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酸化现状探究
2021-05-24姜冠杰何小林张小玲黄琳翔
姜冠杰,何小林,刘 敏,张 嵚,谢 军,张小玲,黄琳翔,梁 丰*
(1.江西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5;3.江西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江西 南昌 330046;4.江西省丰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西 丰城 331100;5.江西省铜鼓县农业农村局,江西 铜鼓 336200)
土壤酸化是指土壤内部产生的和外部输入的氢离子引起土壤pH值降低和盐基饱和度减少的过程,包括自然和人为条件导致的土壤pH值下降现象[1]。土壤的自然酸化过程通常都是相对缓慢的,即盐基离子淋失,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以Al3+和H+为主[2-3]。近年来,人为活动改变了土壤自然酸化的范围和速度,尤其是近代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出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它们与水汽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雨沉降,加速了土壤的酸化;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生理酸性化肥,也正在加剧土壤酸化[4-7]。在酸化条件下土壤中的铝离子和重金属离子活化度提高,土壤氮、钾、硼等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降低,会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土壤酸化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环境问题[8-9]。
中国南方红壤区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造成该区域土壤自然酸化,江西省作为红壤区的典型省份,土壤酸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10]。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区域内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6.4~19.4 ℃,南北相差3 ℃左右,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00~2000 mm,无霜期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由于区域内降雨多,土壤淋溶强烈,盐基离子随水淋失,土壤盐基饱和度及缓冲性能降低,氢离子饱和度增加,引起土壤酸化[11]。除自然原因外,近年来人为因素加剧了江西土壤酸化,人为活动对土壤酸化的影响主要包括大气酸沉降和不当的农业措施[12-17]。江西省农用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为耕地、林地和园地[18],以红壤、水稻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甘薯和小麦,同时还盛产油菜、油茶、茶叶、柑橘等。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可直接影响土壤的酸化状况,江西省余江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pH值的影响程度为旱地>菜地>水田[19];在湖南祁阳0~40 cm土体内,林地红壤的pH值最高,其次是果园和旱地,水田红壤的pH值最低[20];在人工林中0~40 cm土层红壤的pH值表现为茶园>湿地松林>板栗园>柑橘园[2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显著影响土壤pH值的变化。因此本文针对江西省土壤酸化的现状,综述了近10年内有关江西省土壤酸化的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了江西省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耕地、园地及林地的酸化现状,并分析探讨了土壤酸化的原因,以期为江西红壤区土壤酸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在谷歌学术、中国知网上搜集公开发表的2010~2020年间关于“土壤酸化”的研究论文。研究论文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土壤酸化研究的地域全部或部分是江西;土地的利用方式主要针对耕地、园地(茶园和柑橘)和林地。对满足条件的研究论文数据进行提取,得到以下指标对土壤酸化有影响:土壤pH、土壤交换性酸、土壤交换性铝、酸化速率、盐基饱和度、阳离子交换量、缓冲容量等。对于文献中以图片形式呈现的数据使用Getdata进行提取。
