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首次入选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2021-05-27文图
○文图 / 朱 敏
2021年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换届会议在北京召开。因四川省在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方面所做的卓越工作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包建华副局长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首次作为委员单位参会。
大会听取了第六届国家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正式成立了第七届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当选为第七届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等部门相关主管领导当选为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领导当选为国家委员会委员。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章程(修订版)》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申报工作指南和评估指南》;同意组建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以汇聚专家智慧推动人与生物圈计划在我国更好实施,并聘请许智宏院士担任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席。
会上,国家委员会主席张亚平院士对新一届家委员会工作方向,提出四点意见建议:一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人与生物圈计划核心理念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实践有机结合;二是推动和帮助更多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优秀自然保护地申报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并通过交流、培训、宣讲等系列措施提高现有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发展和管理水平;三是继续建设一支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努力打造生态科技智库;四是充分利用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国际渠道,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至1979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以来,四川省目前已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9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中国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世界生物圈数量居全国第一。
背景故事
人与生物圈计划(MAB)
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于1971年发起,目的在于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力量,以合理及可持续地利用和保护全球生物圈资源,增进人类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全方位关系的一项政府间的科学计划。
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WNBR)
生物圈保护区是由所在国设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认定的特定场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WNBR)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的重要实施平台。生物圈保护区获得认定后,依旧由所在国管辖,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内,各保护区之间可以在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分享各自的经验和理念。
中国与“人与生物圈计划”
——中国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简称“中国MAB”)
是中国为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 而设立的国家组织协调机构,经国务院批准于1978年成立,秘书处设立在中国科学院。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和保护区网络(CBRN)
长白山、鼎湖山、卧龙这三个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作为中国第一批成员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WNBR)。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成立于199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国际上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截至2021年2月1日,我国共有34家分布于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划的保护区加入WNBR,CBRN成员也已经从成立之初的45家增加至185家。
四川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四川是我国最早建立自然保护区,着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省份之一。自1963年建立卧龙等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目前全省已建立165个自然保护区,形成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四川也是第一批加入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省份,从1979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以来,已有卧龙、九寨沟、亚丁、黄龙等4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居全国第一;唐家河、长宁竹海、米亚罗、龙溪-虹口、毛寨、东阳沟、雪宝顶、米仓山、白羊等9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中国生物圈网络。
多年来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主动作为,严格履约责任,强化对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四川省的13个生物圈保护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部门联合评估中,卧龙总分居全国第一,唐家河列第二。九寨沟、亚丁、黄龙等一批生物圈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利用和永续发展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