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设问时机,提高阅读效果

2021-05-23农小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7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蔺相如空白处

农小珍

精准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实现阅读思维的蜕变。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掌握好提问的技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问;抓住时机引发冲突,即时追问,帮助学生解决冲突,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课文内涵。何时提问、何处提问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见解。

一、在“模糊”处设问,文本理解“不模糊”

由于表达的需要,有些课文常常使用似是而非的模糊性语言,增强文章的意蕴,加强表达效果。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常常被这些模糊的语言所迷惑,较难准确解读内容。笔者在课文的“模糊”处适当设置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给予学生启示,帮助他们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认清作者的立意。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文章讲述漂亮的“诺曼底”号邮船与载着500吨小麦的“玛丽”号船相撞,“诺曼底”号的船身上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海水哗哗地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船长并没有急着组织人们逃生,而是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对话。这时,笔者提问:“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船长为什么不争分夺秒让人们逃生,反而大声训斥人呢?他的这番对话对人们逃生有帮助吗?”

这是课文的“模糊”之处,理解清了船长的对话,可加深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冷静智慧、临危不惧、舍己救人”高贵品质的理解。学生通过上下文的阅读、比较,认识到船长这番话的重要意义。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知道邮船完全沉入海的时间还有20分鐘,为营救船上的人们,盘算着如何充分利用这宝贵的20分钟时间;与“奥克勒福大副”的对话,并命令他:“哪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认识船长善于控制混乱场面、确保人们都安全逃离“诺曼底”号的大智大勇;最后,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大海深渊。学生通过教师引导理解课文的“模糊”处,从而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

二、在“矛盾”处设问,问题辨析“不矛盾”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人物或事物特点的。课文中的这些“矛盾处”,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而由于小学生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很容易被表面上的矛盾现象所迷惑,只看到“矛盾处”,看不到统一点,也就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并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笔者抓住教材中貌似矛盾的知识点,适时提问,引导学生争辩,求得理解,以消除矛盾。如,笔者在教学《将相和》一文“完璧归赵”这部分内容时,向学生提问:“蔺相如举起和氏璧,说要让脑袋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这不是与上文矛盾吗?上文写到蔺相如去秦国之前曾经许下诺言将“完璧归赵”的,而如果将璧撞碎了,他怎能“完璧归赵”呢?”

这样的设问,使学生发现了蔺相如的“言”与“行”的矛盾,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冲动。学生经过讨论,终于明白了:蔺相如从秦王的言行中看出他无意以城换璧,为实现“完璧归赵”的诺言,蔺相如只能骗秦王说“和氏璧有斑点”,拿回璧后又举璧要撞,其实他撞璧是假,迫使秦王答应条件是真。蔺相如深知秦王爱璧,是绝对不会让他将璧撞碎的,由此可见,蔺相如的“言”与“行”并不矛盾。通过问题辨析,使学生在“矛盾的产生”和“矛盾的消除”中深入地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在“空白”处设问,思路拓展“不空白”

留下“空白处”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课文的“空白处”是指文章作者没有就事情的发展继续写下去,而是就此停笔,或另外写别的东西,从而留给读者思考空间的“空白地带”。在课堂教学中,粗心的教师往往忽略了课文“空白处”的利用,或忽略不讲,或一带而过。利用好“空白处”,可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笔者在课文的“空白处”设置了一些富于想象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课文着重叙述了“我”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课文里讲:“他一字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领悟以生活小事、运用平实语言展现人物人格的表达方法。周总理边看边思索些什么?停笔想些什么?问“我”一些什么?课文里都没有讲,这是课文的空白处。而理清这几个小问题,对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有很大的帮助。于是,笔者让学生尝试回答这几个问题。少了标准答案的条框限制,说错了不怕老师的批评指责,于是,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答案也较多、较贴近实际。如,有的学生假设,周总理可能边看边思索:“这篇文稿与我在第一次‘文代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内容是否相符?有没有夸大的成分?”有的认为,周总理可能会问“我”:“这句话是这样的吗?我记得我在会上不是这样说的,能把这句改为我原来说的那句话吗?”因为周总理有惊人的记忆力,办事态度严谨,并且很尊重别人……学生的假设,又从题外挖掘出周总理的一些另一个方面的生活细节。这些生活细节的挖掘,又帮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周总理的处事方式和人格魅力。

教师在课文的 “模糊”处、“矛盾”处、“空白”处适时提问,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阅读课堂。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提问得当,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蔺相如空白处
负荆请罪
将相和
负荆请罪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叠方格
脑力对对碰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