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影写情

2021-05-25齐丛晓罗豫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背影爷爷同学

齐丛晓 罗豫

学生上初中后,课本中对写人作文的训练其实是系列化、系统化的过程。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要求写人要抓住特点,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求写出人物的精神,到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要求同学们学写传记了。这三个单元的写作要求是有序列性提升的,此次我们专讲描写人物的作文指导。

一“吐槽大会”———學会抓住人物特点

在讲描写人物要抓住特点时,我们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寿镜吾老先生的描写为例,指导学生观察与写作。

作者起初对三味书屋非常畏惧,因为据说那里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然而作者见到寿镜吾老先生的第一印象却是“和蔼”,这样的反差既矛盾也不矛盾。既然说到“最严厉”,老师抓学习肯定是很严格的;“和蔼”说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还是很好的。有惩罚的规则,然而不常用,最多瞪瞪眼,起初要求很严格,后来看学生比较听话用功,也就好起来了。学生读书累了,偷偷去花园里玩,除非时间太长、人太多,否则老师是不会阻止的。他示范朗读非常投入,尽管当时的孩子不太明白意思,但多年后作者依然保留那么鲜明的印象,足以说明老师的示范对学生影响深远。在学业上要求严格,对学生和蔼不苛求,正是一位好老师的标准了。

这篇课文的人物描写简练却不简单,而且是写事而非写人的。写人和写事的文章差别在于,写事的目的是表现作者对此事的认识和看法,而写人的目的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当然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时,会有作者本人的评价掺杂其中,所以我们要滤去那些作者反思自己成长和对周边环境思考的内容,单留下人物描写的内容来模仿,才不至于让同学们偏离写人作文的要求。

我们安排了一次活动———“吐槽大会”,让大家观察同学,一起说说同学身上发生的有趣的事。在“吐槽”过程中,大家发现有些同学有着看似矛盾却很鲜明的性格特征,这样的同学写起来就很容易。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仿照鲁迅先生对寿镜吾老先生的写法,在文章中至少写出表现人物性格中不同侧面的两件事。

习作片段

“董哥”是个开朗的女生。只要她在你身边,你的生活就会充满欢乐,再加上她无拘无束、率真可爱的性子,大家都习惯叫她“董哥”。

董哥胆子很大,总是乐于尝试各种新奇的事物。一次,我们相约一起去游乐场挑战一项新开的游乐项目———一座建在高台上、近乎垂直的滑梯。可到了现场,几乎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畏缩不前了。那滑梯太高了,也太陡了,大人见了也望而生畏。只有董哥兴奋得一溜儿小跑着坐到了滑梯边,只见她两手用力一推,不一会儿就见一个粉红色的身影在下面笑着朝我们挥手了。

别看董哥天不怕地不怕的,却害怕小小的虫子。那天我们一起去野外露营,她三两下就麻利地搭好了帐篷。我们坐在帐篷里聊得正开心,一个小小的黑影经过我们的头顶。她一声尖叫,一下子伏下身子,缩在了角落里。我也被吓了一跳。“怎么了?”我问。过了半天,她才支支吾吾地说:“有……有虫子……”小虫爬了半天,终于溜出了帐篷。她这才缓慢地抬起头,松了一口气。然而,她随即指着头顶,又尖叫一声:“虫……虫子……”吓得眼泪夺眶而出。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哭笑不得地说:“这只是根绳子呀!”她小心翼翼地观察了一会儿,擦去了眼泪,不好意思地笑了。———侯嘉祎

王静雯是我的好朋友。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是在新生入学仪式上,当时罗老师要求大家依次自我介绍,轮到她时,只见她慢慢站起身,声音小小的:“大家好,我叫……”罗老师提醒她声音要大点儿。她那张原本有点儿黑的脸瞬间变得通红。真是的,也不至于这么害羞吧!

