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杂乱到统一 由笨重到轻便

2021-05-26刘欣

轻兵器 2021年5期
关键词:军服大衣我军

刘欣

1966年冬天,驻京部队的一些年轻干部给总部写信提意见,信中写到:“1966年冬天全军配发了新式棉大衣(即65式军大衣),部分干部,主要是原校级军官在1964年就发过马裤呢大衣,这次也发放了新式大衣。而根据我军换发被装规定,这批干部的大衣应该是1972年才能发放,目前发给他们大衣是违反规定……”。意见转到总部以后,总部专门会同后勤部门对“原校级军官大衣的问题”发文。其中提到:“1964年发放的马裤呢大衣,可作为军便服保留,继续穿用。而发放给这批干部的新式棉大衣则属于移交品,在转业时需要交还”,还特意提到是借用,这就解决了原校级军官的棉大衣“问题”。

怎么一件大衣还得移交?穿着多年还不属于自己?这就得从头说起了。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装备的大衣(1927~1949年)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部队身穿国民革命军军装;9月,秋收起义部队则穿各式服装。当时我军的服装主要靠打土豪和战场缴获解决。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随着红军发展壮大和各个根据地的建立,后勤保障也初具规模,相继筹建被服厂(所)生产被服供给部队。红军也逐渐统一了军服,每人每年可供给棉军服一套。而红军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南方,穿用大衣机会较少,所以并不全配发大衣。

八路军穿着缴获的日本大衣

1950年参战的志愿军穿着朝鲜大衣

1934年红军长征以后,配发的主要还是棉衣,其他防寒服装为夹袄或羊皮背心等,大衣配发很少。长征途中红军依旧是缴获什么穿什么。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以后,中央红军靠缴获东北军的被服和陕北红军的支援才解决了部分冬衣问题。这时期各红军部队的大衣主要靠缴获,在穿着上与同时期国民党军基本一致。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0月,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根据国共之间达成的协议,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曾给八路军、新四军发放过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部队穿着国民革命军的军装,但数量有限,且逐年减少。从1939年开始,国民党顽固派连续掀起三次反共高潮,进攻和封锁我抗日根据地,并停止了对我军的军需供给。

八路军干部棉大衣,下摆两侧的挖袋有衣袋盖

1939年冬天,各根据地根据党中央指示,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采取一切办法解决部队供给。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军服基本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军服样式,材料以粗布为主,少数为细布,服装大小都一个规格。这时期我军的大衣样式一般为:立翻领双排扣布料棉大衣,大衣下摆两侧各有挖袋(干部大衣有兜盖,战士大衣斜插袋),大衣有后开叉(干部大衣长开叉,战士大衣短开叉),防寒层为棉絮。大衣的颜色有所不同,八路军多为土黄色,新四军多为灰色。需要说明的是,八路军各地军服的颜色有差别,总部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为灰色,陕甘宁边区部队为灰蓝色,晋察冀军区和山东军区部队为土黄色。当时军服用洋槐、锅底灰、靛青等材料土法染色,造成服装着色力不强,掉色严重,使用一段时间就露出布料本色,所以被误认为穿灰色军服。

八路军主要作战区域是在北方平原,冬季十分寒冷,装备的大衣也主要是与国民党军队近似的棉布或粗布长大衣。每年10月发冬装,营以上干部发给棉大衣,连以下干部和战士只有公用大衣。晋察冀、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每两年发1件棉大衣,以排为单位发放,供站岗放哨时轮流穿用。晋绥军区则每10人发1件大衣,1943年改为每5人发1件。这种大衣是把棉花直接絮在里层,天暖以后可以把棉花掏出来当夹衣穿。没有棉大衣的,给发一条被子,被子上有个领子,站岗放哨时把被子打开,系上腰带披在身上防寒,条件很艰苦。

