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创新中绽放绚丽之花
2021-05-26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实学实干,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青年是科研的黄金阶段,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是推进人类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青年科研人员求知欲饱满,探索兴趣旺盛,钻研劲头执着,条条框框少,创新活力强。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很多重要成果都是科学家在青年时期的发现或发明。回顾世界科技创新历程,诸多推动科技进步的颠覆性革命性重大理论突破与技术发明都来源于青年;科技工作者作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事获奖研究时的平均年龄为38.7岁。“十三五”期间,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数量显著增加,已成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主体。青年科技人才正在担负重任、勇挑大梁、成为攻坚克难的排头兵。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国产大飞机C919的前期测试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7~38岁,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量子力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
科技发展更新迭代速度加快,青年人更容易走在科学前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连续奋战36小时设计出样件,用5天时间完成隔离服从概念到实物转变的沈阳橡胶院科研攻关青年突击队队长姚秀超;筑梦在“一带一路”大舞台,攻克施工技术难题,刷新铁路建设速度的工程师徐州;从事国产处理器的研发工作十余年,先后负责或参与了多款龙芯处理器设计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助力我国在认知智能的技术和产业走在世界前列的科大讯飞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探索浩瀚宇宙,“把梦做上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他们用行动凝聚科技力量,以拼搏激发创新梦想,展现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
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培养和聚集一批具有原创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是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青年科研人员中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各种举措,将这种潜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归根到底,要在科研资源分配体系、评价机制、奖励制度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营造有利于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环境。加大对科学研究支持力度的同时,应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针对科研人员本身的奖励激励政策。做好青年科研人员的评选表彰,加强对青年典型的跟踪培养和服务,引导他们以荣誉为动力,不断追求进步,再创新业绩,并积极向有关部门举荐青年人才,把优秀青年人才推上更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改变“一刀切”评价标准,合理调整职称、学历、论文数量、人才“帽子”等指标与实际贡献的权重,让那些有才华、有潜力但尚未成名的青年科研人员充分释放创新能量。
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清华大学考察。这是习近平离开学校时,同师生们挥手致意。(新华社供图)
鼓励青年投入到基础科学研究。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尤其壮大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群体。激励青年科研人员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开拓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围绕学科领域布局和高水平团队建设,加强原始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建立适宜非共识项目研究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原始创新。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资助力度,把优秀青年人才放到重大科技攻坚中、重要岗位上去历练,健全与青年人才岗位、能力、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
加强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教育基地的建设。充分依托教育基地,帮助青少年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大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动员更多的青年投身科技创新实践;以示范基地为载体,促进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的有效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同时,注重发挥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健康顺利发展。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青年科技人才要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创新的如椽大笔,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美画卷,让青春在创新创业中闪光、在奋斗奋进中升华,在奉献国家的过程中追求卓越,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的征程中绽放出夺目的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