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路径探索

2021-05-24应巧艳

科技风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人居庭院专项

摘 要:为乡村创造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服务,浙江省举办的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美丽庭院专项赛”开创了“政校企村”协同共建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的浙江模式,在高校实践育人、乡村内生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浙江样板。但是在美丽庭院建成后一年的运行使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赛制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地方高校;乡村人居环境;浙江模式

习近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指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在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中也强调支持高校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助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是高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发挥地方高校在人居环境改善中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美丽庭院专项赛”(以下简称“美丽庭院专项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创办于2018年,创办伊始,大赛以乡村产业创意类、乡村规划设计类、乡村人文公益类项目为主要参赛内容,2019年在以上主题赛的基础上新设了“美丽庭院专项赛”,对大学生助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进行新的探索。经过两年的实践,大赛逐步走向成熟,2020年大赛继续创新,推出了乡村赋能空间改造等专项赛,为高校助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再添一种新模式。本文通过对2019年开展的“美丽庭院专项赛”的成效以及投入使用一年后的情况进行分析,为未来其他类似的赛事的开展和推广提供参考。

1 高校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模式创新

“美丽庭院专项赛”是由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办,台州市临海市人民政府、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台州学院承办,以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含毕业五年内校友)为参赛对象的一项省级赛事,旨在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引导高校师生参与乡村庭院设计,活化乡村环境,积累乡村建设人才,打造高校智力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助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浙江样板。

1.1 结合承办地地形特色选择建设目标村

“美丽庭院专项赛”的运行模式是在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域范围内根据村庄分布特点遴选出分别代表山地村、平原村、新农村的代表村庄作为建设目标村(图1)。各建设目标村根据自身需求,提出美丽庭院改造设想,并将村庄划分成若干个区块,各参赛团队分别领取其中一个区块,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最大限度发挥创意对庭院进行景观改造设计,方案经村、镇、农业农村局及相关专家认可后,由所在村组织专业的施工团队按大赛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施工,施工过程中负责设计的大学生团队需现场指导和监督,以确保作品按设计方案进行落地实施,最终以建设实施成果作为主要评比依据,确定获奖等级。其模式可以概括为“乡村出题—高校答题—大学生参与建设”的全新尝试。

1.2 尊重村庄肌理划分片区

建成后的美丽庭院是乡村最具参与性和艺术魅力的场所,应能够尽量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交往活动的需求[1]。本着这样的建设初衷,在对各建设目标村进行充分探勘和调研基础上,大赛组委会最终将六个建设目标村在不破坏村庄原有格局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村庄的现有肌理,进行划分,确定了40个片区。最终由进入决赛的30个高校团队和10个社会团队负责设计改造,将其打造成“宜游、宜憩、宜交”的乡村公共空间。

1.3 依据基地现状明确庭院改造类型

各村划分出的40个区块,其本底条件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良好型、破败型、废墟型(表1),要求各参赛团队根据区块的现状分别进行改造或新建具有本村特色,并符合村民生活习惯的庭院[2]。

2 高校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的成效

2.1 搭建起“政校企村”共建乡村人居环境新桥梁

“美丽庭院专项赛”采用政府主导,高校组建团队参赛,企业施工,乡村实施的模式,“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合力推进,搭建起了“政校企村”共建乡村人居环境的新桥梁。通过“美丽庭院专项赛”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乡村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智力支持资源,实现高校和乡村的双赢。

2.2 促进了乡村内生建设的新发展

“美丽庭院专项赛”中划定的40个改造区块,多数与村民的现有住宅接壤,尽管在团队进驻乡村之前,村两委已经通过多种公开渠道告知村民庭院改造的计划,但是由于无法预见庭院改造的效果,团队多来自于外地高校,大学生与村民之间存在語言交流的障碍,村民无法准确理解设计理念等原因,在团队进驻之初,多数村民采用了不迎合不排斥的中立态度,也曾出现过个别利益受到影响的村民阻挠庭院改造的极端对抗行为。然而,随着庭院改造的实施,其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交往游憩功能逐步显现——村容村貌逐步改观与提升,村庄环境明显改善,邻里关系愈加和睦融洽等,村民对庭院改造的态度也逐渐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一方面改变了对参赛团队的态度,另一方面也逐渐改变了对赛事举办的态度,乡风文明得到了改善,乡村内生建设得到了新发展。

2.3 形成了乡村实践育人的新平台

社会实践是高校为大学生树立对国家、社会、学校等主体认同的重要渠道,通过社会实践能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感、认同感、价值感[3],乡村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广阔舞台,美丽庭院的改造过程中,各团队从接受任务开始一直到作品完成,全程驻扎在乡村,进行调研、设计、选材、现场施工指导和监督等工作,全过程全时段参与庭院从无到有的打造,为了能在最后的评比中获胜,学生不仅要充分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需要锻炼自身的沟通交往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在美丽庭院的打磨过程中,既训练了专业技能,又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乡村、熟悉乡村、热爱乡村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4]。

2.4 提升了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意识和职业能力

在美丽庭院的改造过程中,30支高校团队的在校大学生们整整在乡村驻扎了两个月,期间与村民同吃同住,深入调研,挖掘乡村故事,走遍村庄周边的山林、溪涧、市场,各尽所能寻访庭院建设中能够采用的乡土材料。大学生们在与各级领导、工作人员以及村民的交流中,在乡村环境的摸爬滚打中,沟通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专业知识得到了糅合,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乡村情怀得到了升华,真正理解了乡村对知识的渴望、对大学生的需求,认识到大学生在乡村的发展机遇,并且唤醒了他们乡村振兴的主体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经过两个月实战,大学生们对未来工作中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职业能力得到了升华。

