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山绸衣灯公:有心有骨传匠心

2021-05-24撰文李翠薇李培军供图李翠薇李培军

中华民居 2021年1期
关键词:茶山公仔泥塑

撰文李翠薇 李培军 供图李翠薇 李培军

茶山绸衣灯公是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独具民俗特色的传统美术工艺品,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广东省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地区『开灯』风俗时供奉或馈赠的最佳礼品,是茶山镇不可多得的一块传统文化瑰宝。

李翠薇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研究专业委员会创研基地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会会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茶山绸衣灯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第六届至第九届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获得者。出版合著作品《东莞印象》《东莞城迹》《南社印记• 楹联》《南社印记• 小楼深巷》《中国古村落3D影像档案调查手册》《茶园泥公仔(茶山泥塑)》《南社村志》 等。

李培军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创研基地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6 年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2018 年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出版合著作品《东莞印象》《东莞城迹》《南社印记• 楹联》《南社印记•小楼深巷》《中国古村落3D 影像档案调查手册》《茶园泥公仔(茶山泥塑)》《南社村志》 等。

家国情怀唐宋遗韵

“古云泥土可抟人,混沌原来未失真。勿谓顾前唔后顾,须知泥塑亦称神。”清代东莞茶山诗人袁湛恩曾这样形容茶山绸衣灯公。

茶山绸衣灯公是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独具民俗特色的传统美术工艺品,发轫于宋末元初,发展于明代和清代,兴盛于民国时期,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2018年,茶山绸衣灯公获评广东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民国地方志《茶山乡志》 记载:“绸衣灯公尽由林家所造。”这里的“林家”指的便是宋朝的皇亲国戚林天与。大宋灭亡后,林天与潜居茶山(今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王朝逝去,他忧思难忘,于是令族人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查开祥四位爱国英雄为原型,采用唐宋时流行的泥塑玩具“磨喝乐”的制作方法,秘密捏制了四个穿绸衣的泥塑人物,并于每年正月派发给老百姓。这四个穿绸衣的泥塑人物就是最早的茶山绸衣灯公,俗称“四兄弟”。

“四兄弟”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给无数怀念大宋的人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又因“四兄弟”的原型为爱国英雄,逐渐成为当地举行“开灯”仪式时的必备品。

在岭南地区,当地宗族每年正月会为族里上一年出生的男孩举行“开灯”仪式,这时会把“四兄弟”请来作为“灯公”供奉。在粤语里,“灯”与“丁”谐音,因此“开灯”(谐音“开丁”)有传宗接代之意。当地称“开灯”男孩的父亲为 “灯头”,称其祖父为“灯公”。把“四兄弟”视为“灯公”,是希望“开灯”的男孩能在“灯公”的护祐下健康成长,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如四位英雄般匡扶天下。

茶山公仔作品《四兄弟》

茶山绸衣灯公作品《四兄弟》

元朝时,随着正月里举行“开灯”仪式的风俗愈来愈兴盛,供奉“四兄弟”的人越来越多。于是,茶山上埗林屋村涌现出一批制作“四兄弟”的手艺人。

明朝嘉靖年间,粤剧悄然兴起。制作“四兄弟”的手艺人在传承唐宋泥塑“磨喝乐”的基础上又吸收了粤剧脸谱和服饰元素,并以粤剧故事为题材创作出不同的人物造型,最终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茶山绸衣灯公。

茶山绸衣灯公形象惟妙惟肖,色彩明艳,做工精良,因造价较高,一般为富庶人家“开灯”时所用,亦作为当时的精美礼品馈赠亲友,而普通老百姓“开灯”时多用泥塑的茶园公仔。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当地举行“开灯”仪式的场面愈加宏大,对“灯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造价低廉的茶园公仔逐渐替代造价较高的茶山绸衣灯公,受到人们的欢迎。

当时,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还推出了批量生产的泥塑公仔—模塑茶园公仔。模塑茶园公仔制作简单,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流行一时。茶山镇上埗林屋村、下埗林屋村、上元村、钟屋村、叶屋村等地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制作模塑茶园公仔的手艺人。

