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48例临床观察
2021-05-23刘亚飞姚卫杰
刘亚飞 姚卫杰
【摘 要】 目的: 观察“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偏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统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 运动功能(FMA)、Brunnstrom分期、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ADL)、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Brunnstrom分期、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应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其机体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中风;偏瘫;悬吊训练;解痉纠偏针法;肢体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5-0092-03
中风后偏瘫为中风恢复期常见后遗症,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升高、抽搐性痉挛、肌肉僵硬,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难以协调,出现运动障碍[1-2]。目前临床针对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主要以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或借助简单器械进行治疗,训练时间长,见效慢。悬吊训练是一种运动感觉的复合训练系统,可加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平衡、控制能力[3]。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后偏瘫属“偏风”“偏枯”范畴,针刺为传统医学改善中风后偏瘫常用方法,可改善缺血状态,促进侧支循环建立[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中风后偏瘫患者96例,旨在观察“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偏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1~68岁,平均(54.32±5.03)岁;病程27~49d,平均(38.15±4.03)d;疾病类型:脑出血18例,脑梗塞30例。研究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0~69岁,平均(53.07±5.16)岁;病程26~50d,平均(37.28±4.39)d;疾病类型:脑出血18例,脑梗塞30例。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相关诊断标准[5];经临床表现及头颅CT、MRI等检查确诊;发病前无感觉、运动障碍;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失语症、认知障碍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未按时接受悬吊训练、针灸治疗者;脑内肿瘤、寄生虫病等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语言沟通理解能力低下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初期进行良肢位摆放,确保患者肢体于床上处于抗痉挛体位,教会患者患侧、健侧交替卧位;根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维持并扩大关节活动度,指导患者翻身起坐,由坐位逐渐过渡至站立位;再进行患侧负重、步行、爬楼梯等训练。每日训练2次,每次30min。
1.3.2 研究组 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1)“解痉纠偏”针法:取至阳、百会、尺泽、照海、小海、委中为主穴,取神庭、郗门、阴陵泉、承山、阳溪为辅穴。具体操作如下,针刺前进行常规穴位消毒,采用规格:0.35mm(直径)×40mm(长度)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苏械注准20162270970),平补平泻法斜刺至阳穴1寸、平刺百会穴1寸;捻转补法直刺委中、尺泽l~1.5寸,手法宜轻;捻转泻法直刺照海穴、小海0.5寸,手法宜重;平补平泻平刺神庭穴1寸;捻转泻法直刺郗门穴1寸,手法宜重;捻转补法直刺阳溪穴0.5寸,手法宜轻;提插补法直刺承山穴、阴陵泉穴1寸,手法宜轻。得气后留针30min;(2)悬吊训练:①上肢悬吊训练。患者取坐位,将实心绳、窄悬带连接于上臂中上段,位于连接点的上方为悬吊点,以肩关节为运动点;指导患者保持肘关节伸直后,患肩水平内收、外展,于上肢悬吊情况下进行训练的项目包括木钉板活动、上螺母、磨砂板、搭积木等,30min/次,1次/d;②下肢双桥运动练习。患者仰卧位,双手分别自然放于体侧,于腰部连接宽悬带、弹力绳,于双侧膝关节连接实心绳、窄悬带,于踝关节连接握具、弹性绳,指导患者进行搭桥练习,即伸髋、提臀、保持腰部中立位,30min/次,1次/d。两组均持续干预8周。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 运动功能(FMA)[6]评分。FMA量表包括上肢运动33项,每项0~2分,上肢运动总分范围0~66分;下肢运动17项,每项0~2分,下肢运动总分范围0~34分;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Brunnstrom分期、Berg平衡量表(BBS)[7]评分。Brunnstrom分期将偏瘫肢体恢复情况分为弛缓期、痉挛期、共同运动期、部分分离期、完全分离期、正常6期,分期越高肢体功能越好;BBS量表分值范围0~56分,得分越高平衡能力越强;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生活质量(GQOLI-74)[8]评分。ADL量表总分14~56分,14分为完全正常,>16分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22分为明显障碍。GQOLI-74量表分值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低,生活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FMA评分 干预前两组上肢、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Brunnstrom分期、BBS评分 干预前两组Brunnstrom分期、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Brunnstrom分期、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兩组ADL、GQOLI-74评分 干预前两组ADL、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中风为威胁人类健康重要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5高”临床特点,部分患者于中风恢复期出现偏瘫等后遗症,随着病情加重可形成固定异常运动模式,甚至遗留终身症状[9]。因此,对其进行运动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康复训练通过良肢位摆放,可防止痉挛持续或加重,指导患者翻身起坐、负重、步行、爬楼梯等训练,可改善患肢运动功能,但机体协调运动模式较为复杂,导致患者功能障碍恢复过程较慢。近年来,中医治疗中风后偏瘫逐渐引起临床广泛关注,筋脉失养、痹阻脉络而致病,“解痉纠偏”针法为临床实践中所总结出的特色针刺手法,以“通督调神”为核心思想,可达到“督脉通、脑窍聪”的临床功效,有助于缓解偏瘫痉挛[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上肢、下肢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可提高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悬吊训练早期多用于慢性腰背痛预防及治疗,后逐渐应用于中风患者康复治疗,通过闭链运动可增强肌肉力量及协调性,促进患肢功能恢复[12]。醒脑开窍针刺法以传统医学为依据,选取百会、尺泽、照海、小海、委中等督脉为主的腧穴,可补益脑髓、振奋经气,且经现代康复医学研究[13]证实,针刺小海等,可改善下肢功能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BBS、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可见“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可增强中风后偏瘫患者机体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中风后偏瘫患者表现为躯干控制障碍,核心区域稳定性缺乏,难以为四肢肌肉做功建立支点,而悬吊训练可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给予支撑保护同时,增加核心稳定性。同时“解痉纠偏”针法可改善脑部供血情况[14],有效促进神经元功能恢复,二者联合可增强机体平衡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应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其机体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正永,汤从智,殷锦霞,等.悬吊运动疗法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11):827-829.
[2]王威力.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2018,41(4):29-30.
[3]陈四海,朱珊珊,陈湘鄂.悬吊运动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8,33(3):203-206.
[4]许静,张捷,韦玲,等.“解痉纠偏”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痉挛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9):2782-2785.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6):405-412.
[6]范利,杨坚,张颖,等.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7,32(1):10-12.
[7]李宁宁,勾丽洁,郭华平,等.镜像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4):278-281.
[8]史红光.社区聚焦解决康复模式对偏执型精分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6):32-34.
[9]赵彬,唐强,王艳,等.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9,34(10):529-531.
[10]陈芊妤,廖若夷,张月娟,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中风后偏瘫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18,32(5):677-681.
[11]刘刚翠,阳军,周伟.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7):850-851.
[12]徐磊,王楚妹,董有康,等.针刺结合悬吊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8):12-15.
[13]陈佳旭,邵开超,鲁常武.神经干刺激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针刺研究,2020,45(5):72-75.
[14]刘娇,韩润霞,张捷.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新Bobath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9,35(10):31-33.
(收稿日期:2020-09-03 编辑:陶希睿)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探索河南省基层中医馆的内涵,编号(TCM2018009)。
作者简介:刘亚飞(1983-),男,汉族,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学。E-mail:dyn201204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