住在同一宿舍的朝夕生活使我们熟悉起来。有一次,我们俩无意间聊到了漫画,她一下子亢奋起来,滔滔不绝地讲着她“追番”的经历。我惊愕地看着她满面红光、唾沫飞溅的样子———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兴奋、这么外向的她。和我聊了大约二十分钟后———主要是她自己在讲话,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突然停住了,看见我呆若木鸡地望着她,又红了脸低下了头。

———靳天羽

这两则片段都写出了同学性格的不同侧面,勇敢与胆小,内向与外向,看似矛盾,却是人物性格最本真的表现。

毕竟是初中生第一次学写人物,认识人物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主题也比较简单。

二“百变大咖秀”———学会写出人物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写出人物的精神。我们以“细微之处显精神”为这一单元写作的主题,在辅导过程中着重训练学生抓住人物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第一单元的课文描写的都是英雄人物,授课时又值居家上网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对这些英雄人物产生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我们找来邓稼先与闻一多先生的纪录片,要求学生学完课文后观看,然后从这两个视频中各找出三处细节,概述情节,说明此处表现出的人物精神的不同侧面。

图像果然比文字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清楚标示所看的情节在视频中的具体时间点,这样就能保证他们在观看过程中认真细致。有目的的观看,既消解了同学们阅读文字的畏难情绪,又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给大家以深刻印象。

为了深入理解人物精神,我们设计的第二项活动是“百变大咖秀”。从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和孙权四个人物中选择一个,模仿其经典形象,拍照或录制视频均可,拍照要求标明经典语句,录制视频要求说出人物的经典语言,一两句即可。

然后让同学们结合学习内容对大家“模仿秀”的照片和视频进行评价。曹亦萱同学模仿的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同学们点赞最多的,选择其中的两篇优秀点评如下:

习作片段

她说话慷慨激昂,语调抑扬顿挫,充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残害李公朴同志的特务的不满以及对李公朴同志的敬佩之情,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对民族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反动派的憎恶。曹亦萱的表演非常到位,演讲时愤怒的表情,演讲时的手势让我们重温了电影中的闻一多,非常神似。其中她说的那句“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这句话最能体现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义无反顾、不屈不挠,为了真理和正义与反动派英勇斗争的精神。

———仇馨予

曹同学用生动的语言、精准的动作为我们还原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

视频中,让人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她“指向前方”的手势,她模仿出了闻一多先生演讲时的坚定信念与无畏气概,眼神中更是透着几分对于反动派的愤慨,对正义的坚持与追求。

当然,最精彩的还要数她的语言。联系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曹亦萱同学将话语间的义无反顾、慷慨激烈之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展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傲然神情。

———孟悠然

通过这两次活动,同学们明白了写人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精神的细节,要学会对人物精神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就可以开始写作文了。

我们布置同学们写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偶像是》。这个作文题目并不好写,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忽略自我与偶像之间的关联,变成人物介绍;或者缺少细节描写,一味渲染拔高,情感落入俗套,很难打动读者。当然也有写得比较好的作文。

学生例文

我的偶像是马克西姆

李亦函

我从小学钢琴,听过不少钢琴家的演奏,然而当我第一次听到马克西姆先生演奏的《克罗地亚狂想曲》时,我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自此马克西姆成了我的偶像。

得知马克西姆先生要来中国演出时,我毫不犹豫地用积攒了很长时间的零花钱买了票———可以亲眼见到偶像,说不定还能从中得到些启发,这样的好机会我怎能错过。

步入华丽的音乐厅,映入眼帘的是一架漆黑如墨、高贵优雅的三角钢琴。坐好后,我打开节目单。哦,有《克罗地亚狂想曲》!还有著名的《野蜂飞舞》,太令人期待了!

灯关了。大厅漆黑一片。舞台上出现了一束光,紧接着,他走上舞台。

他个子特别高,穿着黑色西服。身边忽然传来观众的尖叫声,哦,对了,他长得还很帅。不不不,冷静,我可是来看他演奏钢琴的。

大厅里很快归于平静。马克西姆先生走到钢琴边,修长的手指落在钢琴上,紧接着,一串串音符流淌出来。他的手是那样强健有力,落在琴键上弹出的音符清晰饱满,让人为之一振。我想起自己弹钢琴时那绵软无力的双手,顿时有些汗颜,和他比起来,我弹的不叫钢琴,叫棉花才对。他的手是那样敏捷灵活,迅速地在钢琴上移动着,弹出一串串动听的音符。很难想象,他练习了多久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曲子的高潮部分随之而来,像无数只蜜蜂嗡嗡地盘旋在大厅中。那一刻,我忽而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之处;那一刻,我忽然想弹琴,我想把手放在琴键上,让美妙的音乐从我手中流出,浸没我全部身心。之前我对钢琴的厌倦和不耐烦在那时一扫而空,唯留下享受弹奏钢琴的幸福感。一首《野蜂飞舞》结束,全场沸腾。这首曲子带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对我,它唤起了我弹钢琴的欲望。

之后,马克西姆先生又演奏了《克罗地亚狂想曲》《出埃及记》等曲子,首首震撼人心。我更加坚定地认为,他是我的偶像。我一定要努力練琴!

