

张嗣成撰《圹志》中敬称张与材的曾祖是三十四代天师张庆先,这也是符合封建礼法制度的。不过,他误将张可大“生父”张天麟于宋宁宗嘉定年间所获“仁静先生”赐号,(12)《龙虎山志》卷七《人物》“张与槎、张与年”条云:“(张)天麟为三十五代真君之本生父,曾摄教事。嘉定(1208—1224)中,赐号仁静先生。”娄近垣编撰,张炜、汪继东校注:《龙虎山志》卷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5页。清末张仁晸主修《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收录“宋宁宇(宗)赐摄天师张天麟号‘仁静先生’(制佚)”。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九龙:香港银河出版社2004年,第116页。张冠李戴给了张可大“寄父”张庆先,后者乃于“元至正十三年,赠崇虚真妙光化真君”。(13)张正常撰,张宇初、张国祥增补校订:《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29页。张可大的封号“通玄应化观妙真君”是其景定四年(1263)羽化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敕赠的。(14)《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赠三十五代天师可大‘通玄应化观妙真君’。”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16页。

随后,《圹志》又介绍张与材的父母:“父讳宗演,嗣三十六代天师,封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母周氏,讳惠恭,封玄真妙应渊德慈济元君。”有关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1244—1291)的生平事迹,《龙虎山志》卷上、《汉天师世家》卷三和《元史·释老传·张宗演》等文献多有记载。(15)有关张宗演天师的生平事迹,参见何振中:《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第3卷,第46-82页。此外,1951年江西省贵溪县出土了张宗演长子、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1267?—1295)(16)关于张与棣的出生年月,史籍无载。今人何振中依据史料推测,张与棣或生于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左右。何振中:《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第3卷,第84-85页。于至元三十年(1293)撰《解真三十六代天师圹记》对张宗演的生平事迹做了简要回顾,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17)陈柏泉:《马祖禅师石函题记与张宗演天师圹记》,《江西历史文物》1981年第5期,第54-55页。不过,该文仅言张宗演“娶周氏”,未载周氏的名讳。此次新发现的《解真三十八代天师圹志》则指出周氏名曰“惠恭”。延佑四年(1317)正月,赵孟頫奉敕为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的祖母周氏撰写神道碑文《敕赐玄真妙应渊德慈济元君之碑》,亦云:“元君讳惠恭,姓周氏,信州贵溪县上喾里人。”(18)赵孟頫:《松雪斋集》卷九《碑铭》,永瑢、纪昀等纂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6册,集部一三五(别集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21页;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914页。此外,元代《龙虎山志》卷上和明初《汉天师世家》卷三《张与材传》中收录了三道敕封周氏的圣旨,依次是:元贞二年(1296),成宗赐号“玄真妙应仙姑”;至大元年(1308),武宗授“玄真妙应渊德真人”;延佑元年(1314),仁宗追封已故周氏为“玄真妙应渊德慈济元君”。(19)元明善编,周召续编:《龙虎山志》卷上,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三册;张正常撰,张宇初、张国祥增补校订:《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31-832页。《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亦著录了先后敕封周氏为“玄真妙应仙姑”和“玄真妙应渊德真人”的两道圣旨内容。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23-124页。在这三道圣旨中,前两道提到周氏的名讳为“惠恭”,第三道则作“周氏惠德”。(20)张正常撰,张宇初、张国祥增补校订:《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32页。新获《圹志》再次证实了周氏名讳确为“惠恭”,“惠德”当系传抄过程中的讹误。