当时我军在作战时基本上不穿大衣,因为此种长大衣很笨重,活动不便利。这个时期虽然有各根据地的被服厂承担被服的生产任务,但主要还是靠缴获日、伪军的装备。即使缴获日本大衣也不能随便穿用,尤其是前線部队,容易造成误伤,比如115师林彪师长,就是被阎锡山部队的哨兵击伤了,原因之一就是他穿一件缴获的日本大衣。一般缴获的日本大衣都要上缴,后方部队使用得相对较多,一线部队穿的主要还是棉衣、棉裤。缴获的伪军大衣可以使用,但是伪军的条件也不咋地,作战时也没有大衣穿。

抗日战争胜利后,派往东北的部队与东北抗日联军组成东北民主联军,基本换上库存的日本大衣。1946年6月~1947年6月,解放战争前期我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服装的筹措比较困难,军服与抗战后期的军服基本相同。1946年8月,解放松花江以北地区以后,开始生产军需装备供给东北野战军部队,先后建立了多个军需工厂。1948年4月,在哈尔滨召开东北野战军后勤工作会议,实现了全野战军后勤工作的统一化、正规化。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以后,全面接管国民党联勤部在东北的军需工厂,开始生产东北野战军军装,从材料到式样都优于其他解放区。解放战争后期,我军接管一批国民党军队的军需工厂,扩大了生产能力,为全军统一服装样式奠定了基础。

1948年12月,军委后勤部召开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对全军的军装作了统一规定,佩戴“八一”红五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1949年春,四野及东北军区部队首先在野战军一级配发统一样式服装。四野的大衣样式一般为:带毛皮立翻领双排扣棉(皮)大衣,大衣下摆两侧有挖袋,大衣后下摆带开叉,防寒层一般为棉絮或者毛皮。四野进关以后,兄弟野战军部队的战士们一看“狗皮帽子皮大衣”就知道是第四野战军的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干部大衣(左为林彪,右为罗荣桓)

解放战争后期的一野、二野、三野和华北野战军的大衣也陆续装备部队,样式上各有千秋,或直接穿国民党军队大衣,或自己生产类似款式的棉大衣,或使用库存的日本军大衣。一部分依靠解放区的供给,一部分靠战场缴获,但还做不到人手一件,原因之一是部队一直在作战,同时经济上也没有这个条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军装备的大衣(1950~1984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50式军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一个崭新的建设时期。1950年,我军装备了第一款统一制式军服,即50式军服。它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按军种装备的军服,并且按干部、战士及夏装、冬装等进行区分。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各部队驻地的位置不同,温差不同,冬装按照高寒区、寒区、温区、热区,亚热区划分,高寒区配发皮大衣,寒区配发棉大衣,野战部队配发皮大衣,温区配发温带棉大衣。各种大衣、棉大衣所使用的棉絮斤数有所不同。

50式战士棉大衣,大衣下摆两侧各有斜挖

50式战士棉大衣背面

50式海军舰艇军官大衣,与50式干部呢大衣相似,但肩部无肩垫

50式海军舰艇军官大衣背面,后腰有带装饰扣的装饰带

1950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陆军团以上干部和海、空军营以上干部、空军伞兵、海军舰艇部队及海校学员着呢服。相应地,大衣也换为呢料大衣,陆、空军的是深棕绿色,海军的是藏蓝色,外形上开始向苏式军服靠拢。50式军大衣分为干部呢料军大衣及干部、战士棉(皮)大衣、海军舰艇大衣等。

50式空军干部大衣

穿着50式陆军干部呢料大衣的张爱萍(右)在察看战士的枪械

朱德与空军飞行员合影。朱德着50式干部大衣,飞行员穿飞行服朱德与空军飞行员合影。朱德着50式干部大衣,飞行员穿飞行服

右侧穿55式常服大衣的为林彪元帅

1951年志愿军棉大衣,与国内部队的战士大衣相同,但絮层棉花加厚

干部呢料大衣的样式为:开关两用大翻领及双排12颗扣(铜扣或胶木扣)大衣,一般陆军干部呢料大衣佩有皮毛领,肩部带有垫肩,大衣为中腰身带收腰,后腰有带装饰扣的装饰带,下摆两侧各有带兜盖的挖袋,后下摆大开叉。用料上有礼服呢、高级大衣呢、华达呢等。大衣的颜色为陆、空军棕绿色,海军藏蓝色。1954年以后,50式干部呢大衣从12颗扣改为10颗扣,但是12顆扣和10颗扣的都在使用。12颗扣大多用于海军大衣,10颗扣大多用于陆、空军大衣。