直到现在,我仍记得那次听他弹琴时激动的心情,每次弹琴时我都会想起他,想起他弹琴时那种感觉,让我的手自由地奔跑在琴键上,弹出我心中那种不懈努力的坚定!

我们在批改本次作文时发现,写绘画、音乐类题材的作文容易出彩。也就是说,属于个人独创独享的东西更容易写出个性特色。而那些写篮球明星、娱乐明星和科学家的,都往往浅平空洞:写明星的可能因为粉丝团体共享的感受太多,很难激发非粉丝的情感共鸣;写科学家的,缺少形象传神的场面描写,基本都是文字资料的展现。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反而凸显不出来了。

三“绘影写情”———理解人物背后的情感

初二阶段,课本中进一步要求同学们学会写人物传记。我们一直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然而因为认识的深浅、接触方式与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到真实写作水平的发挥,所以不经引导和修改,写偶像容易失之空洞,写科学家容易失之浅薄。可见,写好人物传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多加练习。我们安排了一次“绘影写情”的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在A4纸上画出自己记忆最深的亲人的背影,并配一段简单的文字。

同学们画的背影都很动人,但是所配文字相对简单,因此需要进一步指导,让同学们把背影描写得更动人。毕竟这是一项语文作业,而非美术作业。背影的绘画是为了让同学们定格人物活动的瞬间,为描写人物细节做准备。背影出现的特定情境是回忆的中心事件,要写出看到背影的感受,从而表达真情。

为了引导学生把背影写生动,我们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进行指导和示范,说说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亲人的背影?这个背影具体什么样子?看到这个背影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

有了范本,同学们分享的故事非常丰富:有令人感动的背影,有让人不舍的背影,有令人愧疚的背影,有让人温暖的背影,有令人幸福的背影,有使人心酸的背影……分享的过程让同学们打开了思路,更加细致地复原了当时的场景。

分享结束后,我们进行片段写作指导,让同学们学习如何描写背影。以朱自清先生描写父亲背影的这段文字为范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儿,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朱自清远远地看到一个背影,因为离得远,所以对父亲的穿着只有一个轮廓式的简单描绘。接着他看到的是父亲穿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当作者看到父亲吃力地爬月台时他流下了眼泪,于是赶紧拭眼泪,拭眼泪时他并没有看到父亲如何买橘子,因此就没有描写。当他拭干眼泪再向外看时,父亲已经买完橘子往回走了。在这里,作者用有限视角来呈现背影,并用自己的情感反应烘托背影。让学生体会并学习这种方法,这种有意识的锻炼其实是作者情感和体验的连贯,这种观察和体验让背影很自然地呈现出来,而不是很机械地描绘。因而,我们在片段指导结束后就让同学们修改自己写的背影片段。

原文

每次出行,爸爸都是走在我的前面,并不等我。他总是先到车里打开空调,这是一种无私的爱。每次看到父亲大步流星的背影,我都觉得暖暖的。

那个初冬的早晨,和往常一样,父亲和我一起在六点二十左右下楼去学校。父亲说昨晚小区里没车位了,他把车停在小区门口右边的马路边上了,比较远,要走一段。街道上空无一人,干冷的风从身畔吹过,银杏树细瘦的枝丫间有橘黄色的路灯灯光漏下来,很是萧瑟。我也觉得有些冷,本能地挽住他的胳膊,和他并肩而行。可他突然摆脱我的手,淡淡地对我说:“我先去启动车子,你慢慢走。”说着,他就一个人自顾自地往前走了。

我把手揣进口袋,委屈地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父亲身高一米八,身板很直,腿很长,走起路来特别有气势,风风火火的,看起来像要干什么大事似的。他也不怕冷,身上穿的深灰色旧冲锋衣拉链也没拉上,衣服下摆随着他大而急的步伐一晃一晃的,偶尔有风吹起他的衣服下摆,更显出精壮男儿恣意潇洒的精气神儿来。他的影子随着他的步伐,与身边一排瘦小银杏树的影子不断交叠,映在凹凸不平的砖路上,倒比那些扎根到地下的树木还要坚定伟岸。他的右肩上挂着我鼓鼓囊囊的书包,明亮的蓝绿色与他深灰色的衣服很不协调。书包很沉,为了保持平衡,他右手抓着书包肩带,身躯微微向左侧倾斜,左臂又习惯性地大幅摆动,背影看上去有些帅气又有些滑稽。