张宗演有二子,长子与棣,次子与材。张与棣在乃父卒后、袭任三十七代天师,(21)张宗演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一月十六日羽化。前引《解真三十六代天师圹记》中谈到张宗演逝世前将教事托付给长子与棣:“辛郊冬……十一月既望,遽命与棣告庙嗣教事,俄顶解化。”陈柏泉:《马祖禅师石函题记与张宗演天师圹记》,《江西历史文物》1981年第5期,第55页。并蒙元世祖敕封为“体玄弘道广教真人,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22)张正常撰,张宇初、张国祥增补校订:《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30页。有关张与棣天师的生平事迹,参见何振中:《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第3卷,第83-104页。关于张与棣的羽化经过,《元史·释老传·张宗演》所附《张与棣传》十分简略,仅言其“(至元)三十一年入觐,卒于京师。元贞元年,弟与材嗣,为三十八代,袭掌道教”。(23)宋濂等:《元史》卷二○二,第4526页。然而,有学者指出《元史·张宗演传》对于一些事件发生时间的记载,与出土《解真三十六代天师圹记》所述皆相差一年,其准确性值得怀疑。(24)陈柏泉:《马祖禅师石函题记与张宗演天师圹记》,《江西历史文物》1981年第5期,第55页。

此外,《龙虎山志》卷上《人物上》和《汉天师世家》卷三《张与棣传》对此有详细叙述:

成宗登极,复召,命醮于圆殿,又醮于长春宫,命天下行其醮典,改天下诸路天庆观为玄妙观。一日,忽谓弟子曰:“吾世味素薄,今留京师且久,非吾愿也。”恳乞归山,未允。越月,示化于崇真宫。遣使护柩还山,廷臣祖祭于都门,后葬于玉田。

据此可知,至元三十一年(1294)四月成宗登基后,张与棣应召入京行醮,遂羽化于京师崇真宫。对于张与棣入觐的具体年份,文中并未明确,仅言其羽化前对弟子说,“吾世味素薄,今留京师且久,非吾愿也”,说明其在京城已滞留一段时间了。

又据《元史·成宗纪一》记载:元贞元年(1295)二月,成宗皇帝“以醮延春阁,赐天师张与棣、宗师张留孙、真人张志僊等十三人玉圭各一”。(25)宋濂等撰:《元史》卷十八,第391页。元贞元年二月,张与棣奉旨在皇宫内设醮祈福,说明当时的健康状况良好,然未曾想竟于当年猝亡。

新获《圹志》则指出:张与棣“元贞元年入觐”,遂“于崇真宫冲解”。作为亲历者,张嗣成的说法值得重视。

三、袭教时间

张与棣羽化后,其弟与材继任三十八代天师。不过,在袭教的时间上,元明善编修《龙虎山志》卷上《人物上》《张与材传》中的记载存在矛盾:

三十八代天师,讳与材,字国梁,号广微子……至元三十一年嗣教,上遣使即山赐冠服圭佩,俾掌教事且召之。明年,改元元贞,入见于大明殿。又明年,制授“太素凝神广道真人”,兼管道教。(26)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三册。

这里谈到张与材在至元三十一年(1294)嗣教,并于次年(元贞元年,1295)入京师大明殿朝觐。元贞二年(1296),元成帝封授其“太素凝神广道真人”、兼管道教。这一说法亦为明初张正常撰《汉天师世家》卷三(27)《道藏》第34册,第830-831页。及清代娄近垣(1689—1776)重修、乾隆五年(1740)刊印的《龙虎山志》卷六《天师世家》(28)娄近垣编撰,张炜、汪继东校注:《龙虎山志》卷六,第55页。所沿袭,遂为后世陈陈相因。

然而,前引《龙虎山志》卷上、《汉天师世家》卷三及《元史·成宗纪一》中的《张与棣传》可知:至元三十一年(1294),时任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尚在人世,且在元贞元年(1295)二月“以醮延春阁”而获赏赐。此外,《圹志》也明确谈到张与棣“元贞元年入觐,于崇真宫冲解”,其后“先考(按:张与材)被旨嗣三十八代天师教”。并且,元贞元年成宗加封祖天师张陵“正一冲元神化靖应显佑真君”的圣旨中,亦言及时任天师是张与棣。(29)《汉天师世家》卷二《张道陵传》收录了该圣旨。其中谈到祖天师创教以来,“羽仪凡世,历年千二百余,印剑单传,距今三十七代。嗣孙与棣,克承正法”。《道藏》第34册,第822页。上述内容亦载于《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加封汉天师‘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条。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26页。显然,张与材不可能在“至元三十一年嗣教”,亦无缘在元贞元年(1295)以天师身份“入见大明殿”。

