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野下城市公交站台信息化设计研究
2021-05-25娄明,张晴
娄 明,张 晴
(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20世纪末开始,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迅速发展,不但支撑了城市的运转,也为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方便。在日渐强调绿色出行的大背景下,公交站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一个重要枢纽,联结居民出行与候车,实现交通信息的获取、沟通与反馈。但目前国内公交站台设施功能不齐全、信息布局不合理、候车体验不彻底等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智能系统、物联技术、移动网络等新技术加速设计升级,对公共服务系统设计影响巨大,这些变化带给我们积极思考:如何利用新信息技术与服务设计理念,突破传统公交站台形式功能单一的窘况,实现信息传递的迅捷,最大程度提升公交站的服务效果。
一、公交站台的概念与现状
公交站台,是城市居民在公共出行过程中等待、乘坐公交车的公共空间设施,为乘客提供候车、上下车、换乘、信息查询等服务,是城市公共设施的一种,具有公共性、服务性、通用性等特点。相比一般的公共设施,公交站台在强调环境匹配性、人机合理性的基础上,还将空间的概念纳入进来,追求在封闭、半开放或者开放的空间内,实现功能的系统集成、候车体验的流畅。作为公共交通的一个重要节点,公交站台是大量城市居民出行候车的共同空间,但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相比,城市公交站台的建设速度远远低于公共交通的要求,在设施使用、用户体验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包括:
(1)设施功能不齐全。国内公交站台形式单一,最常见的是立柱灯箱式,几乎全开放,造型简单、材料粗糙。虽说已经具有基本的站牌与顶棚,但由于全方位敞开程度过大,因此遮蔽阳光、雨水效果极差,同时防暑、防寒也极为困难。此外,休息设施、休闲设施、信息查询设施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乘客候车的舒适性。
(2)信息布局不合理。信息布局包括站牌信息、公交路线图、位置信息甚至广告等,是将公交信息传递给乘客的媒介,它的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乘客接受各类相关信息的难易程度。目前很多站牌的信息显示呆板、指示性差,有些站台配备了车次信息显示牌,但经常显示有误差。公交站台的信息布局除了公交线路信息,还应体现交通系统下各种综合信息,实现信息迅速、直接的获取。
(3)候车体验不彻底。从进入公交站台,到乘坐合适的公交车离开,这是一次乘车的过程,而在这期间的信息查询、信息反馈、候车等待等各种行为与操作都是候车过程中的体验。就目前公交站台而言,因设施功能、信息布局、人机关系等方面的不合理,导致多数乘客无法快速获取信息、等待过程漫长、设施利用舒适度较差。
公交站台的设计必须深入了解用户多方面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与情感使用需求,使用户最大程度地参与各项接触点,考虑到候车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可能性,结合空间设施人性化设计、情感化体验的要求,善乘客在公交站台内的乘车体验。
当前,“互联网+”新型设计思维模式不断冲击传统产业,促进传统行业转化升级,这种新型设计思维,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核心,因其信息处理量大、反馈及时的优势,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见,在公交站台越来越强调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流通与反馈及时的背景下,“互联网+”思维模式的介入,将大力推动公交站台信息化设计的创新进程,探索新技术、用户需求以及服务设计整合所带来的公交站台信息化设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二、“互联网+”思维在公交站台设计中的介入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发展到创新2.0时代的先进成果,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产业融合的新形态,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互联网+”思维是指运用互联网的平台与信息传递技术,将互联网与包括传统产业在内的各种行业进行联合,创造出新领域的经济生态。
“互联网+”的实施主要依靠新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数据的多维运用以及社会分工的协同:(1)在大数据与云计算基础上,通过射频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多要素与互联网相连,实现信息交换与传递;(2)信息传递关键是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增加了数据在流动性、复杂性较强的情况下,数据综合处理能力的可能性;(3)通过技术分工与协同合作,加速数据信息的传递与渗透,增加了传输效率,降低生产与交易成本,从而推动经济进步。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关键在于通过新思维、新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舒适、新颖的服务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处理与传递能力,更改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由原来的单向被动获取转为双向主动获取。这样把互联网与传统交通相结合,就可以帮助用户随时随地获取筛选后的信息,改善出行方式,提高绿色出行率,不仅推动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1.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以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使用为基础,以无线通信介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如4G、WIFI及5G等,实现互联网的自由访问。借助移动互联网,候车过程中,车次、到站时间、站点等信息可以即时分享,帮助乘客实时掌握各类重要信息,以免错乘、漏乘。此外,位置类移动互联网产品以即时的网络沟通与信息反馈为主要特征,可以帮助乘客在候车同时,享受包括定位、社交、移动商务、生活服务等服务,实时获取各种资讯,减少等待时间。
