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成长发展模式研究
2021-05-26李辉许力丹陈思
李辉,许力丹,陈思
(1.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2.南京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江苏南京 21009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在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高校的党建工作是全国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党建信息化则是研究高校学生党员共享成长发展模式的基础。该文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研究学生党员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将教育信息化与高校学生党员共享成长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服务于学校的信息化战略。
1 大数据时代高校党员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1 大学生党员发展现状
1.1.1 发展党员的质量有待提高
在高校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过程中,针对党员的整体质量提出了更多要求,从整体上对党员的发展过程做了调整[1]。在“控量提质”的背景下,现阶段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主流是积极且健康的,但现阶段仍存在政治理论知识相对缺乏、个人理想信念较薄弱、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2]。各高校普遍存在以学生成绩作为优先的考核标准,偏重学习成绩、获奖经历忽视道德品质修养的误区,忽略了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的考察。各高校大多从大一年级开始培养积极分子、 到大二年级之后发展预备党员、大三年级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大四年级甚至开始发展和产生学生支部书记,这种发展模式过于快速,可称为“大跃进”发展模式。
1.1.2 学生党员数量上波动较大
大学生党员存在着在校时间短, 流动性大的特点, 以至于普遍高校均存在着高年级党员数量明显多于低年级党员, 很多学校的低年级甚至没有党员,存在着突击发展的现象。每年临近毕业季的时候,党员的比例会明显地上升,学生毕业后,高校学生党员的在校比例就会明显回落, 这就从客观上导致了高校的学生党员发展数量上波动较大[3]。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时间大多集中于毕业班和高年级阶段,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临近毕业即将离校前才发展的,这样的发展模式并不利于新发展的学生党员进行持续的教育和考察,更无法使这些学生在校发挥他们应有的积极作用。
1.2 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
1.2.1 教育培养的针对性不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当前,很多高校普遍反映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主要原因:一是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从入党积极分子到成为正式党员的整个过程,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另外学校培训会分级分类的开展,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导师培训课程内重复度较高;二是教育方式单一,现在的党员教育仍停留在上大课为主,纯理论的灌输方式缺乏应用性和灵活性,互动性少,未能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日渐显露多种弊端,教育效果有待提升;三是党员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很多高校党课的培训者均为临时邀请,高校内部没有相对稳定的师资力量,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党员培训的教育成果。
1.2.2 党支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提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经常性工作,党组织应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党支部建设仍然涣散,很多学生党支部没有按照规定开展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活动,学生党员也没有按照规定参与党课、党员大会。此外,高校基层党支部学生党员还未形成量化管理机制, 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则势必会影响高校党支部的整体形象,削弱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2.3 党员的继续教育需加强
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成长处于多元化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时期,大部分人的生活阅历比较单纯,当面对新时期多样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时,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很容易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巨大冲击,淡化了对党组织的热爱和热情,导致缺乏责任意识、集体意识、荣誉意识和敬业意识。目前,大多数高校通过开设业余党校、定期派专人谈话、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增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理论、 政治理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奉献精神、志愿服务精神。但是,很少有特定的活动对党员进行继续培养和教育。由于这种继续教育模式的缺失,使得很多学生党员在加入共产党后,疏于教育,部分思想上有所放松,党员政治素质下降。
2 信息化手段对高校党员发展的重要意义
2.1 优化党建工作的工作方法
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党建当中,促进党员的发展,可以将高校的党建工作由传统的工作模式转换为信息化方式的可以,优化高校党建工作的工作方式。相对比与传统的党建过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在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调动党员们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线上智慧平台,及时地帮助党员们了解时事热点,上级党组织也可以更好地监督审查党建工作的状况,为高校的党建工作注入新的动力。
2.2 促进党建工作的资源共享
资源的有效共享是推进工作有序开展的有力保证。近年来,虽然很多高校响应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陆续地创建了各自的网站,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统筹的规划和缺少维护和健全体制,无法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完全利用起来,以致高校党组织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无法实现彼此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也无法借鉴彼此的经验,汲取相互的教训,致使许多党组织工作重复无效进行, 这势必会为党建工作的深化和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2.3 创新党建工作的开展形式
在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可以丰富工作开展所使用的一系列信息数据及工作内容,围绕主题、方向、管理、环境、服务等创新发展方面开拓党建工作开展思路,开阔党员视野,将信息化技术注入党建的每个环节,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学生党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发表意见,能够从多元化的渠道中获取信息数据,而不是单一地从纸质教材中获取学习资料,有利于促进党建工作全面发展[4]。
3 对学生党员共享成长发展新模式的探索
3.1 提取影响高校党员成长发展影响因子
高校学生党员大战影响因素理论仍是学界在研究学生党员发展领域研究的主要依据,要想探索学生党员共享成长发展的新模式,首先要找到影响学生党员发展的因子。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高校仅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就逾211 万人,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7.7%,学生党支部7.96 万个[5]。基于大数据技术,将高校各业务系统数据进行关联,为每位党员设计基于他自身行为的数据链模型,模拟教学和学习过程轨迹,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管理过程提供服务。教师教与学的轨迹均被模拟后,用大数据技术辅助高校学生党员共享成长发展,将海量的数据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做关联对比分析,提取高校党员成长发展影响因子。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提取影响高校党员成长发展影响因子流程
借助大数据工具,研究更能充分发挥高校的数据价值,有效改善高校信息化环境、优化信息数据结构、构建数据仓库、提升辅助决策。正确合理地运用大数据平台能够完成海量数据的高效计算,能够为学校提供有力的分析支撑和价值挖掘,并响应教育十三五规划,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同志的培养质量。
3.2 构建高校党员成长发展的评价体系模型
利用信息化手段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要求,对学生党员的成长发展行为进行“量化考核”,分解考核指标,确定权重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分值,不同的权重对应不同分值,在进行考核评定时,就是把实际所得的分值相加,最后的总分就是考核成绩。整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构建高校党员成长发展的评价体系模型流程
通过构建高校党员成长发展的评价体系模型,可以有效地保障入党动机端正、党的知识扎实、学习成绩优异、 现实表现良好的发展对象被吸收到党组织中,把为满足考核的培养的对象留在党外继续考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之前提到的发展党员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高开放度、高融合度技术体系,完善各管理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整合业务流程,提升管理业务运行效率;积累高质量的业务数据,提供科学全面的数据统计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同时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积累,促进流程的优化和管理过程的改进。
3.3 营造党建与发展相融的和谐氛围
高校只有坚持多元融合,只有与发展互融互促,才能保障高校党组织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建工作,才能提升党建质量、提高工作效能。基于“互联网+”理念,构建高校学生党员的“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地激活学校党员发展的动力,根据高校党员成长发展影响因子和评价体系中“量化考核”的分数,得出现阶段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形成一体化、全生命周期运营模式,针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成长发展基本情况,进一步提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精细化管理,提供良好的校内软环境,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营造良好的“党建与发展相融,成长与和谐共享”氛围。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学生党员的共享成长发展研究离不开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研究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研究技术,通过建立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提取影响高校党员成长发展影响因子、建立一个标准统一规范、来源权威稳定、数据高度融合、数据质量可靠的全量数据平台,密切围绕高校的学生党员的共享成长发展研究,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抽取采集、存储共享和分析应用等过程,利用数据统计、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等大数据相关技术,能够对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全面、便利的数据服务,使广大师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