1.2 数据整理
本文收集到关于江西土壤酸化现状的研究论文46篇,其中耕地17篇、茶园17篇、柑橘7篇、林地5篇。大部分文献只包括pH的均值、样本量(无标准差)、酸化面积,因此对文中的图表数据无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pH值是土壤酸化的重要指标。pH值的高低会影响土壤酶的活性、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及作物的生长发育[22-24]。江西省全省耕地面积为282万hm2,稻米为主要粮食作物,其中,水田227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0.5%;旱地54.9万hm2,占19.5%[13]。土壤酸化问题已成为江西省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明确近年来江西省土壤pH值的变化趋势,能够为江西省土壤酸化防控措施的制订和红壤区土壤酸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2.1 江西省耕地土壤酸化的现状
2.1.1 江西省耕地土壤pH值现状及酸化面积 由图1可知,在2005~2012年江西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期间,江西省全省土壤的平均pH值为5.24(样本数为11062),与1979~1983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pH平均值下降了0.53[13,15]。以吉水(样本数为7320)和莲花县(文献未提供样本数)为例,2005~2012年土壤的平均pH值分别为4.95、5.60,下降幅度分别为1.24和0.40[25-26]。同时,有文献表明,2007年余江(样本数为236)、2012年进贤(样本数为47)的土壤pH值分别为4.74和4.76,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分别下降了0.92和1.56[27-28]。除莲花县外,其余3个县的土壤pH均值远低于江西省平均值。
图1 江西全省及部分县耕地pH值的变化
江西省耕地土壤不仅平均pH值呈现下降趋势,其酸化的土壤面积也在增加[15]。在近30年间,江西全省及下辖地级市赣州、南昌、鹰潭、上饶、吉安、抚州、萍乡、九江、景德镇、新余、宜春地区土壤5级pH(4.5~5.5)所占面积比例除萍乡外均呈现出增加趋势,比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相应数据分别增加了38.9%、77.6%、72.8%、80.2%、61.5%、51.4%、56.6%、31.7%、33.7%、0.45%、40.0%。其中抚州、赣州、吉安、南昌、宜春和鹰潭的酸化土壤面积均占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相比,江西全省耕地酸化面积增加了32万hm2,占比增加了7.48个百分点,其中酸化(pH<6.5)土壤面积占比为98.7%,酸性和强酸性(pH<5.5)土壤面积占比为84.89%(图2)。这一统计数据与江西省2005~2014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基础养分数据的变化趋势相似,即江西省91个县(市、区)中有98.9%的土壤平均pH值低于6.0,其中土壤平均pH值低于5.5的占92.3%,有18.7%县(市、区)的土壤pH值低于5.0[29]。因此,相对于其它省(市),江西省耕地土壤酸化现象尤为严重[16]。
2.1.2 江西省水田土壤酸化现状 江西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田面积占江西省耕地面积的80.5%,水田土壤的酸化会制约江西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时的水田土壤pH值对比,2007~2018年(主要为测土配方时期)间江西省赣州、南昌、鹰潭、上饶、吉安、抚州、萍乡、九江、景德镇、新余、宜春、余江县和进贤县的水田土壤pH值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36~1.56[13,15,26,27,30];2010s江西全省水田pH平均值为5.2,下降了0.6(图3);酸化水田面积占99.58%,酸性、强酸性水田面积占86.4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江西全省水田酸化面积增加了16万hm2,酸化面积占比增加了7.54个百分点。同时,江西省6个国家耕地质量水田监测点的数据表明,与1998年相比,2019年进贤、万年、兴国、上高、渝水、宜丰6个点位的水田土壤pH值降低了0.1~1.0个单位(图4)。