值得注意的是,《龙虎山志》卷上和《汉天师世家》卷三所录元贞二年(1296)元成宗敕封张与材“太素凝神广道真人,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圣旨中劈头径称“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云云,(30)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三册;《道藏》第34册,第831页。相关内容亦收录于《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成宗元贞二年(1296)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太素凝神广道真人’,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条。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20-121页。说明其在此前就已袭位。

如此一来,张与材袭任三十八代天师的时间,只能在元贞元年(1295)张与棣逝世以后、元贞二年(1296)成宗颁旨以前,最有可能在其兄卒后的当年(元贞元年)即位,时年22岁。

那么,几部《龙虎山志》和《汉天师世家》中涉及张与材嗣教的记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低级的严重错误呢?笔者推测,编纂者或许是将至元三十一年(1294)成宗登基后封赏、召见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的记载,错置入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的传记中,最终导致以讹传讹、贻误后世。

四、荣宠与封赠

张与材掌教期间,先后获成宗、武宗、仁宗的恩宠,眷遇日隆、封赐渐厚,《龙虎山志》卷上和《汉天师世家》卷三《张与材传》中记载十分翔实。《圹志》所述则甚为简约,仅云:

先考被旨嗣三十八代天师教。承袭以来,历事三朝,四觐阙下,累承恩命,超迁至“太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领江南道教、兼主领三山符箓。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覃恩祖父母、父母,上至嗣师、系师洎三十代虚靖真君皆膺徽号。光被宗祧,庆流后嗣。际遇之隆,自昔罕及。

引文“历事三朝,四觐阙下”之句说明张与材掌教期间先后四次朝觐元帝,此可补充《龙虎山志》卷上和《汉天师世家》卷三相关记载的遗漏。

前引《圹志》所言“(张与材)累承恩命,超迁至‘太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领江南道教、兼主领三山符箓。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亦得到传世文献的印证。元代《龙虎山志》卷上《人物上》与明初《汉天师世家》卷三《张与材传》皆有记载:至大元年(1308),元成宗“加赠正一教主、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太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领江南诸路道教事,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31)《道藏》第34册,第831页。此外,元明善编《龙虎山志》卷中《大元制诰》收录有此次加封的圣旨。《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武宗至大元年(1308)加封正一教主张与材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条即为此次加封的圣旨。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22页。

《圹志》“覃恩祖父母、父母”之句是说,张与材的祖父母(张可大,夫人倪氏)、父母(张宗演,夫人周氏)亦蒙荫获封。据文献记载,张可大获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是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32)元世祖敕赠张可大“通玄应化观妙真君”封号的圣旨,收录于《汉天师世家》卷三《张可大传》之后。《道藏》第34册,第829页。此外,《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赠三十五代天师可大‘通玄应化观妙真君’”条则明确标注了这道圣旨的颁降时间。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16页张宗演获赠“演道灵应冲和元静真君”是在成宗元贞元年(1295),(33)元成宗敕赠张宗演“演道灵应冲和元静真君”封号的圣旨,收录于《汉天师世家》卷三《张宗演传》之后。《道藏》第34册,第830页。此外,《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成宗元贞元年(1295)赠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演道灵应冲和元静真君’”条则明确标注了这道圣旨的颁降时间。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18页。皆在张与棣掌教期间,与张与材无涉。不过,与材袭任天师后也为亲族争取到一些封赠,如至大元年(1308)武宗封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妻冯氏“靖明真素仙姑”;(34)张正常撰,张宇初、张国祥增补校订:《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30页。《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武宗至大元年(1308)封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妻冯氏‘靖明真素仙姑’”条亦著录该圣旨的内容,且标注了颁旨的时间。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20页。元贞二年(1296)成宗敕封张与材母周氏“元真妙应仙姑”,至大元年(1308)武宗加封周氏“元真妙应渊德真人”,延佑元年(1314)仁宗追封周氏“玄真妙应渊德慈济元君”。

