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生物的前世今生(二)

2021-05-24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鹦鹉螺伽马射线海洋生物

上期说到,在距今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发生了一次“生命大爆发”,短期内出现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奇特物种,海洋也变得不再沉寂,逐渐显现出盎然的生机。

随着寒武纪结束,地球迎来了古生代的第二个纪—— 奥陶纪。如果你有一张奥陶纪的世界地图,你会发现它与现在的地图截然不同—— 陆地板块从连成一体的超大陆逐渐变得四分五裂,往各个方向漂移。剧烈的板块运动不仅造成了大量分散的陆地和岛屿,还导致大量的海底岩浆涌出,形成了大面积的浅海区域,为海洋生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另一方面,火山灰和山脉被风化侵蚀产生的矿物碎屑不断进入海洋,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大量营养。火山释放的温室气体还使全球海平面升高约二百米。海洋面积大大扩张,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种种有利条件促使奥陶纪海洋生物发生了有生命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爆发事件,科学家称之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在奥陶纪四千多万年的时间里,海洋生物物种的数量增长了数倍,不仅如此,新物种的活动能力也随着演化不断变强。海洋生物开始向更广阔、更深的海域进发,整个海洋变得生机盎然。

奥陶纪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在海洋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我们耳熟能详的鹦鹉螺就诞生在那个时期,后来它们取代奇虾成为海洋中的新霸主,爬上了食物链的最顶端。鹦鹉螺家族中有一种直壳鹦鹉螺,它们的壳像尖塔一样,体长能有六米多,发现猎物后会快速追击并用触手将其捕获,是海洋中最令小动物闻风丧胆的顶级掠食者。虽然后来直壳鹦鹉螺因不适应环境变化而灭绝了,但是它们的“近亲”—— 卷壳鹦鹉螺,历经四亿多年的沧桑剧变,至今仍在繁衍生息,而且外形几乎没什么变化,我们在海洋馆中还可以见到它们的后代,真可谓生命史上的奇迹。

除了鹦鹉螺、笔石、珊瑚、海百合这些无脊椎动物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海洋里的主角,鱼类的祖先—— 无颌鱼类终于出现。虽然它们有着类似鱼的外形,但是比现在存活的鱼类原始很多。这种无颌鱼没有上下颌骨,通俗地说就是“没有下巴”,不能灵活地张合嘴巴或者有力地咀嚼食物,只能靠吞吸来进食。它们的头部常覆盖着一层坚硬的骨板或鳞甲,保护头部不受伤害。

盛极必衰,就在海洋中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时,一场史无前例的生物大灭绝悄然降临。因为年代久远,关于这场大灾难的原因科学家们众说纷纭,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一种学说是这样的:距今4.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在极为遥远的太空深处有一颗比太阳大得多的“老年”恒星,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发生了剧烈的超新星大爆炸,爆炸中放射出的高能伽马射线以接近光的速度穿越茫茫宇宙,经历了六千多年的漫长跋涉不偏不倚地射中了地球。

强烈的伽马射线顷刻间破坏了大气中的臭氧层,导致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不经阻挡长驱直入到达地表。致命的紫外线杀死了大量的海洋微生物,把整个海洋食物链的基础摧毁,造成全球性的食物短缺。被伽马射线击碎的大气分子重新组合成一种有毒的气体 —— 二氧化氮,它如同浓雾一般将太阳光遮挡住。缺少阳光的地表温度骤降,地球进入冰川时代,大量生物因无法适应严寒而灭绝。这一场灾难使得85%的海洋生物永远地消失,刚刚兴盛起来的海洋生物遭受灭顶之灾,海洋世界陷入一片死寂。

但顽强的海洋生命并没有彻底消失,总有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存活下来,生命演化的故事仍在继续。

猜你喜欢

鹦鹉螺伽马射线海洋生物
会发光的海洋生物
猜猜我是谁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鹦鹉螺的奇迹
看海洋生物
小蜗牛“鹦鹉螺”
和我一起当“螺丝
伽马射线暴,射杀宇宙生命
伽马射线波段的地球与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