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的构成元素在现代艺术中的运用

2021-05-23费泳

剧作家 2021年4期

费泳

摘  要:本文引用一些节目案例,阐述“戏剧元素”对综艺节目创作的至关重要性。着重说明“戏剧冲突”“戏剧角色”和“假定性”等元素的介入以及各元素之间的相互搭配,使得综艺节目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带给观众愉悦的同时,在世界传媒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关键词:戏剧冲突;戏剧角色;假定性

引言

今天,在正常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出现新冠疫情,上海、北京等都市每晚都会有几十台风格迥异的戏剧在上演,剧院显然已经成为当代都市的文化新地标。我们走进剧场也不难发现:戏剧艺术对观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中,人们通常会在茶余饭后聊一聊那些看过的戏剧和演员的演技等,同时,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对戏剧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我们从中可喜地看到,戏剧艺术的发展和变化与一个城市的文明进程息息相关。无论是从编剧、导演、演员以及舞台的呈现方式等诸多方面来审视,戏剧艺术总是借鉴了许多高科技元素,使其艺术表现手段更趋多元化。人们可能一不留神就会错过一个新的艺术呈现方式和舞台表现方式。例如许多新媒体、转媒体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电影“蒙太奇”语言的手法等都会被当今的舞台创作很快借鉴,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传统戏曲、舞蹈和皮影戏等许多艺术门类的创作元素……这些各具特色的艺术元素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和相互转化,使得戏剧艺术的舞台呈现变得更加绚丽多姿。同时,戏剧艺术的许多创作理念也对影视艺术、新媒体艺术及中国传统艺术(戏曲)的创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民族的独特性走向国际,以国际的前沿性提升民族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艺术创作趋势一定是各种门类艺术以及世界各国不同文化艺术相互借鉴、运用并激荡产生出火花的时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戏剧元素的由来

今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戏剧艺术,并在这里着重观察“戏剧元素”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作用,是因为我们确实看到了戏剧元素在综艺节目上的大量运用,并由此给综艺节目的创作理念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电视综艺节目史上的生动案例。

21世纪,商业领域的激烈竞争催生了游戏竞赛类节目产生新的形式,“真人秀”节目因此孕育而生。自BBC(英国广播公司)1999年9月的“真人秀”节目《老大哥》[1]席卷了整个欧洲的收视狂潮后,2000年5月31日,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幸存者》节目[2]又一次点燃了美国观众的收视热情。

如果说《老大哥》节目的悬念是在十个男女中选出一个观众最不喜欢的选手,那么,《幸存者》的节目悬念则是在十六名俊男靓女中PK出一位荒岛上的幸存者。无论是三个月和一群人“生活”在一个大房子里,还是独自在荒岛上面临各种生存考验,这样的“生活”和“考验”创造了悬念,引来了无数观众的追捧。而“巨额奖金”和“一夜爆红”的名利诱惑也刺激着选手们趋之若鹜,这真是节目制作方与参赛方双赢的结果。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节目收视率与广告盈利更是创造了双丰收!

《老大哥》用真实的场景展现了参赛者在残酷的比赛进程中因激烈竞争而展现的人性,而这一节目的名字及节目的情节却是虚构的,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戏剧性,因为戏剧性就是真实与虚构完美结合的共同体。

事实上,《老大哥》节目源于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小说中有一个叫“老大哥”的人物,他无所不在地监视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由此,荷兰电视人约翰·摩尔才想到把一群男孩和女孩关在一个房子里面并且24小时监控他们的生活的创意,并最终创造出了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真人秀”节目。

具体说来,“真人秀”融合了纪录片原生态的拍摄方式、游戏类节目的奖励机制以及淘汰机制,采用了表演性、真实性和互动性的有机结合,尤其是运用了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和情节化的叙事方式,使节目充满了悬念。它们不仅造成了观众期待,还可让导演在创作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从而使节目大放异彩。