此外,历任天师通常会凭借自身的恩宠与礼遇,奏请朝廷为祖天师或“三师”(天师、嗣师、系师)增益谥号。(35)北宋以降,历代天师与帝王、朝廷皆保持密切的交往与互动。相关情况,参见王见川:《张天师之研究——以龙虎山一系为考察中心》,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5年,第41-105页。在张与棣掌教的最后一年——元贞元年(1295),成宗加封祖天师张陵“正一冲元神化靖应显佑真君”。(36)《汉天师世家》卷二《张道陵传》,《道藏》第34册,第822页。亦见于《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加封汉天师‘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条,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26页。张与材袭位后,又为嗣师张衡、系师张鲁、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三位杰出天师,争取到了加赠徽号的待遇:至大元年(1308),武宗赠二代嗣师张衡“太清演教妙道真君”,(37)张正常撰,张宇初、张国祥增补校订:《汉天师世家》卷二,《道藏》第34册,第822页。《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元成宗至大元年(1308)赠二代嗣师衡‘太清演教妙道真君”。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24-125页。三代系师张鲁“太清昭化广德真君”,(38)张正常撰,张宇初、张国祥增补校订:《汉天师世家》卷二,《道藏》第34册,第823页。《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赠三代系师鲁‘太清昭化广德真君’”,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25页。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虚靖玄通宏悟真君”。(39)张正常撰,张宇初、张国祥增补校订:《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28页。《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加赠宋虚靖先生‘虚靖玄通宏悟真君’”。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26页。此即《圹志》中所言“上至嗣师、系师洎三十代虚靖真君皆膺徽号”。而《龙虎山志》卷上和《汉天师世家》卷三《张与材传》中仅云“加封二代嗣师、三代系师皆为真君”,(40)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三册;《道藏》第34册,第831页。遗漏了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亦同获“真君”号。

五、生卒与葬地

有关张与材的出生年月,传世文献中未见著录。《圹志》的发现解开了这个谜团,“先考(按:张与材)生于至元甲戌十二月四日”。也就是说,张与材出生于至元十一年(1274)十二月四日。(41)何振中分析张与材的出生年份时,根据“其兄张与棣的出生年,推断张羽(与)材出生年份的上限,即应在与棣生年(1267)之后即1268年或更晚。……又按1951年出土于贵溪县的《解真三十六代天师圹记》可知,张羽(与)材尚有姐妹四位,那么,张羽(与)材的年龄还有可能跟其兄与棣相差不止一岁”。何振中:《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第3卷,第105页。此外,《中国龙虎山天师道》第十章“龙虎山天师世系”中将张与材的出生年份标注为1264年。张金涛主编:《中国龙虎山天师道》,南昌:江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1页。何振中指出此说不足为信。

《圹志》又云“生十九嗣教”,即张与材19岁(虚岁)继任三十八代天师。然而,据其生年推算,张与材19岁时为至元二十九年(1292)。前文已考证了张与材袭位是在元贞元年(1295),时年22岁,故“生十九嗣教”的说法显然有误。

对于张与材辞世前后的情形,《圹志》是这样描述的:

四十有二,岁当延佑乙卯除夕留颂,明年正月十一日解化。上而朝廷,下而台省、郡邑,又下而四方冠褐、闾阎田野识与不识,莫不惊怛流涕而相告曰:“三十八代天师逝矣。”又明年冬,奉旨以冠、剑藏于抚州金溪之名扬山中。

延佑二年(1315)腊月除夕,时年42岁的张与材留颂示人,遂于12天后羽化,即延佑三年(1316)正月十一日卒,享年43岁(虚岁)。延佑四年(1317)冬,敕葬于抚州路金溪县的名扬山。

《汉天师世家》卷三《张与材传》中的描述则略有差异:

