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体系现状及发展概述
2021-05-24江鹏飞
江鹏飞 李 峰
(1.南昌海关技术中心;2.江西省艺术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艺术陶瓷是指工艺精湛复杂且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一类陶瓷,通常其包含了古陶瓷和具有绘画技艺、雕塑技艺、综合装饰技艺的现当代艺术陶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收藏艺术陶瓷,与此同时,艺术陶瓷的高价值也驱使很多不法分子仿制和仿冒,这种行为损害了收藏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和创作动力,并对整个艺术品行业造成了极大危害。
我国目前已建立健全了陶瓷质量安全的检验检测标准体系。然而,这些检测标准只侧重于陶瓷产品(含艺术陶瓷)的质量安全和使用性能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艺术陶瓷的仿制和仿冒问题。基于现状,我国多个行业主管部门以及部分科研机构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结合行业特点,尝试建立艺术陶瓷鉴证溯源的各类标准和规范。但如何将传统的鉴定方法和科技鉴证溯源方法相互融合,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体系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鉴证溯源标准体系的基本概念
鉴证溯源是指基于艺术品的材料学唯一性特征(“指纹信息”)的防伪溯源认证与验证过程。[1]-[3]标准体系则是按标准化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等基本原理,指由一定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有机整体,是一幅包括现有的、正在制定的和应于制定的标准的蓝图,是促进一定范围内的标准组成趋向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工具,通常用标准体系框架和明细表表达,由多个分体系组成。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证溯源标准体系则是鉴证溯源标准化建设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其分体系主要由鉴证溯源规程类标准、鉴证溯源方法类标准以及鉴证溯源数据库标准组成。
二、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体系现状与不足
1、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质量监督部门、文物考古部门以及部分科研机构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结合行业特点,逐步建立了艺术陶瓷鉴证溯源的各类标准和规范(见表1)。
表1 目前我国已发布的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情况
2、目前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
由上可见,无论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是团体标准,都已经在艺术陶瓷鉴证溯源领域制订了一定数量的标准,这些成果为开展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标准体系建设整体水平仍然还不高,难以适应我国艺术陶瓷市场发展的需要。[4]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统一的归口单位来制订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各行业均从各自角度出发制订各种类型标准,存在重复建设和互不兼容等问题。二是目前国家标准只有古陶瓷化学组成、年代测定等科技检测方法类标准,规程类标准相对较少,而用于规范溯源数据格式、存储、比对的数据库标准则是空白。同样,在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中也有类似情况。三是制订标准的单位主要集中在陶瓷研究相关的科研院所及文物保护单位,缺少应用数理统计、信息化技术等多学科、跨专业的联合,这导致目前的标准制订往往集中在科技检测领域,而人文鉴定标准、数据库编码信息标准、保存与保护标准、工艺标准、传承标准、经济文化价值评价标准等标准制订工作则推进缓慢。
三、进一步完善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体系的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统一体系框架
以艺术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为契机,统一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归口单位,组织相关行业协同从框架性思路出发,制定陶瓷鉴证溯源所涉及的基本术语、艺术词表、标准化指南等方面的标准,以保证这一复杂的标准系统工程建设高效、快速和稳步发展,减少重复建设和互不兼容。根据国内外相关领域标准建设参考模型和鉴证溯源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思路,并充分体现和突出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体系建设中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建议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体系按图所示框架建设。
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体系框架
2、完善规程类标准,填补数据库标准空白
按照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体系框架,在现有的规程类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此类标准,规范鉴证溯源流程与方法。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数据库标准目前则是空白,其主要内容应涵盖:数据格式、业务应用、基础应用平台、网络安全等(见表2)。
表2 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数据库标准主要内容
3、多学科联合建设,动态优化调整标准体系
为更好、更全面的完善艺术陶瓷标准体系,增加标准体系的适用性、兼容性。组织陶瓷材料学、美术学、考古学、应用数理统计、信息化技术等多学科、跨专业联合制订。为保持标准体系的先进性,建议在现有的工作成果基础上,结合艺术陶瓷鉴证溯源相关研究新成果,动态优化调整现有标准体系。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化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建立了艺术陶瓷鉴证溯源的各类标准和规范。为更好适应我国艺术陶瓷产业的发展,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现有标准的不足,引入更多学科参与建设一套完整且适用性强的艺术陶瓷鉴证溯源标准体系,并根据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以及技术的创新,动态优化调整标准体系,创新标准实施手段,提高标准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