图2 江西全省及各市酸性土壤的占比
2.1.3 江西省旱地土壤酸化现状 江西省旱地面积远小于水田面积,2010s其土壤平均pH值为5.4,旱地酸化面积占比为90.65%,酸性、强酸性旱地面积占比为70.7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江西全省在测土配方施肥期旱地土壤pH均值下降了0.4[13,15]。2007年余江县旱地土壤pH下降了0.83个单位,江西省旱地土壤酸化面积增加了15万hm2,酸化面积占比增加了7.11个百分点[27]。同时,上高县国家耕地质量旱地监测点的数据表明, 2019年的pH值比1998年降低了1.0个单位。
2.1.4 江西省耕地酸化原因 江西省耕地在近30年时间内呈现酸化趋势,土壤pH值下降了0.53个单位,水田(pH值下降了0.6个单位)酸化程度重于旱地(pH值下降了0.4个单位),其中抚州、赣州、吉安、南昌、宜春和鹰潭五市土壤酸化严重,酸化面积占比达90%以上。江西进贤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1985~2016的31年间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显著酸化,土壤pH值下降了0.32个单位,年均下降了0.01个单位,酸化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杨梅园、水稻田、栎树林、马尾松混交林、花生田[31],该研究结果进一步佐证了江西省土壤酸化且水田酸化程度重于旱地的事实。对土壤剖面层次的研究表明,不同植被显著影响0~40 cm土层的酸度,其pH值显著低于60~100 cm的;农田(花生田除外)土壤的pH值随土层(0~100 cm)深度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水稻田土壤pH值在各类型中最高,介于4.2~6.6[31]。江西省农田土壤酸化的原因除成土因素和地域特点造成其自然酸化外,更主要是施肥不当和大气酸沉降造成土壤酸化,同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带走土壤盐基离子也会造成土壤酸化,在不施肥条件下,植物吸收盐基离子会贡献土壤酸度变化的1/3[17,30]。江西以种植水稻为主,如以双季稻的产量和施肥量计算产生的氢离子,则由氮肥引起的氢离子增量占比约为74%[13];而每年由酸雨中的致酸离子硫酸根与硝酸根引起的土壤氢离子增量大概是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引起土壤氢离子增量的7%[32]。鹰潭、进贤和千烟洲红壤试验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单施氮肥会造成土壤pH值显著降低,单施有机肥或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可保持土壤pH值基本不变或升高[12,33-34]。酸雨也与施肥密切相关,2003~2012年江西省鹰潭红壤区季风季节农田生态系统氮和硫的沉降研究表明,酸雨类型正向硫和氮混合型转化,氮沉降的主要形态是NH4+-N及DON,分别占总氮的48.5%和20.8%,而两者主要来源于氮肥[35]。尽管水田有利于酸碱缓冲调节,但江西省水田酸化程度大于旱地,可能是因为江西省内水田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为了保持水稻高产,长期保持较高的化肥施用量,但氮素的利用率不高导致水田土壤的酸化速度加快[36]。江西省土壤酸化的特点与全国非石灰性农田土壤相似,即大气沉降和作物收获分别贡献了6.8%和34.2%的氢离子,而施肥贡献了55.1%的氢离子,氮肥过量施用及其利用率的降低是土壤加速酸化的直接驱动因素[4,36]。总的来说,江西省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不合理施肥,尤其是化学氮肥的过量施用。
2010s江西全省、余江县和进贤县的样本数分别为10464、153和47。图3 江西省及各市(县)水田土壤pH值的变化
2.2 江西省园地土壤酸化状况
2.2.1 江西省茶园土壤酸化现状及酸化原因 江西省园地土壤上种植的作物有茶树、柑橘、脐橙、油茶等,其中茶树喜酸怕碱,最适生长pH值范围为4.5~5.5,当土壤pH值为4.5~6.0时茶树能正常生长,而当土壤pH值低于4时,茶树生长会受到抑制[37,38]。茶树园土壤营养特点为多元性、喜铵性、聚铝性、低氯性和嫌钙性[39-41]。作为叶用作物,茶树对氮素的需求量大,且优先吸收铵态氮[42]。同时茶树适宜生长于富铝土壤上,适当含量的铝能促进茶树生长,但当土壤pH值过低时会抑制茶树的生长及其生命代谢活动,最终影响到茶树的产量和品质[43]。