干部、戰士棉(皮)大衣的样式一般为:栽绒关合领双排10颗扣大衣,大衣下摆两侧各有斜挖袋,大衣防寒层为棉花或羊皮。干部大衣用料一般为棉斜纹布,战士大衣用料为棉平布。纽扣为铜扣或四眼胶木扣。大衣的颜色为陆、空军黄绿色或棕绿色。这一时期的战士大衣,尤其是陆军大衣基本上保留了日式大衣宽腰身的外形。除海军舰艇水兵配发水兵呢大衣外,其他军种士兵都是50式棉大衣或皮大衣。

海军舰艇干部大衣样式与干部呢大衣相似,为开关两用大翻领及双排12颗铜扣大衣,但肩部无垫肩、大衣下摆较短,海军士兵的水兵呢大衣为单排扣。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0月首批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大多穿着朝鲜人民军的军服,只是不佩戴朝军的军衔肩章。当时的朝鲜人民军大衣样式与我军大衣略同。后续部队穿着的都是解放军冬装,但各地区部队的冬装发放标准不太一样,比如华东军区部队就是在沈阳转车时突击调拨发放寒区棉衣。

从1951年秋季开始,志愿军开始逐步换装新式冬装,依然使用50式大衣,但是与国内有一些区别,首先志愿军高级干部基本上不穿呢大衣,穿用与国内部队相似的皮大衣,冬季戴毛皮帽。志愿军干部、战士的大衣样式与国内部队的战士大衣相同,但絮层棉花加厚,使用皮毛领。1952年,志愿军大衣的四眼胶木扣改为光面铜扣。

1950年代早期,我军的战士大衣按照比例发放,原因在于当时我军冬季作战时只穿棉军衣作战,没有穿大衣作战的习惯。当时,我军基层干部战士装备的棉大衣,防寒絮层是成斤的棉花,活动实属不方便。

其中:东北军区、华北军区的绥察、西北军区的宁夏、青海、甘北、新疆地区的战士每人发皮大衣1件,使用3年。华北军区、华东军区、中南军区、西南军区的驾驶员、运输员每人发棉大衣1件,值班员每3人发1件,警卫部队每连发9件,师以上机关的内卫班每班发2件,外勤人员每5人发2件,使用2年。棉大衣一般以连、排为单位发放,主要供夜间站岗放哨时穿用,属于公用品,并不配发到士兵手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军服

1955年,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军队建设的发展,以配合“军衔制”、“薪金制”、“义务兵役制”三大制度的实施,对军服进行了全面改革。9月16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军衔服装的报告,并确定新式军衔服装从10月1日起实行。

55式军医勤务女尉官大衣,佩戴大衣领章和军衔肩章

彭德怀元帅着55式礼服大衣

55式海军舰艇尉官呢大衣,用料为海军粗布呢

55式海军舰艇尉官呢大衣背面

55式礼服大衣图样

55式尉官棉大衣,用料为棉斜纹布

55式尉官棉大衣背面

这次新配发的军服,并没有命名为“55式军服”,在正式文件中一般描述为“新式军服”,“55式军服”其实是1980年代以后为区别87式军衔军服才有的称呼。“55式军服”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类,礼服主要配发校以上军官,同时,还设有海军舰艇尉官礼服和水兵礼服,以及军乐团、仪仗队、文工团、体工队礼服。