3 高校进一步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策略

3.1 提高建设项目所在地高校参赛比例

在庭院作品设计实施过程中,对庭院内部的布局、材料选择、植物的配置等各个环节参赛团队均需要跟乡镇、村两委和村民之间不断进行沟通,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实现功能和形式的统一。但是由于语言不通、专业知识层次不同等原因,一些好的创意无法准确表达和实施。致使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与最初的设想存在较大的落差,不能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和使用效果。另外,后期维护中,受到路程的制约,外地院校师生也无法经常参与项目的回访维护,不利于参赛团队对设计项目使用情况的跟踪了解。因此,为了能够确保建设效果,从实质上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建议多鼓励项目所在地院校参加,并将参赛指标适当向在地院校倾斜,既有利于建设初期的效果呈现,又有利于团队参与回访改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项目建设的全流程,树立正确的职业判断能力。

3.2 团队构成中鼓励多专业融合

在“美丽庭院专项赛”的30支高校参赛团队中,主要来自城乡规划、建筑工程技术、风景园林等专业,从参赛团队的成员情况看,多数都是来自同一个专业,有的甚至是来自同一个班级,团队成员同质化情况较为明显,这就使庭院设计中各个成员的知识无法实现互补,从而使最终的作品被打上较为明显的专业烙印。比如城乡规划专业团队对庭院的园路宽度、入口尺寸等细节的尺度缺乏较准确的把握,建筑工程专业的团队的作品植物造景效果差强人意,而风景园林专业的团队在建筑的施工监督和指导中则显得力不从心。总之,单一专业构成的团队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果大赛组织方在团队报名时就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跨专业、甚至跨校组建团队,则能够避免出现作品中的很多缺陷。

3.3 建立庭院质量保障体系

庭院改造项目经过专家组验收评价之后,比赛结束,各参赛队伍撤离各村,后续庭院的维护以及植物的养护工作全部移交村两委及村民负责。据调查,30支高校团队撤离各村后,各建设村向设计团队反馈庭院使用情况和高校团队进行项目回访的次数都是零。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17)要求,设计和施工单位在建设项目交付使用后,必须跟踪、回访了解项目的使用情况,参与必要的维护与养护工作,这既是建设过程的基本程序之一,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于在校大学生,在完成一个建设项目设计与施工之后一定时间内跟踪工程的运行情况,监控工程质量是其基本职责,同时也是检验设计水平,总结设计手法的有效途径。

“美丽庭院专项赛”的作品虽然只是一个比赛作品,但是每一个作品都将被长期留存并使用,因此必须与常规建设项目一样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兼顾其比赛项目的特殊性,建议建立一个“(高校)执行→(专家)初评→(乡村)反馈→(高校)改进→(专家)终评”的质量保障闭环(图2)。

3.3.1 建立反馈和回访制度

各团队作品交付使用后,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但是同样应该建立项目运行的反馈和回访制度。一方面,各高校团队应主动联系各村,跟踪了解庭院的运行情况;另一方面,各建设村也应设专人对庭院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各高校团队,以便各高校团队对项目进行改进。另外,本着对工程质量负责的态度,大赛的主办方应该制定相应的回访制度,通过回访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这既是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高校进行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设计的作品能够落地实施的机会并不多,因此项目回访对其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更具意义,回访中应重点关注设计作品存在的问题,包括空间尺度的确定、功能分区的划分、选材的正确与否,庭院小品的完整程度,游憩空间的使用频率,植物的存活率和长势,村民的使用评价等等,在回访中发现参赛作品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缺陷,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参与更多的项目建设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积累难得的实践经验。

3.3.2 建立二次评价制度

各个参赛作品通过专家组验收后即评出了获奖等级,此后,高校团队不再跟进各参赛作品的后续管理和维护,“美丽庭院专项赛”这个全新的实践育人平台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加强实践教育,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议今后类似于美丽庭院建设这种落地类的专项赛,在竣工当年经过专家组初次评定后确定第一轮的成绩,而奖项的最终等级在项目投入使用一年后再进行最后的评价——即采用项目后评价的方式,客观系统地分析对已经建成的项目的执行情况、效益、作用和社会影响,评价其建设目标的完成度和主要效益指标的实现程度[5]。二次评价制度既有利于各团队深刻理解建设项目的全流程工作,又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提升专业水平,同时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工匠精神,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

4 结语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浙江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各级政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高校为改善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展望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美丽庭院专项赛”,在助推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乡村公共空间环境功能的创新,同时应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和有效利用,既改善乡村的物质空间,又为乡村振兴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玉佳,马之路,等.基于改善人居环境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以淮南市姚李村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8,37(10):3944.

[2]祝笋,付皓.美丽乡村背景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思考——以湖北中村村为例[J].华中建筑,2020,38(6):6871.

[3]孟勋,张凌媛.从承认到认同: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创新研究[J].高教探索,2020,(5):114119.

[4]张毅.高校校企协作实践育人机制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6):4950.

[5]曹加杰,王杰,等.城市河道开放空间景观修复后评价研究——以南京内秦淮河东段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3):195201.

基金项目:2019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乡村振興背景下地方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实践路径探索》(Y201942403);2019年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科优秀青年专项课题”《台州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19GHQ11)

作者简介:应巧艳(1974— ),女,汉族,浙江台州人,硕士,高级职称,研究方向:乡村振兴、城乡规划、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人居庭院专项
最美城市“绿化带”
浅谈中国当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过年
庭院中的童年
唐艺萍作品——别墅庭院设计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Yard Work庭院杂事
世界人居日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