近六十多年来,茶山绸衣灯公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会制作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很多当地人甚至不知茶山绸衣灯公为何物,茶山绸衣灯公的手艺传承更是难上加难。

茶山绸衣灯公是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独具民俗特色的传统美术工艺品,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山绸衣灯公作品《牛郎织女》

分工细致工艺繁复

茶山绸衣灯公作品《七仙女》

茶山绸衣灯公制作工序繁复,主要有练泥、塑身、打面、衣饰制作、穿衣等工序,还融入了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

以前,制作茶山绸衣灯公根据工序进行分工,每道工序都由专门的匠人负责。“我父亲擅长泥塑。泥塑的重点是塑头。儿时,我常帮父亲把泥巴搓成一个个鸡蛋状的小泥团。在父亲的手里,小泥团逐渐变成五官分明、活灵活现的头像。为了方便‘穿衣’,‘灯公’的身体和四肢需做得十分光滑。泥塑的身体和头连接后进行晾晒,晒干后便可以给泥塑‘开脸’了,也就是上彩。” 茶山绸衣灯公老艺人林炯恩介绍。

茶山绸衣灯公的头饰十分精美。以前,上埗林屋村有专门制作头饰的手艺人。他们用金丝或银丝把珍珠串起来,制成凤冠或者用来装饰将军头盔;挑选公鸡胸脯上最漂亮的羽毛制作成头饰上的雌鸡尾;把绣花的绸缎片装裱在一层层的玉扣纸上做成官帽;用珍珠、金花、绢花等做成女性的头饰。

茶山绸衣灯公所穿的衣服是由一块块绸缎绣片组合而成的。绣片上的刺绣非常讲究,一般由村里女红手艺好的绣娘绣成。她们用细密整齐的平绣针法把图案绣得栩栩如生,还用“阴阳线” 绣法让图案看起来更加立体,甚至把珠片、金片、云母片钉成花饰装饰在衣服上,让人物看起来更加华贵夺目。

除了绣片外,茶山绸衣灯公的衣服上还会装饰一些采用“錾花”工艺制作而成的装饰条。“錾花”时,要用钢针压在红纸或者金色纸上,然后用木棍一点点压、敲,最终錾出各种装饰图案。

把精美的头饰、绣片和装饰条等一一贴在泥塑上的“穿衣”过程叫作“妆身”。这是制作茶山绸衣灯公的最后一步。“妆身”时色彩搭配追求艳而不俗,以白相衬;所选饰件讲究靓丽夺目,以金相缀。

茶山绸衣灯公制作工序繁复,主要有练泥、塑身、打面、衣饰制作、穿衣等工序,还融入了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艺术。

有心有骨薪火相传

泥塑上彩

21世纪初,林炯恩成为茶山镇为数不多的掌握整套工序、可以独立制作茶山绸衣灯公的手艺人。他的制作技艺源于家传。清末民国时期,他的爷爷林炳进是茶山圩南门街仁泰纸铺的老板,也是一位制作茶山绸衣灯公的老手艺人。他的父亲林谢稳极为擅长做大型人物类泥塑,并且经常从专门制作衣饰的匠人家购买绣片,然后做成茶山绸衣灯公售卖。后来,由于受到价格便宜、制作简易的模塑茶园公仔的影响,购买茶山绸衣灯公的人越来越少。

面对这种境况,十来岁便会制作茶山绸衣灯公的林炯恩积极尝试创新。他从錾花匠人那里得到启发,把在绸缎上刺绣改为在绸缎上画花样。虽然成本下降了,但依然没能改变茶山绸衣灯公被市场边缘化的命运。仁泰纸铺只能靠售卖花灯、纸扎等普通用品维持生意,也顺带销售一些模塑茶园公仔。而制作精美的茶山绸衣灯公只能作为赠品赠予购买了大宗货品的顾客。