由表1中江西省茶园土壤pH监测结果可知,江西典型茶园土壤的pH值在3.00~6.95,均值为4.58,其中pH<4.5的茶园土壤面积占55.8%[44-46]。Yan, et al.[46]的调查结果表明pH<4.5的酸化茶园土壤面积高达92%,江西茶园土壤pH值普遍偏低,酸化严重。对浮梁县、婺源县、遂川县、修水县茶园的调查结果显示pH<4.0的酸化土壤面积占72.6%,某些茶园土壤的pH值甚至低至2.93[47],此类极酸性土壤已经不适合茶树生长。南昌县茶园500个土壤样品的调查结果表明,其pH值均低于5.5,其中pH<4.5的土壤占96%,酸化情况更为严重[48]。江西省内主要茶叶产区土壤酸度(pH 4.5~5.5)适于茶树生长的区域为星子县、遂川、上犹、婺源、浮梁、崇义、宁都、庐山、上饶,占50%;茶园土壤重度酸化(pH<4.5)区域为修水、铜鼓、南昌、靖安、井冈山、芦溪、资溪、进贤、定南9个县,占50%,其中平均pH值低于4.5的有铜鼓、靖安、井冈山、南昌、芦溪、进贤6个县,分别为4.48、4.47、4.42、4.42、4.35、4.19。从不同土壤类型(图5)看,植茶后土壤pH表现为红黄壤4.34、红壤4.52、黄壤4.70、山地黄棕壤5.35、水稻土5.10、紫色土5.75[45]。在植茶30年后,山地黄棕壤、水稻土、黄壤、红壤茶园的土壤pH值分别下降了1.67、1.43、0.65、0.30个单位,土壤pH值随建园时间的增加而递减(图6)[44]。
图4 1998和2019年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点水田土壤pH值的变化
植茶使茶园土壤呈酸化趋势,且茶园土壤pH值随着植茶年限和海拔高度增加而加剧下降,这一规律不仅发生在江西茶园,福建、贵州、江苏等地的茶园也出现了相似的规律[44,47,48-53]。在过去的20~30年间,我国茶园土壤发生了严重酸化,pH值降幅在0.47~1.43,降幅既大于果园和蔬菜土壤(0.40~1.08),又大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壤(0.30~0.89),江西仅有8%的茶园土壤适于茶树生长[46]。南昌市黄马乡茶园两层土壤的pH值均随植茶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表层(0~20 cm)土壤的pH值低于下层(20~40 cm)土壤的,但随着种茶年限的增加,上层和下层的pH差异缩小[49]。福建、贵州和江苏等地茶园土壤酸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交换性铝含量与pH值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呈现线性增加趋势,导致交换性盐基离子钙、镁等养分元素含量下降,导致土壤酸化及肥力下降[39,51-53]。南方丘陵红壤茶园长期受到酸沉降的胁迫,随着酸雨强度的增加,土壤酸化也会加重,导致土壤生物活性下降,N、P转化率及其有效性降低,且根际土壤受酸雨的影响强度大于非根际土壤,影响茶园养分循环[54]。在植茶后,不同类型土壤pH值的降低程度不同,山地黄棕壤下降最快,降低了1.67个单位;红壤酸化的速度最慢,下降了0.30个单位[45]。
图5 江西省不同类型茶园土壤的pH值
种植茶树导致土壤持续酸化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江西省茶园土壤严重酸化主要是由施用化学氮肥造成的。调查表明,江西茶园施肥特点为:偏重施用化肥,占比超过80%,大量施用尿素和45%通用复合肥,而有机肥的施用比例不足20%;氮、磷、钾养分比例失衡,中微量元素肥料几乎不施[45]。施用合成氮肥导致我国茶园土壤pH值平均降低了0.20,使土壤总无机氮含量升高了172%,从而加剧了我国茶园土壤酸化和养分的流失,增加了活性氮的流失[55]。Yan, et al.[46]的研究表明,与茶园附近的林地土壤相比,施加化学氮肥会造成植茶土壤严重酸化,而有机茶园土壤的pH值则没有显著降低。从化肥的施用量来看,低量和适量的氮肥施用对表层土壤pH值没有显著影响,但施用高量的氮肥会造成土壤显著酸化,同时还伴随着盐基离子减少[56]。从氮肥的施用种类来看,施用尿素会增加氨氧化细菌的数量,从而加快硝化作用,造成茶园土壤酸化加剧;而施用硫酸铵可抑制氨氧化细菌,从而减缓硝化作用,阻止土壤进一步酸化[57]。与耕地土壤相同,江西茶园土壤也会受到酸雨的影响。同时茶树本身也会加速土壤酸化,茶树自身的凋落物和剪枝还园会造成铝再次进入土壤,其根系及根际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分泌大量的有机酸和多酚类物质,从而促进铝的活化,导致土壤进一步酸化[39]。也有研究表明茶树的喜铵和富铝特性及其对铵和铝离子的大量吸收导致根系释放大量质子,这可能对土壤酸化有重要的贡献[40-42]。