延佑二年秋,与弟子遍游岩洞,或为诗绘物,皆寓意有警,人莫能测。除日,复自赞寿像,有“东风吹雪”之句。越明年,正月有一日雪,口占遗颂而化。勑葬于金溪之鸣阳,建祠曰玄都观。

文中“越明年,正月有一日雪,口占遗颂而化”是说,张与材于延佑三年(1316)正月一日羽化。然而,《龙虎山志》卷上《人物上》则云:“越明年,正月十有一日雪,乃口占遗颂而化。”(42)元明善编,周召续编:《龙虎山志》卷上,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三册。那么,张与材的逝日到底是“正月一日”还是“正月十一日”,难以遽定。不过,新获《圹志》的发现有力证实了“正月有一日”乃系“正月十一日”之误。张与材逝世的日期当以第一手材料《圹志》中所说的“延佑三年正月十一日”为准。

关于张与材的敕葬之地,《圹志》中说“奉旨以冠、剑藏于抚州金溪之名扬山中”,《汉天师世家》卷三则云“勑葬于金溪之鸣阳,建祠曰玄都观”。(43)此句不见于元明善编修《龙虎山志》卷上《人物上》“张与材传”中,当系张正常编纂《汉天师世家》时增补。查阅《金溪县志》得知,“名扬山”实为“名扬峰”,又名“鸣阳峰”,位于抚州路金溪县(今抚州市金溪县)县东四十七都,距县城约有四、五十里。(44)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刊本《金溪县志》卷一《山川》记载:“又东四十七都,曰名扬峰,距县四十里。”王有年纂修:《金溪县志》卷一,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第71-72页。清乾隆十六年刊本《金溪县志》卷一《山川》记载:“名扬峰:在县东四十七都,距县四十里。”杨文灏等修,杭世馨等纂:《金溪县志》卷一,第110页。清道光六年(1826)刊本《金溪县志》卷一《山川》记载:“名扬峰,一作鸣阳峰,在县东四十七都,距城五十里。”胡钊、松安等纂修:《金溪县志》卷一,第85页。清同治九年(1870)刊本《金溪县志》卷二《山川》所载亦相同。程芳修,郑浴修等纂:《金溪县志》卷二,第97页。

有必要指出的是,前引《圹志》还明确谈道:金溪名扬山墓室中埋葬的并非张与材的遗体,而是将日常使用的“冠”和“剑”代替尸身入殓,实为衣冠冢。从《圹志》的出土地点来看,张与材的遗骸乃归葬于贵溪县南山。尔后,其子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夫妇、其孙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1335—1377)夫妇皆安葬于此,南山遂成为龙虎山张天师家族的重要墓地之一。(45)姜守诚:《天师背后的女人——新获〈故四十二代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包氏墓志铭〉考释》,《中华文史论丛》2020年第3期,第301-344页。由于后世文献中皆言张与材的敕葬地以示荣显,以至于安顿其“真身”的墓址不为人所知,新获《圹志》澄清了困惑。

《圹志》又谈到张与材去世后,“既有中奉大夫礼部尚书元公明善奉譔碑,以昭将来矣”。可知,时任礼部尚书的元明善奉敕为张与材撰写神道碑文,惜已散佚。(46)民国时人缪荃孙(1844—1919)所辑的元明善文集《清河集》中亦未见收录。此外,元明善亦曾奉敕编修《龙虎山志》三卷存世。(47)有关《龙虎山志》历代版本的介绍,详见孔祥毓:《龙虎山历代山志略考》,《弘道》(香港)2013年第2期,第58-66页。

六、妻室与子女

《圹志》末尾介绍了张与材的妻室与子女情况:

娶易氏,讳德琬,封妙明慧应常静真人,先二年解化。男二人:长嗣成,妇胡氏;次三德承孙,承孙命为侄文烈后。女二人:长圣宝,适王来瑞;次贵娘,幼。

易氏是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的夫人、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之母,其名讳“德琬”未见史载。张与材羽化后,其子张嗣成为仁宗礼重,延佑四年(1317)正月“制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推恩封母易氏为‘妙明慧应常静真人’”。(48)张正常撰,张宇初、张国祥增补校订:《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32页。宋濂撰《张公神道碑铭》亦云:“其大父讳与材,三十八代天师、太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金紫光禄大夫,追封留国公;妣易氏,妙明慧应常静玄君。”宋濂著,黄灵庚编辑校点:《宋濂全集》卷五四《神道碑四》,第1267页。标点略作修正。娄近垣编撰《龙虎山志》卷八《爵秩》收录有“封张嗣成母易氏妙明慧应常静真人”的圣旨。(49)娄近垣编撰,张炜、汪继东校注:《龙虎山志》卷八,第98-99页。亦见于《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延佑四年(1317)封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母易氏‘妙明慧应常静真人’”。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28-129页。《圹志》中谈及易氏比丈夫张与材早逝两年,其卒年应为延佑元年(1314)。

前文谈到张与材羽化后勑葬于金溪县名扬山(又称“鸣阳山”),遗骸埋在贵溪县南山。不过,先亡故的易氏则与丈夫分处两地,乃葬于贵溪县北斗山。《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三《纶言恩命录》“历代墓地考”中记载了易氏的归葬地点:“三十八代天师与材公……夫人易氏葬后源祠,曰‘慈庆观’,即北斗山。”(50)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三,第190页。该书卷五《世系》“三十八代天师”条亦云:“(张与材)夫人盱江易氏……葬北斗山祠,曰‘慈庆观’。”(51)张金涛主编:《留侯天师世家注》卷五,第351页。遵循当时的风俗与惯例,易氏墓地上亦建有“墓祠”和“坟观”,前者曰“后源祠”(或称“北斗山祠”),后者曰“慈庆观”,二者或为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与《解真三十八代天师圹志》一同被发现的《故四十二代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包氏墓志铭》是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夫人包氏的墓志铭,叙述了包氏对龙虎山张氏家族的重要贡献,其中谈道:“癸酉,三十八代妙明慧应常静真人易氏祠倾圮,役工新之。”据此可知,易氏墓祠因年久失修,于洪武二十六年(癸酉,1393)塌毁,孙媳、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夫人包氏雇请工匠予以修复。(52)详见姜守诚:《天师背后的女人——新获〈故四十二代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包氏墓志铭〉考释》,《中华文史论丛》2020年第3期,第301-344页。

张与材有儿女四人,两男、两女,分别是:长男嗣成,次男嗣德(1305—1352);长女圣宝,次女贵娘。

长男张嗣成是《圹志》的撰文者,时任三十九代天师,娶妇胡氏。次男张嗣德,因尚未成年(时年13岁),故《圹志》称其乳名(包括小名、小字)曰“三德承孙”,其中“三德”当系乳名,“承孙”或系小字。前引《解真三十六代天师圹记》介绍张宗演的子嗣后辈时说:“男二人:与棣、与材。女四人,婿王士志、周瑞信、邓方、聂锜。孙男一人:平孙。犹子二人:与绍、与纯。”(53)陈柏泉:《马祖禅师石函题记与张宗演天师圹记》,《江西历史文物》1981年第5期,第55页。标点有修订。据此可知,张宗演逝世前已有一位年幼的嫡孙,唤作“平孙”。显然,“承孙”与“平孙”是同辈份之人。这位“平孙”或是张与棣的儿子(独子),或是张与材的儿子(长子)。

紧接着,《圹志》又言“承孙命为侄文烈后”则令人费解。“侄文烈”是指张与材的侄子,即张与棣之子张文烈。若按照字面的意思,张与材将“承孙”(即张嗣德)过继给张文烈以接续香火。这样的理解显然不妥,因为二人是同辈份之堂兄弟。笔者推测,其意恐怕并非是针对宗族血亲的延续,或许是指天师之位的更相传递。

