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前置性学习理念及作业优化设计
2021-05-24王加龙
一、什么是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这里要注意区分传统的预习与前置学习:预习,在老师讲授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先看书熟悉一遍教材,上课时老师依然全面讲解知识点。存在一定弊端,教师的教没有针对性,导致预习就成了一种形式;预学:带着任务学。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教师不需要全讲。预学的重要方案是导学案。预学的时间:课前预学、课中预学。预学情况的掌握:反馈表、讨论、展示。
二、前置性学习课堂结构——四环节五导向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的课程理念,要求针对高中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可塑性,着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为了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在思政课堂中贯彻前置性学习的课堂理念,实施“四环节五导向”的课堂结构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环节一:问题前置,学案导学;环节二:定向自学,合作探究;环节三:展现提升,点拨归纳;环节四:达标检测,巩固提高。通过四环节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
引导学生勤于动眼(观察),引导学生勤于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勤于动笔(书写),引导学生勤于动口(表达),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实践)。锻炼学生发展的五种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极大限度地进行自主探索,把汲取新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建构的“内化”行为。
三、前置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思政课堂中倡导“前置学习”的课堂理念,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原来教师单边讲授的一部分知识改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获得知识。通过情景的设置,活动的开展,自主探究的进行,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的职能从“讲授”转变为“指导”。教师从大量的讲授时间中解放出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实效。
四、前置性学习作业设计
(一)前置性作业的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设置的前置学习内容,一般是以学生已学知识为基础的,学生通过自我理解能完成的基础性知识。
2.适度性原则。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 设计层次分明、题型合理、题量适中的课前作业。布置前置学习任务目的促使学生预先感知所学知识,通过先学发现问题,让教学具有针对性,不能过多加重课前学习负担。
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前置学习的设计要一定程度的达成学科素养目标。
(二)前置性作业的表现形式
前置性作业的设置应根据每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不应有固定的格式,不应该局限学生的思维。前置性作业可以从现成的导学案中精选,也可以自主编制。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
五、前置性学习教学理念在思政课堂中的教学案例
以新教材《政治与法制》第八课第一框“法治国家”为例:
必备知识:1.法治国家的内涵;2.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3.如何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素养目标: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由此深刻体验到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从而对社会主义制度拥有强烈的认同感。科学精神——通过案例和老师讲授、学习,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特征;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统筹和谋划,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又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意识——通过学习,自觉遵守宪法法律,为建设法治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为落实良法善治、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重点难点:法治国家的内涵,如何推进建设法治国家。
前置作业布置: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法治国家的特征?
(二)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探究活动:
情境设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生动记录了党领导人民不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进征程。由摸索方向到坚定道路,由制度设计到实践探索,由新中国法制的开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日趋完善,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初心与决心、理论与实践、成果与效果,绘就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历史画卷。
问题设置:(1)怎样建设法治国家?(2)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设置意图:符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拥有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作者信息:王加龙,男(1978.3-),穿青人,貴州纳雍人,本科,政治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科研,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