———赵可遇

原文

我儿时常常不想上幼儿园,被母亲送到幼儿园门口后便极力哭闹,并努力挣脱老师的手臂。我看着母亲,不让她走,母亲无奈,只好快步离开。我便大声叫喊想让她回来。我盯着她的背影:她步子迈得很小,微微侧着头,想看又不敢看我,怕我更加闹腾。此时,她的背影是饱含着依依不舍的,多年后我再回忆起时不禁为之动容。

修改文

我被老师抱住,大声地哭喊着。母亲用尽力气一边用一只手将我死死拽着她的手向外推着,一边将另一只手向回抽。我们两个人这样僵持了好一阵,母亲急着上班终于忍无可忍,露出不耐烦的表情,向后一抡胳膊将我摆脱开,随后踉跄了两步,在原地站稳后也只是一言不发地看着我哭闹。她犹豫了一会儿,连一句“再见”也没留下,转身走了。她转身很利索,脚步却缓慢沉重,鞋几乎是蹭着地向前走的。

我看见她戴着蓝色羽绒服的帽子,黑色裤子紧紧地包裹着她的双腿,她的背影与一旁光秃秃的树木对比,显得有些臃肿,又颇有些饱经风霜的沧桑。沉重的单肩背包将她的左肩压低了些,她不时用手把肩带向上提,好像格外费力。她终于还是猛然回头,又迅速地甩了回去,叫人极不易察觉。随后她抬起手,在脸上擦拭了两下,大步流星地走远了。

———张雅轩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經过背影描写的写作指导后,学生们有意识地按照现实的逻辑用有限的视角将自己看到的背影自然呈现出来,并学会用自己的情感反应烘托背影,做到了情感和体验的连贯一致,并且能够做到保持叙述和描写对象的统一,达到了更高层次的语言连贯,同时实现了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训练到这里就可以开始写作完整文章了,我们布置了《背影》的同题作文写作,同学们果然佳作迭出,描写人物的情感层次丰富多样,不再停留在感动得流眼泪的浅层次上。

“绘影写情”综合实践活动从写作指导到画背影,从片段指导到整篇文章写作,都在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先生《背影》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亲人的背影,画背影,写背影,体会背影背后的深情。有些同学从来没想过观察身边亲人身影的模样,为了完成这项写作任务,还特意拍摄了父母的身影并画下来,果然写出了与往常不同的深情。很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文章,备感欣慰。

这样的活动不仅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美,创造美,更重要的是综合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系列环节让学生形成了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了高雅的审美情趣,亲身经历的分享与相互激发,情感经验的叠加效应,形成了有效写作的情绪场,为接下来的人物传记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例文

背影

张潇月

我和父母坐在地铁车厢里。寒冬时节,窗外苍茫的天地间一排排灰色房屋与光秃树木风驰电掣般冲出我的视野。我低下头,在地铁的轻微晃动中陷入了沉思。

那年十月,老年痴呆症越发严重的爷爷住进了大兴的敬老院。尽管家人每周都去看望爷爷,我却因为各种事情一拖再拖,至今我与爷爷已经有半年没有相见了。

下车又走了一段路,养老院熟悉又陌生的牌匾映入我的眼帘,几棵光秃秃的树在近乎冰冷的天气里显得越发萧瑟冷清。推开“失智人群关爱区”与外界隔离的铁大门。远远地,我就望见了在庭院中行走的爷爷。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爷爷曾经高大魁梧、挺拔硬朗的身姿。眼前许久不见的爷爷越发消瘦。他裹着宽大陈旧的棕色棉衣,脚下是沾着不少灰尘的灰白色棉拖鞋。几缕印证着岁月痕迹的白发,从他头上的黑色圆顶线帽下露出来。寒风呼啸,爷爷原本就有些变形的脊柱缩得更弯曲,上身整个弓起,蜷缩成一团。爷爷正向前走着,步伐很缓、很慢,却尽力不让僵硬的身子向任何方向倾斜,尽力稳住身体。

我从远处隐约看见有一个彩色的小东西窝在他的怀中。他的右手有节奏地轻轻碰着小东西。我慢慢走过去,发现那个是奶奶带给他的婴儿玩偶!此刻,他正曲着左臂,将玩偶紧紧地搂在怀中,只从侧面露出了玩偶小小的头。他的右手紧握着一根树枝,不停地往玩偶粉色的小嘴上戳。苍老低沉的嗓音传入我耳畔:“妞……妞妞……吃……吃。”