其实在中国类似这样的节目很多。如作为今年已进入第六季播出的推理類综艺节目《明星大侦探》(芒果TV),也是因为节目的游戏规则充满悬念和戏剧性,在豆瓣评分上依旧能以9.2的高分稳坐“国产综艺常青树”的宝座。该节目简单来说就是在现有的剧本下,特邀几位明星选择剧本中的人物来进行“角色”扮演。然后通过对“角色”演绎再来挖掘出更多的故事线和破案线索,以此推理并找出剧中的“真凶”。角色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可谓是错综复杂,故事剧情也是反转反转再反转,如“互换灵魂的哥哥弟弟”“李代桃僵的才子状元”“外貌Copy的M星人”……每一集都会像看电影一样,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再如,《极限挑战》节目作为大型励志类的体验“真人秀”,“通过复杂的节目环节设置,使人物动作更加密集,更有强度”[3]。在该节目的“规定情境”中,明星们上场时就得抓住他们的“上场任务”(动作),并根据“角色”不同(按照电视剧《上海滩》角色的分工分成好人队和坏人队)展开行动,而且“上场任务”(如在90分钟内在夜市摆摊,赚钱最多的队取胜)贯穿了他们在节目中的整个行动。明星们的动作目的性明确,动作表现度积极,且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呈现的节目内容也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的,这正如戏剧理论家谭霈生所说:“戏剧,就其本质来说,是动作的艺术。”[4]一系列的动作才能造成一系列的冲突,从而引发悬念,抓住受众。

但是,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一些反常规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如《向往的生活》《你好生活》和《西游记》等,这类节目强调的是“慢生活”和“慢节奏”。艺人们喜欢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享受自由。因此,节目节奏和画风一改往日“真人秀”节目充满戏剧张力的特点,拖沓、冗长、缓慢反而成为“慢综艺”的特色。应该说,这类节目的出现也是应目前都市白领们的紧张生活和竞争压力的审美需求而生。但是,请注意,所谓的“慢生活”也是在“慢”这个“规定情境”下展开的。

由此,不难看出我们前面所举的优秀的、成功的综艺节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综艺节目创作中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戏剧元素。换言之,利用刻意的模仿或夸张的变形增强戏剧性,或为了迎合观众而生搬硬套一些戏剧元素,这样反而得不偿失,反而会因此背离创作综艺节目的初衷进而伤及电视媒体自身,最终会失去观众。而恰当地、科学地使用戏剧元素,说到底考验的还是电视节目主创人员对戏剧元素是否吃透和理解,以及他们在综合艺术创作方面所体现出的运用能力、表现能力和驾驭水平。

我们看到了戏剧的魔力在综艺节目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如同哈利·波特手中的魔棒一样神奇,这是过去国内电视台在制作电视节目时所极度缺乏的,或者说是难以想象的。那么,原因何在呢?为什么以前我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为什么国外的同行能把戏剧元素充分、科学地运用到综艺电视节目的制作上,而我们却做得很不够呢?原因在于把戏剧元素大胆地运用到电视节目创作方面,我们还没有上升到自觉的高度,因此造成了现在我们的综艺节目缺乏想象力。众所周知,我们不是购买别国综艺节目的版权[5]就是模仿别国的综艺节目样式。这样的尴尬局面,近些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总体来看,还是远远地落后于国外同行。我们认为,在这方面落后于国外同行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内戏剧业界的不够繁荣,从业人员的戏剧素养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电视媒体人的戏剧素养相对较低。不可否认,西方戏剧的普及率比较高,而我们国内戏剧教育在中小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一线城市戏剧的普及率相对要好一些,在二线或者三线城市就相对比较薄弱。为此,今天戏剧业界不够发达的现状也就不难理解了,国内电视综艺节目创作缺乏想象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大概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正本清源,回归本真,加强与戏剧对话,从对戏剧元素的分析中获得一些综艺节目的创作启示。

那么,我们现在在各类媒体上被广泛运用的“戏剧元素”都有哪些?经过仔细的调研与分析,笔者认为,它们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戏剧角色、戏剧冲突和戏剧假定性。当然,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戏剧元素”中再细分出许多“戏剧元素单元”。但是,以上三个“戏剧元素”也是目前戏剧艺术的主要构成,或者说是戏剧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们,戏剧将不能称其为戏剧艺术。基于此,我们不妨先将这三个戏剧元素从浩瀚的戏剧学理论的海洋里提取出来,然后再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分类,以便我们把它们放在媒体创作这个特殊的语境里进行科学分析,看看它们是怎么样地与电视综艺节目发生化合反应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进行磨合的。

三个戏剧元素的认定

前面,我们已确定了三个“戏剧元素”的身份,我们知晓了它们三个是异常的活跃“分子”,它们策马驰骋在大众传媒领域里掀起了轩然大波。那么,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把这三个“戏剧元素”整合归纳一下。