表1 江西省茶园土壤的pH值
图6 江西省不同类型茶园土壤pH值在30年间的下降变化
2.2.2 江西省柑橘园土壤酸化现状及原因 江西省赣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极有利于柑橘的生长,为优质脐橙的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8]。江西赣南是我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该区域年降雨量高,土壤的淋溶作用较强,导致赣南脐橙园土壤有效养分较为缺乏;近年来,柑橘产区也出现了严重的土壤酸化现象[59-62]。柑橘生长的最适土壤pH值是5.5~6.5,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影响土壤肥力[63]。
文献研究表明:柑橘园普遍存在土壤酸化现象,对比背景土样,pH值下降了0.48个单位,其中强酸性(pH<4.5)土壤面积增加了15.7%,以紫色土柑橘园酸化最快;随种植年限增加,下层土壤(20~60 cm)酸化更为严重。对江西赣南主要脐橙产区18个县(市)447个代表性果园的1405个土壤样本和229个背景样本(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的pH值调查结果显示:pH值的变化范围为3.41~7.65,均值为4.66,比背景样值下降了0.48个单位,平均最高和最低值分别为石城县的5.34和南康县的4.40(表2)。对整个赣南地区而言,脐橙园酸性(pH<5.0)和强酸性土壤面积占82.7%,而pH<4.5的强酸性土壤面积占45.7%;对比背景土样,酸性和强酸性土壤面积增加了16.8%,强酸性土壤面积增加了15.7%,说明种植脐橙后土壤酸化面积增加。从不同土壤类型来看,红壤和黄壤的pH值较低,样品和背景之间pH值差异很小;而紫色土的pH值最高,比背景土样的pH值下降了1.36个单位,酸化最快[64]。对抚州市南丰县6个乡(镇)柑橘园126个土壤样本pH值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偏酸至强酸性(pH<4.8)土壤占73.81%;酸性适宜土壤(pH 4.8~5.4)占22.22%,而最适(pH 5.5~6.5)土壤仅占3.97%[65]。另有研究表明,土壤pH值随着柑橘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下层土壤(20~60 cm)pH值的下降最为显著[66]。除脐橙外,其他经济林集约经营也会导致土壤的严重酸化[67-68],且酸化程度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加重。研究表明柑橘土壤pH值与交换性酸、交换性铝及交换性氢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pH值主要取决于土壤潜性酸中的交换性酸含量,特别是其中占绝对优势的交换性铝含量[69]。
江西柑橘园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与茶园相似:柑橘的自身代谢作用造成土壤酸化;柑橘园的翻耕条件差,也易造成酸性物质积累;柑橘产区高温多雨,土壤盐基饱和度较低,对酸缓冲容量的贡献小;地处酸雨区,柑橘园土壤长期受到酸雨的影响;果农长期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且施用的化肥以尿素为主,尿素在土壤中转化为铵态氮,造成土壤pH值持续下降[64]。
表2 江西省柑橘园土壤的pH值
2.3 江西省林地土壤酸化现状
江西省林地土壤酸化研究可以追溯到潘根兴[70]对1954年和1989年庐山土壤样品的研究,结果表明近35年来庐山土壤(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黄壤和山地黄棕壤)发生了酸化,pH值下降幅度为0.1~0.5个单位,土壤交换酸、Al3+、SO42-、NO3-含量以及溶液中铝游离度均增加,酸化现象与酸雨密切相关。针对全国林地土壤酸化的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区域(包括江西省)1980s(样本数为367)和2000s(样本数为954)林地土壤pH均值分别为5.60和5.35, 2000s比1980s显著降低了0.25个单位。从土壤类型来看,中国东部区域主要为淋溶土,对比1980s(样本数为346)和2000s(样本数为780),其pH值分别为5.77和5.44,后者比前者显著降低了0.33个单位,下降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6[6]。