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探究能力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提升

2021-05-23郭任如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7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探究

郭任如

【摘要】实验教学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在小学科学探究中,我们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让学生在实验中习得技能。本文从明确实验的目的性,培养学生实验的系统性、深刻性和严谨性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实验教学的步骤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学生分组实验操作、观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得出实验结论;结合实际生产生活进行应用。在小学科学探究中,我们把实验活动开展好,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一次又一次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感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任务驱动,明确实验的目的性

科学课程的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解决认知矛盾的过程。然而,小学生玩性大,他们往往对感兴趣的活动产生兴趣,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就马虎操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明确的任务,强化实验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提高实验的效果。如,在《声音的产生》一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敲击鼓面、音叉、拔动钢尺等实验,看看声音的产生跟什么现象有关?学生敲的敲、拨的拨,热闹了一阵子,从汇报中反馈,大多数学生只能看到很明显的表面现象,如,敲击鼓面时,鼓面的绿豆跳起来,音叉嗡嗡地响。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教师出示了明确的任务:

1.敲击鼓面:看到(    ),摸一摸,感受到(    );

2.敲击音叉:看到(    ),摸一摸,感受到(    );

3.拨动钢尺:看到(    ),摸一摸,感受到(    );

通过明确的任务,让学生清楚实验的对象和目的,他们实验操作就更加深入细致,注意到鼓面、音叉在振动。因此,在小学科学探究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注意力离开实验对象,教师要认真分析、寻找根源,及早解决。

二、方法引导,培养实验的系统性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分散注意力,实验时缺乏条理性,随意性明显,实验操作时常常会遗漏重点的内容。在小学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实验的系统性。

1.课前探究,注重引导

课前,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师课堂教学前開展搜集信息、种植、动手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获取科学知识,学生怀着探索科学奥秘的心理去积极参与。从科学教材的内容来看,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师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如,《松软的土壤》一课的教学,需要布置学生在不同地方附近采集土壤标本带到课堂上使用。采集的时候,学生通过看、摸、捏的方法观察土壤,对土壤有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学生学起来趣味盎然。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植物生长靠什么》前两周,笔者让学生分组完成三个探究活动:(1)把两株大小差不多的植物分别种在土壤浸制液和蒸馏水的瓶子里,把观察的结果记下来;(2)把一些黄豆分别放在水里、阳光充足的地方、阴暗的地方,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3)观察校园的“黄金叶”在大树花坛下、水池边、校道旁等不同地方生长的情况。通过课前的对比实验,观察探究,学生可感知到水、阳光等因素对植物种子发芽生长的影响。同时,心中也留下了疑问:为什么放在阴暗处的豆芽会长得慢?为什么水里的豆芽的叶子是浅黄色呢?……学生心中存疑,会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到科学的探究学习中。

2.课堂探究,关注全面

现在科学课上很多探究活动都流于形式,只是给学生动手做一做、演一演。其实,一个实验要做成功,学生必须经过分析、总结和归纳等一系列的主动思维活动,有些学生的实验失败了,教师知道后,只是简单来句鼓励的话语:“不要紧,下次认真点就会成功了。”学生茫然不知:“下次如何认真,这次我也很认真,怎么会失败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方法引导,适时的提醒、点拨,与学生共同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应对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如,《灯泡不亮了》这一课的实验,一开始,笔者就让每个小组都准备两个没有按正确方法连接的简单的电路。笔者问:“同学们请打开电路开关试一试,灯泡能亮吗?”(学生回答“不能”)这时候,笔者又问:“灯泡没亮,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用什么办法可以检测出哪里出故障?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书本探究记录表中。”

故障可能的原因:                             ;

用                     办法可以确定                 出故障。

笔者鼓励学生对电路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进行猜测、记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有根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使科学探究目标性更加明确。

接着,在使用电路检测器的时候,笔者再问:“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碰一下,灯泡亮了,说明了什么?如果灯泡不亮,又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本插图的提示,组装一个简易电路检测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在动手过程中认识了电路检测器的构成。

3.课后探究,拓展延伸

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深入探究,使学生从学习知识跨入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课外进行探究活动目标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如,学习了《热胀冷缩》一课后,让学生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人们怎样利用或克服热胀冷缩。有的学生说:“鸡蛋放进微波炉里加热,鸡蛋会因受热膨胀而爆开。我们加热鸡蛋时要剥开壳,并切开一条小缝”;有的学生说:“我打的乒乓球被踩瘪了。我把它放在热水里,空气受热膨胀,乒乓球凹下去的地方又重新还原了”;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水泥公路上每隔一段路,就会有一条小裂缝,是为了防止热胀冷缩的”……学生通过课外的延伸探究,对热胀冷缩的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又如,在学习了《看不见的空气》后,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利用压缩空气,让学生们在课外制作“小气枪”:用两头都通的小竹杆作“枪杆”,用一头缠紧布的小竹枝塞进“枪杆”里作活塞推进器,“枪杆”另一头塞上一粒小湿纸团。当用力推小竹枝做的活塞,小湿纸团就会弹出。“小气枪”的实验帮助了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修路工人使用的风镐,对压缩空气的应用的认识更深刻了。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科学拔牙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