一、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conflict of dramaturgy):“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它来源于拉丁文conflitus,可译为分歧、争斗、冲突等等。从戏剧艺术诞生时起,剧作家就用多种方式表现人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由于社会生活的差异性,剧作家观察、表现社会生活的角度和深度不同,作品中戏剧冲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人们可以从作品的戏剧冲突中感受到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在戏剧理论中,很多人也曾在不同程度上强调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伏尔泰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黑格尔把“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看作是戏剧的“中心问题”;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则明确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此后很多理论家同意布伦退尔的观点,遂形成了解释“戏剧的本质”这一命题的一种观念——“冲突说”。在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长时间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6]。

我们说,“戏剧冲突”在一场戏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了剧中人与别人的利害冲突、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他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它们也构成了综艺节目中冲突的普遍方式。在“真人秀”综艺节目中,戏剧冲突主要体现在选手之间和竞争环节之间的矛盾。“选手们一方面为了不被淘汰,就必须赢得其他选手的支持,另一方面,自己为了赢得胜利,又要想方设法淘汰其他选手。所以,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选手与选手之间、选手与规则之间的矛盾就会一触即发。”[7]

1.相亲类节目的“戏剧冲突”

如《非诚勿扰》节目,这样的“真人秀”相亲节目有时也常在节目中通过“戏剧冲突”的游戏规则来让男女嘉宾进入极端情境,着意为观众提供强烈的戏剧效果。“比如在《非诚勿扰》的第十八期节目中,来自杭州的男嘉宾沈勇,因为在VCR当中表达了不想要农村女孩而遭遇现场女嘉宾的轮番炮轰,居然也因此走红了网络。”[8]

稍懂一些电视常识的朋友都知道,节目视频是在节目播出之前就已经录制完成了的,也就是说,这是节目编导的事先安排。节目组在这段视频VCR中事先预测到了观众有可能的一些反应,因此特意安排了这样一个悬念。果不其然,当现场播出VCR视频后就出现了预料到的“戏剧冲突”场面。这应该说是节目组编导巧妙的设计与安排,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观众的收视热情以博得较高的收视率[9]。

2.“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冲突”

再如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节目,观众的“投票方式”也颇具戏剧性。“在每期节目中,七位歌手分别演唱一首歌曲,然后通过现场500名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观众以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选手的排名及去留。竞争是残酷的,累计两期分数最低的歌手将被淘汰出局。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每一位选手都是为了生存而战,所以每一位选手都希望坚持到最后。在整个节目之中,悬念始终存在……”[10]

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投票方式,使得著名歌手孙楠在赛前突然宣布退赛,而使得主持人汪涵有了一段即兴主持的“教科书式”的“救场”。

“汪涵:我现在说话楠哥应该可以听到吧?楠哥,我特别想问一下您刚才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您此刻内心的所思所感,都是您内心拿定主意之后的感触?

“孙楠:是的,这些都是我内心的真的感触。我来到这个舞台,我得到的真的比我想象的还多。我很开心。我觉得我已经可以了。我已经够了。特别是我的伙伴们,我的弟弟妹妹们,他們都特别优秀,我觉得他们应该有机会拿到更好的成绩,下一轮(比赛),真的!

“汪涵:好。这样吧,既然我是这个舞台的主持人,那接下来就由我来掌控一下。首先我要请导播抓紧时间准备一个3到5分钟的广告时间,待会儿我要用。接下来我要说的一段话有可能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而不代表湖南卫视的立场。我从21岁进入到湖南广电,所以我觉得我身上的很多优点和缺点似乎都打下了湖南广电的很多烙印,所谓没事不惹事,事儿来了也不要怕事。对于一个节目主持人在这么大的一个直播当中,一个顶尖级的歌手,一个顶梁柱一样的歌手,突然间宣布退出接下来的比赛,我想我应该是摊上事儿了,甚至是摊上大事儿了!但是说实话,我的内心一点儿都不害怕,因为一个成功的节目有两个密不可分的主体,除了这个舞台上的七位歌手之外还有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和现场的这么多观众。我之所以不害怕是因为你们还真诚地、踏踏实实地坐在我的面前,我还可以从各位期待的眼神中读到你们对接下来每一位要上场的歌手即将演唱歌曲的那一份期许(韩红流泪、拭泪的视频画面),我还可以从各位的姿态当中感受到你们内心的那份力量足够给楠哥、给红姐、给所有的歌手已经准备好了有千万个掌声要送给他们,楠哥不信,你听!(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11]