林地土壤的pH值与铝形态密切相关,对庐山植物园针叶林(土壤pH 4.40~5.07)和阔叶林(土壤pH 4.58~5.00)剖面土壤铝形态的研究表明:酸沉降影响下的土壤酸化促进了森林土壤中铝的移动,3种形态铝(酸溶性铝、单核铝和多核铝)含量均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少;针叶林植被下土壤铝含量高于阔叶林下的,而非根圈土与根圈土铝含量差异不大;溶解铝的形态与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异[71]。土壤的溶解铝积累与土壤酸化强度有密切关系,溶解有机碳趋向于形成弱毒性的单核铝[72]。对亚热带林地土壤酸化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60年间,土壤剖面pH值均呈现下降趋势,深层土壤pH值的下降幅度小于表层土壤的,而土壤pH值降低和盐基离子减少受到区域内氮和硫沉降、气候变暖、水的可利用性降低的影响[73]。中国林地土壤酸化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大气沉降和林木收获带走盐基离子,两者分别约贡献84%和16%的酸性物质[6]。
3 结论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江西省耕地土壤pH值下降了0.53个单位,酸化面积占比为98.7%,酸性强酸性土壤面积占比为84.89%,强酸性土壤面积占比为0.67%;全省酸化水田面积占比为99.58%,酸性强酸性水田面积占比为86.41%,强酸性土壤面积占比为0.67%,pH均值下降了0.6;全省旱地酸化面积占比为90.65%,酸性强酸性旱地面积占比为70.71%,强酸性土壤面积占比为0.68%,pH均值下降了0.4个单位。水田土壤pH值的下降幅度大于旱地。
江西典型茶园土壤的pH范围为3.00~6.95,均值为4.58,pH<4.5的酸化茶园土壤面积占55.8%,而南昌县茶园高达96%。随着植茶年限增加,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表层(0~20 cm)土壤的pH值低于下层(20~40 cm),但随着植茶年限增加,两层之间的pH值差异缩小。
赣南脐橙园土壤pH值范围为3.41~7.65,均值为4.66,比背景土样的pH值下降了0.48个单位;脐橙园酸性和强酸性土壤面积占82.7%,强酸性土壤面积占45.7%,比背景样分别增加了16.8、15.7个百分点;种植柑橘后土壤酸化面积增加。柑橘园土壤pH值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下层(20~60 cm)土壤pH值的下降最为显著。
江西省典型林地(庐山)呈酸化趋势,林地酸化主要归结于大气氮、硫沉降和林木收获带走盐基离子,同时需要更多关注土壤中铝的形态和毒性对酸化的影响。江西省内耕地和园地的酸化主要是由不合理施用化学氮肥造成的。
4 展望
江西省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酸化严重,但有关土壤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和园地(茶园),对林地和柑橘园土壤酸化的研究较少,且对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酸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层,对下层土壤酸化的研究相对薄弱,但现有研究数据均表明下层土壤酸化严重且不容忽视,因此对耕地和茶园地土壤酸化的研究应该至少关注到0~40 cm土层,而对柑橘园土壤酸化的研究应该关注0~60 cm土层。
不同母质及不同类型土壤的酸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应更注重不同土壤类型或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在酸化程度上的差异,以便为合理改良酸化土壤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目前,在酸化研究中最常用的指标为pH值,而表征土壤酸度的指标还有交换性铝、交换性氢离子及酸碱缓冲容量等指标,这些指标包括描述酸度的数量及强度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和真实地反映土壤酸化的状况。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应用不同的酸化指标来表征土壤酸化的程度。同时,土壤的酸化与铝密切相关,目前有关铝对土壤酸化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园土、柑橘园土,对林地也有少量涉及,因此今后应该更多地关注铝对农田土壤酸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