从1955年10月起我军陆续换发新式军服,55式大衣按照种类分为礼服大衣和常服大衣,其中礼服大衣只配发部分高级军官(上将以上)和出访、驻外的军官。礼服大衣样式为:平驳头大翻领6颗古铜色胶木扣夹大衣,佩戴大衣军衔肩章,不佩戴领章,两侧有带兜盖的挖袋,后腰带缀有两颗大衣扣,下摆有开叉。用料为银灰色华达呢,1957年以后不再配发。

55式校官大衣,用料为纯毛麦尔登呢

55式校官大衣背面

常服大衣包括:军官常服大衣、士兵常服大衣、女军人常服大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军从1957年才有女义务兵,因此这里的军官常服大衣、士兵常服大衣是指男军人大衣。各级军官的常服大衣外形一致,只有服装材料有区别。士兵大衣的式样和外形略同于军官大衣,区别主要在大衣的兜盖和后腰带。

62式尉官棉大衣,外罩材料改为棉卡其布,大衣领改为栽绒领

军官大衣样式为:两用大翻领及双排10颗古铜色胶木扣大衣,佩戴大衣领章和军衔肩章,大衣带收腰,下摆两侧各有带兜盖挖袋,后腰带有两颗扣,后下摆有对折闭合式开叉。用料方面,元帅、将军为纯毛交织细马裤呢,校官为纯毛麦尔登呢,尉官、准尉为棉斜纹布,海军舰艇尉官为海军粗呢。校级以上军官大衣扣图案为“八一”五星麦穗扣,尉官大衣扣图案为“八一”五星扣。校官、尉官、准尉着常服大衣时,扎武装带(海军舰艇军官除外)。

士兵大衣样式为:大翻领及双排10颗古铜色胶木扣长大衣,大衣扣图案为“八一”五星。大衣下摆两侧各有斜插袋,下摆后有开叉,没有后腰带,大衣防寒层为棉花或羊皮,骑兵大衣下摆长于其他部队配发的大衣。用料为棉平纹布,扎线织武装带。陆、空军士兵佩戴军衔领章。海军舰艇水兵为海军粗呢开关翻领单排铜扣大衣,佩戴军衔肩章。海军陆勤单位士兵大衣与陆军士兵外形一样,也是棉大衣。

女军人常服大衣样式:两用大翻领双排10颗古铜色胶木扣大衣,中腰有卡腰,下摆为裙式,军官佩戴大衣领章和军衔肩章,士兵佩戴軍衔领章。女军官(尉官)和女士兵的军服材料都是相同的,冬季大衣也是棉斜纹布,外形上官、兵一致。

中国人民解放军62式军服

1962年冬季,我军试装备新式冬服,其由罩衣、紧身棉衣、绒衣裤、绒背心、衬衣裤等组成。以此替代55式尉官和士兵的单层棉冬装。将冬装的防寒絮层由单一的“老棉袄”改为分层次多种防寒絮层,这套冬装被称为“62式”冬装。

大衣也做出了改动,包括:校官冬服罩衣材料改为马裤呢,配发了新式大衣。将校军官大衣外形没有大改动,将衣领改为栽绒/毛皮领,校官大衣材料改为马裤呢,增加了驼绒防寒絮层。

尉官和士兵也换装了新式大衣,棉大衣和皮大衣外罩材料改为棉卡其布,大衣领改为栽绒领,外形和防寒絮层没有改变。这套冬装1962年定型生产,1964年装备部队。这次服装改革,部队防寒主要依靠皮帽、皮大衣、皮手套、大头鞋,保暖分层较之前有很大进步,防风保暖效果很好,但服装自重很大,机动灵活性受到一定影响。(待续)

编辑/魏开功

下期预告

本文下篇将呈现65式军服,78式军服、85式军服,87式军服,97式军服及07式军服中的军大衣,敬请关注!

猜你喜欢

军服大衣我军
国防小课堂 军服标识
不怕冷的大衣
难忘“的确良”军服
不怕冷的大衣
大衣先生
我军第一个无线电队的组建和作用
发扬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
法军军服改革的一场风波
我军第一兵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