童年一幕幕回放在我的脑海中。曾几何时,小小的我依偎在爷爷怀中,在花园中玩着飞翔的游戏;曾几何时,爷爷牵着我的小手,走在去幼儿园的林荫小道上……无情的岁月抹掉了爷爷脑海中的记忆,唯有那个陪伴了他13年的孙女的小小身影,是他脑海中抹不去的牵挂。几缕阳光从树枝间洒落,映照在爷爷那瘦削的身躯上。愧疚的泪水滑落,浸湿了我的衣领,浸透了我的心房。

我们来到爷爷的小屋。见我来了,爷爷高兴得手舞足蹈,泛起红晕的脸颊上漾起两个盛满幸福的酒窝。他滔滔不绝地发出模糊的声音。望着爷爷泛着亮光的凹陷的双眼,我又陷入了回忆。

我小小的身影已在爷爷的脑海中化作跨越时光的浓浓的爱,駐留在他流淌热血的心田,无法割舍。而爷爷在寒风中怀抱着“婴儿”蹒跚的背影,也成了我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时光无法逆转,唯有在今后的日子里尽力多看望最爱我的爷爷,让陪伴成为更长情的温暖!

教师点评

张潇月同学写的是爷爷的背影。寒冬时节,作者和父母去敬老院看望已经半年未见的爷爷,其所见所感一下子让自己回忆起儿时祖孙相伴的温情时光。作者用背影烘托情感,并使全文情节达到高潮。文章背影描写真实生动,情感真挚,感人至深。作为潇月的老师,虽然从指导孩子写作到修改已经反复读过多遍,但每每读来都热泪盈眶。(齐丛晓)

背影

贾相宜

即将入秋的一天凌晨,大风吹得人瑟瑟发抖。街道上几乎没人,街边废弃商铺的大门随风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路旁的树弓着腰,树叶不断掉落。可我毫不介意,因为自己一会儿就要跟着同学们一起飞往意大利了,激动还来不及呢!

父亲送我,他提着沉重的行李箱走到楼下,让我在原地等候,他去取车。我的脑海中无法停止对国外生活的想象。很快就到学校了,大门口人很多,家长们纷纷与孩子们拥抱告别。父亲很镇静,一句话也不多说,只是告诉我跟紧队伍,多多保重。一种不舍的情绪漫上心头,我主动拥抱了一下父亲,就急忙跑上了学校的大巴车。

坐到座位上,我快速拉开窗帘,在嘈杂的人群中寻找父亲,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旁边的同学们都向父母挥手告别,我急得坐立不安,父亲去哪儿了?直到大巴车启动时,我才看见父亲拼命向我挥手……大巴车飞驰在宽阔的马路上,直奔机场,我正准备好好睡一觉,手机突然响起来,是父亲给我打的电话。我以为他要叮嘱我在飞机上好好休息,结果他却说要开着车一直跟到机场,我一再劝阻,可他就是不听,果然一直跟到了机场。

候机的时间很长很长,父亲四处给我张罗吃喝,还与我聊天儿。不知不觉就该安检了,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祝你旅行开心!”然后转身离开。机场里一丝风都没有,父亲的头发却很凌乱。他穿着红色毛衫,套着他最常穿的褐色马甲,十分随意。下身仅穿一条单薄的牛仔裤和一双布鞋。他平常走路很快,坚定有力。可唯独这次不同,他迈着轻快的步伐向前走了几步,突然放缓脚步,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他若有所思,接着猛然回过头望向我。我不知所措地避开他的目光,但脑海里抹不去他那面带微笑注视着我的表情,我又不敢盯着他离开的方向,而他的身影早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再也找不见了。我的眼眶湿润了。登机后,我想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又一下子看见父亲给我发的短信,我的眼泪又来了……

前两天,我问父亲,为什么当时要开车跟到机场,他说:“你知道当时我跟你妈妈有多担心吗?那是你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呀,一去就是半个月,当时我都想买机票跟你一起去了。”

我的耳畔仿佛传来《父亲》那首歌:

每次离开总是

装作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教师点评

贾相宜同学模仿朱自清先生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用有限视角真实地呈现背影,用自己的情感反应烘托背影,一位爱孩子、关心孩子、牵挂远行的孩子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作者选取日常生活小事,巧妙地写了两次告别,并在第二次告别时详写父亲的背影,情感层层递进,真实感人。(齐丛晓)

猜你喜欢

背影爷爷同学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冬爷爷
站着吃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爷爷说
山里的背影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