2.大数据。“大数据”作为一个IT行业热门词汇出现,一般指由数字组成的可计算的海量内容。大数据因其数据库的庞大优势,可以帮助多方位的数据分析与提取,开始渗透到设计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数据获取、数据积累、信息传递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大数据促进改变传统的用户分析模式,针对用户在公交站台体验过程中的行为与需求,从整体的系统性角度出发,针对海量数据的积累,通过精确、快速的信息处理与分析,深度获取用户需求分析结果,为提高用户体验提供预测的基础。此外,将大数据与互联网结合,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跟踪、交换、监控、反馈,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运用与体验创新模式。
3.云计算。云计算作为互联网服务的拓展模式,通常涉及虚拟化资源的存储、共享、传递等等,云计算集中了信息技术资源和服务,整合了数据资源,极大提高了数据计算与应用的效率,加强了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实现智慧管理与服务。尤其是“云交通”概念的产生,使得智能公交管理进入了一个高效的互联网时代,针对公共交通巨大的信息覆盖量,运用云计算技术,将信息系统拆分并进行子系统的运算与信息整合,实时掌控公交运行路线信息,并预测交通状况。例如,很多城市开始结合交通出行数据,结合云计算模型分析,了解城市不同区域内居民活动空间、城市拥堵区域与时段等交通指数,为城市规划及公共交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三、公交站台信息化设计策略
(一)公交站台设计向信息化方向转变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为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样,这种转变增加了产品与设施向服务转化的可能性,也要求服务过程通过对内容、流程的规划提高服务质量。相比传统设计模式,服务设计更加关注用户在产品体验过程中系统的整体性、体验与交互的质量、用户与系统的相互反馈。
公交站台是一种公共空间,自从它与城市交通发生关系以来,人们对其讨论最多的便是空间构架、设施功能与分类、无障碍化程度等等。但是,在新技术背景下,公交车站在原有功能定义的基础上,更多要承担的作用是帮助乘客在舒适的等待环境中,完成公共交通信息的双向选择与传递。
图1 公交站信息传递流程图
如图1所示,中央控制系统实时掌握整体公共交通的各类信息,并传送到各个公共站点,公交站通过智能电子站牌向乘客传递车次、距离等信息;而乘客既可以通过公交站以及自助查询设施获取公交信息以及生活信息,也可以在移动互联网拓展的基础上,借助智能终端查询路线、位置以及该位置相关商家信息;而乘客查询的体验也以数据的形式反馈到信息终端,形成数据库。这样双向传递的信息交互系统具有流畅性与及时性,也保证了乘客公交出行的便捷性与选择性。
(二)完善接触点的服务效果
在服务体验过程中,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接受者之间存在一个服务界面,服务界面上分布着不同的接触点,这就是服务接触点。用户对接触点的直接或间接感受都将影响服务效果,通过接触点满足用户需求与期望的提升,在公交站台设计过程中,也需要探索信息技术、用户体验以及服务接触点整合创新的可能性,将有助于提升接触点服务效果,增加用户的使用体验与使用黏度。
乘客在公交站台内各种体验,包括上下车、换乘、信息获取、查询、等待等,都可以加强其服务过程接触点,满足乘客不同环境的服务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内容与效果。针对用户怕错乘、漏乘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智能化电子站牌设计,要求内容设计简洁明了,表达清晰,视觉感官舒适,运用色彩提示加强识别性,也可以加入声音元素更加多维地提升接触点服务效果。
(三)增加智能手持终端的扩展性
目前受移动互联网的影响,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灯)对各行各业的参与度愈来愈高,网络点餐、手机购物、移动端信息实时分享等变得司空见惯,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这种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式生活方式。等公交时,乘客也经常利用手持终端,聊天、浏览网页、查询资讯等等,这不禁带给人们新的思考:新公共交通系统下,如何借助手持终端的功能性与便捷性,加强信息双向选择性传递的过程,从而提升候车过程中的服务效果。
候车行为心理研究表明,公交车站内乘客候车所接受的临界等候时间为15分钟,一旦等候时间超过15分钟,乘客就会产生焦急、恐慌心理。然而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手段,增加候车过程中的体验项目,将等候时间分段,满足乘客信息获取与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可以缩短等候时间,即降低知觉等候时间。借助手持终端的便携性优势,增加公交站台内信息接入点(WIFI、Bluetooth、NFC),方便乘客查询路线、规划行程、获取周边资讯、分享心情等。更为重要的是,智能终端与APP结合的利用空间更为广阔,将在未来进一步提升服务的便捷性与体验性。
(四)信息化设施整合性设计
信息化增加了城市创造新经济形态和社会文化形态的可能性,同时赋予了城市设施全新的内涵:信息交流效率更高,信息传递不受空间、时间限制;信息设施更加智能化,信息传递中的选择性变化明显。信息设施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重视公共环境的信息因素,以最简便、有效的路径传递城市中各类信息与资讯,除了关注环境设施形态、色彩、肌理、空间、材料等属性外,更是集中体现设施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与情感,信息化背后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联。
公交站台既是城市公共建筑,也是兼具功能性与空间性的空间设施,不仅是提供候车、交流、休息的公共区域,也集合了不同需求的信息化设施,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大众性与双向选择性。巴黎Diderot公交车站不仅与城市公共环境相融合,还通过信息化、人性化、情感化等设计整合公共资源,提供包括交互式信息屏、智能语音提醒、等候区、车站图书馆、电动车租赁等服务设施,极大提高了公交车站的功能与服务,如图2。借助新信息技术的优势,公交站台应该整合更广泛的用户需求,善于发现设施结合的可能性,适应用户在站台空间内,信息查询、自助购物、休闲娱乐等信息获取的扩展性。如拼车平台设施的加入,在保障公交优先的同时,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集成相同出行路线的乘客,完成即时、安全的拼车服务过程。
图2 巴黎Diderot公交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