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程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探析

2021-05-23黄金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7期
关键词:金鱼编程苹果

黄金平

【摘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标志。而编程本身逻辑性强且灵活多变,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引导创作方向、多角度思考作品、适时激励等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关键词】编程教学;发散性思维

五年级的编程学习是学生接触编程的启蒙,编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计算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要让他们的作品有独特性,其中创造性思维则显得尤为重要。在编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编程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广度、思维联想性等方面得到锻炼,改善学生在学习编程过程中的思维惰性。

一、创设轻松课堂氛围,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

轻松的课堂氛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合作、感情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放下戒备,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从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课堂所教授的知识,更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主动性。

《接苹果》一课中,笔者先让学生跟着自己一起玩闯关游戏。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谁闯的关多,这样就立刻拉近了笔者和学生的距离。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毫无保留地发表想法,思维的火花在教室里激荡。

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大多数时候都是比较死板的。学生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懈怠、偷工减料、应付等诸多消极性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从提升学生的创作欲望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编程课堂上,除了完成教材的作品外,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等形式来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编程的欲望。编程创作的作品可以是丰富多彩的,编程的魅力就在于此。相同程序,仅仅只是更换角色,通过发散思维,就可以由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的不同,从而得出异彩纷呈的作品,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

在《接苹果》一课中,笔者先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背景、小车、苹果这三种角色的触发条件、角色移动和变化、任务和规则判定等游戏逻辑,使学生对自己要做的作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规划。当学生完成接苹果的教材任务后,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让他们发散自己的想象力思考:先换苹果的话,苹果能换成什么?接着小车又能换成什么?

当第一个问题抛出来时,学生知道苹果的替代角色是雪梨、橘子、山楂、柿子等在树上的常规水果。“陨石!”这时突然从一个学生嘴里冒出这一个词。顿时,全班哄然大笑,而笔者听到这个回答时,却很兴奋,微笑着肯定了他的这个回答。学生一看这个回答居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各种答案都大胆地表达了出来:“小鸟、金鱼、蚂蚁、女巫……”笔者对学生的这些回答都给予了肯定的回应。然后顺势抛出第二个问题:“如果是用小车接小鸟、金鱼等角色,似乎不太合理。那么,小车又可以换成什么呢?”“枪、网、箭、大炮、魔法……”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得异常激烈。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思维的火花经过碰撞,衍生出了更多的答案,想象力得到了更多的延伸。学生的创作激情被激发了起来,他们发现原来创作作品也不是那么难的事情,学习的热情自然高涨。

学生的创作欲望被激发了,那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只需要教师引导着学生去思考和探究了。

三、顺势引导, 牵引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向

发散性思维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向性的特点,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向。发散性思维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 不是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 创作的作品离不开实际生活。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利用教师临堂的课堂教学智慧,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判断,然后进行巧妙地引导,不留痕迹。

比如,笔者在教学《接苹果》这一课时,有一位学生在进行“头脑风暴”后的创作时,将苹果替换成金鱼,然后作品就变成金鱼不断地从天上掉下来,小车在下面接金鱼。当这个作品被展示的时候,有些学生就笑了起来。笔者并没有批评笑的学生,而是问他为什么笑,学生回答:“金鱼从天下掉下来,有点不太合理。”“哦,那大家说说怎样修改好呢?”“改成金鱼在水里游,从左边游到右边或者从右边游到左边。”“还有吗?”“把小车改成渔网!”学生纷纷提出他們的看法。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中会不时地出现,把学生作品存在的问题抛回给学生自行解决。那位作品存在缺陷的学生,以及班上的其他学生都有了修改作品的极大好奇心:“该如何修改才合理呢?”

四、联系教材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难度梯度升级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活动的重点是改变思维方式,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出发,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教材中《昼夜的交替》这一课的内容是在《接苹果》的基础上拓展了硬件的应用,内容有衔接,所以同样地,笔者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天黑了,蝙蝠出来了,那谁躲藏起来了呢?天亮了,蝙蝠躲藏起来了,那谁又出来了呢?学生经过之前发散思维的练习,思维活跃起来了。不仅有学生想象到“小鸟、公鸡、蝴蝶”之类的动物在天亮后出来,还有学生想象到“玫瑰花开、大人上班小朋友上学”等场景,甚至有学生不满足于一种角色在作品中出现,从而提出这些角色能否都在作品中呈现的想法。笔者欣喜地发现,随着创作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对创作作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针对学生的需求,笔者拓展了添加“屏幕”的知识点,并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制作闯关作品。

当学生进一步创作时,就不再拘泥于所学的知识了。虽然所接触的知识点有难度,但是因为作品自身产生的需求,学生迫切完善作品的愿望强烈,所以学生在联系生活来完善编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呈螺旋式上升。这表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和提高,对发散性思维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

五、适时激励,把握打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时机

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思考、假设、思考、验证的过程,也需要一个从被启发、引导到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探索过程。

在学习《昼夜的交替》这一课中,学生掌握了如何添加“屏幕”知识点。这时,学生饶有兴趣地发现:自己的作品居然有点像平时玩的手机游戏。“老师,除了加分的角色,我还想添加减分的角色。”“老师,闯关过程中,比较难的关卡中我还想添加温馨提示。”“非常棒的想法。那你能先自行探索如何创作,然后再跟大家分享吗?”笔者满腔热情地肯定了学生提出地与众不同的意见与思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探索方法,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当学生在教师激励语言的引导下想出自己独特的编程思路时, 他必定能收获到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 他们必定能在更好的心理状态下打开心智大门,使发散性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当学生在求异过程中创作成功,他会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的品质。

编程本身逻辑性强且灵活多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让学生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志芹.浅谈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教学[OL].https://m.fx361.com/news/2017/1012/2403477.html.

[2]唐国生.浅谈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教学情境的创设[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5).

猜你喜欢

金鱼编程苹果
玩游戏学编程,Blockly Games上手玩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编程屋完成数百元万天使轮融资
学编程,先画画
小金鱼
小金鱼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