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于元贞元年(1295)逝世时,独子文烈年幼。(54)有关张与棣的子嗣情况,《汉天师世家》未谈及。今据龙虎山天师府保存的张氏《宗谱》记载,可知其“生子一:文烈”。张金涛主编:《中国龙虎山天师道》,第191页;张金涛编著:《嗣汉天师府志》第十四章《历代天师传略》,九龙: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134页。加之,有元一朝,龙虎山天师之位的承袭,比较盛行兄终弟及制。因此,张与材得以接替乃兄与棣就任三十八代天师。然而,张与材却未遵循叔死侄继的方式传位给侄子文烈,而是传给了长男嗣成。个中缘由,不得而知。或许,张与材在临终前对三位子侄的袭位顺序做出了一番安排:长男嗣成→侄文烈→次男嗣德。若按照这个思路来理解,“承孙命为侄文烈后”之句的意思是说张与材交待次子嗣德在侄文烈之后袭任天师。从二人的年龄差距来看,这样安排也是合理的。但由于张文烈早逝,张嗣成才直接传位给了其弟嗣德。(55)有学者指出:“37代至39代天师之间的传承,是其中一种不太完整的兄终弟及制的实践过程。37代天师张与棣把天师位传给其弟张与材,随后张与材把天师位传给其长子张嗣成。张嗣成逝世之前,本应把天师位传给其堂兄弟张文烈。但很可能是因为张文烈已于8年前去世,且未留下亲子嗣,故张嗣成把天师位传给其弟张嗣德。天师位由此未能回归长兄张与棣一支。”(曾龙生:《论明代正一道张天师继承制度的演变及其后果》,《宗教学研究》2015年第3期,第90页)类似观点亦见曾龙生:《道法与宗法:明代正一道张天师家族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九本、第四分(2018年12月),第711-753页。有关张嗣成、张嗣德两位天师的生平事迹,可参见何振中:《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第3卷,第124-181页。

张与材两个女儿中的长女张圣宝,在《圹志》撰写的延佑四年(1317)已出阁、嫁给了王来瑞,其人待考;次女尚年幼,乳名“贵娘”。

七、结 论

张与材是龙虎山正一派三十八代天师,掌教21年,多有建树,颇受元廷礼遇,赐赉优渥。有关张与材的生平事迹,《龙虎山志》《汉天师世家》《元史》等皆有谈及。不过,近年发现的《解真三十八代天师圹志》是研究张与材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弥补史料记载的缺失有重要价值。通过对读《圹志》与传世文献,我们澄清了一些误解和疑惑,对张与材的家世、履历、作为和哀荣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圹志》明确记录了张与材出生与死亡的具体时间,以及其兄张与棣最后一次入觐并解化的年份。《圹志》还简略谈及张与材袭教以来所受的恩崇礼遇及其朝觐的次数,言明经其请封而获赐徽号的天师中除了嗣师、系师外,还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张与材死后哀荣倍至,元仁宗颁旨在抚州路金溪县的名扬山(峰)修造墓祠(衣冠冢),中奉大夫、礼部尚书元明善奉敕撰写碑文。《圹志》还对张与材的亲属——母周氏、妻易氏、子女的名讳(包括乳名、小字等)做了介绍。其中,大部分内容不见载于传世文献,属于首次揭示。

有必要指出,张嗣成所撰志文中的表述存在两处明显的错误:其一,“仁静先生”原本是张可大的“生父”张天麟所获之赐号,志文则张冠李戴、给了“寄父”张庆先;其二,依据张与材的出生年份及相关文献记载推算,其袭位时的年龄是22岁,志文所言“生十九嗣教”的说法不准确。

(致谢:感谢江西省鹰潭市道教协会秘书长张健女士提供《包氏墓志铭》照片及相关资料。本文写作过程中也得到龙虎山道教协会熊雄道长的协助。)

猜你喜欢

龙虎山天师世家
龙虎山:道教发源地
SAGA世家表:跨界演绎,链“饰”潮流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王天师消暑之法
除妖计
“猴妈”和她的猴孩子们
“天师”教职略考
毛建华打造国内道家文化旅游第一目的地
萧相国世家1
皮影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