林炯恩曾说:“若不是阿四,我的手艺恐怕就要被带进棺材里了。”他口中所说的“阿四”就是如今茶山绸衣灯公的第四代传承人—李翠薇。

20世纪80年代初,10岁的李翠薇在一位老先生家里第一次看到茶山绸衣灯公作品《嫦娥奔月》。她立马被嫦娥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精美华丽的衣饰迷住了。回家后,她便向外婆学习刺绣技艺,这一绣便是30年。

茶山绸衣灯公传承人林炯恩

林炯恩教授李翠薇彩塑技法

李翠薇向林烱恩学习茶山绸衣灯公制作技法

『做人也好,做公仔也好,最重要的是有心有骨。』李翠薇一直把师父讲的这句话铭记在心。

2008年,李翠薇放弃了在香港如日中天的事业,回到家乡东莞从事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研究工作。一天,她从《茶山乡志》上看到了关于茶山绸衣灯公的详细记载。儿时的记忆瞬间被唤醒,茶山绸衣灯公再次勾起她强烈的兴趣。从此,她便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寻觅之旅。

2015年,李翠薇结识了茶山绸衣灯公老手艺人林炯恩。起初,她只是以传统文化记录者的身份去拜访林老先生。但是,随着与林老先生接触得越来越多,对茶山绸衣灯公的故事和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多,她越来越喜欢这门技艺。特别是得知林老先生已身患绝症,这门技艺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状况后,她发现自己已经不能置身事外了。

经过深思熟虑,李翠薇决定正式向林炯恩拜师,学习制作茶山绸衣灯公,成为这门古老技艺的新一代传承人和守护人。从那以后,李翠薇把传承茶山绸衣灯公制作技艺视为自己的责任。

林炯恩拖着病体倾囊相授,李翠薇日夜学习研究,他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不久后,林老先生的病情突然恶化住进了医院。李翠薇特意制作了一尊观音菩萨像为师父福。李翠薇探病时,林炯恩躺在病床上拉着她的手说:“四,等我出院后,要赶快把制作铠甲的方法教给你。”

林炯恩出院仅两天便又被送回医院。在出院这短短两天里,他忍着剧痛,将铠甲絮花的制作步骤手把手地授给了李翠薇。即便是回到医院,他心心念念想的仍然茶山绸衣灯公的传承。李翠薇每次探病时,他总是不顾体上的疼痛,尽心尽力给予指导。在精神稍微好转时,还意画出绸衣灯公的各种铠甲图样交给李翠薇。弥留之际他坚持给李翠薇传授茶山绸衣灯公的独门技法—打折。他还把手绘的茶山绸衣灯公图谱以及雕刻的“恩”字章作为传承人信物赠予了李翠薇,并深情嘱咐道:“做人好,做公仔也好,最重要的是有心有骨。”这句话被李翠薇为师训铭记在心。

不忘初心守正创新

由于拜师学艺的时间不长,加之以前没有泥塑基础,李翠薇在制作和传承茶山绸衣灯公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但她没有向困难低头,一边遵照师命悉心研究,一边四处观摩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2017年5月,首届东莞·中国泥塑艺术联展在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展览馆举行。展览期间,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副馆长、陕西裹塑创始人杨晓光从作品着色工艺与装饰方面给李翠薇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还为她示范颜色调配、丝带点缀等制作技巧。李翠薇还虚心向中国民协彩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遗项目大吴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闻鑫请教。吴老师告诉她,要想泥塑作品做得好,原材料泥土很重要。

为了找到适合制作泥塑的泥土,李翠薇四处奔波,终于在一家陶瓷厂找到。为了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她还多次前往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向国内知名泥塑大师、雕塑家学习。

作为茶山绸衣灯公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翠薇深知茶山绸衣灯公是纯手工制作的,因而每一件作品都具有唯一性,所以每次制作时都一丝不苟。她默念着师训,坚守着工匠精神,在制作前先了解人物性格、故事背景、衣着打扮等,做到心中有数方才动手。她除了将书法、绘画、刺绣等技艺,古典小说、戏曲选段、历史事件等文化元素融入制作以外,还根据童话故事、风俗、新闻、流行歌曲等题材制作现代茶山绸衣灯公。

在制作过程中,李翠薇逐渐总结出茶山绸衣灯公的基本技法和制作流程;对茶山泥塑、茶山绸衣灯公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科学分类;将茶山泥塑与泥人张、惠山泥塑、陕西泥塑等全国不同流派的泥塑进行比对,填补了茶山泥塑研究的空白。李翠薇还创建了茶山绸衣灯公展馆。馆内保存着林炯恩师傅的最后一批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最后经典”,是研究茶山绸衣灯公历史的宝贵资料以及学习制作茶山绸衣灯公的珍贵样本。该展馆通过静态展示和动态DIY互动体验等方式进一步宣传、保护、传承茶山绸衣灯公及其制作技艺。2018年,李翠薇与李培军合作出版学术著作《茶园泥公仔(茶山泥塑)》。2020年,该书获广东省第九届民间

茶山绸衣灯公文创作品《福娃》

李翠薇给徒弟授课

李翠薇在南社古村落工作室制作茶山泥塑

作为茶山绸衣灯公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翠薇深知茶山绸衣灯公是纯手工制作的,因而每一件作品都具有唯一性,所以每次制作时都一丝不苟。

茶山镇南社古村

茶山绸衣灯公也有了新的传承人。在李翠薇的感召下,林炯恩师父的孙女和孙子、她的女儿和儿媳都已经开始学习制作技艺。

如今,在茶山绸衣灯公的制作基地,人们既可以看到威风凛凛的“四兄弟”,还可以看到一袭长衫的董永、婀娜多姿的七仙女、抽象写意的达摩禅师……这些作品无不承载着李翠薇学习泥塑的一段段难忘的经历。

2019年11月4日,茶山绸衣灯公作品《四兄弟》应邀赴京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抟土描彩塑说盛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彩塑艺术传统与创新邀请展”,并入选该展作品集。当月,李翠薇还参加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山西省长治市举办的中国彩塑艺术中青年人才高级研修班,得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泥人张”第四代传承人张锠先生等多位名师的指导和点拨。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关注。李翠薇时刻关注着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她先后创作了《妈妈去打怪》《中国脊梁》《无悔》《使命》 等泥塑作品,向医务工作者致敬。其中,作品《妈妈去打怪》《无悔》参加东莞“战‘疫’—东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并被东莞市展览馆收藏。

做工精致、色彩鲜艳夺目的茶山绸衣灯公工序复杂,学起来并不容易。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濒临失传的老手艺,李翠薇根据不同人群的喜好与接受能力,研发出多款茶山绸衣灯公体验品,让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乃至外国友人都能体验到制作茶山绸衣灯公的乐趣。

作为一名东莞传统文化义工,李翠薇自2007年以来一直坚守在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保护的第一线。4年来,她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组织开展了“岭南风物—民间文化大讲堂”“东莞非遗墟市”“匠心传承·茶山绸衣灯公非遗课堂”“我是小小传承人”“学研行文化体验”等活动,总共240多场,受益学生达5000余人次。茶山绸衣灯公这门抢救性传承下来的老手艺因此重现光芒。

如今的李翠薇每日忙碌在宣传茶山绸衣灯公文化和制作技艺的路上。“做人也好,做公仔也好,最重要的是有心有骨”,师父的这句话一直回响在李翠薇的心里,激励着她继续前行。

作 为 一 名 东 莞 传 统文化义工,李翠薇自二00七年以来一直坚守在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保护的第一线。

茶山绸衣灯公做工精致、色彩艳丽

猜你喜欢

茶山公仔泥塑
多彩泥塑
民间美术——泥塑
茶山自拍
茶山仙境
毛毛公仔的称重大赛
比较:公仔找相同
整理公仔
快乐茶山行
泥塑作业
一打公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