在刚才这个场景中,由孙楠的突然退赛引发了节目悬念并激发了汪涵的即兴主持——“救场”,这一系列的“舞台动作”都是通过直播展现给场内外的观众的,这些最真实的语言、动作和反动作,充分验证了“由悬念激发冲突,由冲突引发行动或动作”的戏剧的最基本要素。在这里,平民参与节目的功利性、明星参与节目的目的性以及视频直播播出的相对真实性等特性,构成了整个节目的“戏剧冲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戏剧冲突”是综艺节目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元素之一。

二、戏剧角色

“戏剧角色,戏剧术语,既指剧作者在剧本中刻画的人物文学形象,也指演员在舞台上塑造的舞台形象。一般来说,剧作家在剧本中通过舞台提示,对剧中人物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性格及同其他人物的关系都有简明扼要的介绍,连同剧本的文学描述,构成了演员创造舞台人物形象的基础。因此戏剧中的角色,实际上是由剧本刻画的文学形象为基础的,经过演员表演而创作出来的舞台形象的泛稱。”[12]

戏剧角色在综艺节目中的运用比较突出,如在美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网娱乐节目《周六晚间剧场》(Saturday Night Live)。这个节目自1975年11月11日播出以来几乎每周都能登上夜间收视的前列,它强烈地反映了美国的喜剧文化和电视文化的走向。[13]

“Saturday Night Live节目主要由主持人、戏剧表演和乐队三部分组成。节目采取客座主持人制度,它的每一期节目都会出现不同的嘉宾主持,这些嘉宾主持来自公众生活的各个领域,他(她)们并不只限于演艺名人。节目中各个环节采用情境喜剧的拍摄方式,特邀主持人担任主角,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他配角则都是由固定不变的演员扮演。主持人的造型设计、表演风格会随着节目片段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虽然每一个环节表演的是不同的内容,但是整个节目的故事以最新的新闻事件为蓝本,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生活气息。它的节目素材主要来自整点新闻、娱乐新闻、生活新闻、科技及商业信息等。这些内容经过改变和戏剧化的夸张表演变得异常逗笑和古怪。”[14]

据悉,这个节目在早期播出中还有特别的木偶戏单元。乐队成员也会在其中表演一些喜剧角色。从表面上看来,“角色扮演”的是一些滑稽人物,呈现的是一种滑稽表演或场景闹剧,其实其精心组织的内容却蕴涵着深意。事实上,它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综艺节目。而“角色扮演”却给了演员和主持人极大的创作空间,在戏剧中他(她)们自由地发挥想象,创造角色。超现实的幽默方式可能重复性地制造了许多笑料,现场直播的播出方式也使得节目充满了对当今时事的讽刺。迄今为止,该节目已赢得了31个电视奖项,其中包括20次艾美奖。[15]

在中国,用角色扮演来创新节目样式的节目也有很多,如《演员请就位》《欢乐喜剧人》《明星大侦探》《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但在综艺节目中运用“角色扮演”即兴创造角色的典型例子则要属《谢天谢地,你来啦》。这个节目一经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就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该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参演的演员嘉宾来说“一切都是未知”。嘉宾演员们分别打开一扇门进入不同的“规定情境”和“主题”,有的是文革时期故事,有的是军旅生活题材,有的是山村教育主题,有的是都市生活畅想……嘉宾演员进门之前,不知剧情,他们没有剧本、没有台词,他们甚至对那扇门后面的“情境”及自己将要扮演的“戏剧角色”更是一无所知。但是,一旦进了这扇神秘之门之后,这个嘉宾演员就必须立即进入“规定情境”,对群众演员说出的那句经典台词“谢天谢地,你来啦”进行即兴反馈。这样的迅速进入、迅速创造一个“戏剧角色”,别说对于业余演员,就算对于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来说也是很有挑战的。因为所有的台词和表演都是这些被邀请的演员们即兴创作出来的,而观众期待的就是这样的戏剧性效果——即兴戏剧效果。

三、戏剧假定性

“假定性,美学和艺术理论术语,源自俄文,与‘谈妥‘约定属于同一词源,接近中文‘约定俗成的词义,通译假定性,也曾有‘有条件性和‘程式性等译法。在戏剧艺术中,则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理,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和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艺术形象绝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性。”[16]

我们注意到,几乎凡是具有讲故事特征的传播媒介都具有假定性的情形存在。让我们试举一例:为什么观众在电视机前、电影院和剧场里会被触动?观众明知自己是来看戏的,剧情是假的,但他们依然会被舞台上的演出、电影里的表演感动得痛哭流涕?为什么家庭主妇在家里收看肥皂剧会消耗大量的面巾纸?剧场也好,家中也罢,包括那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低头族”,让他们感动的故事等,这一切难道都是“假”的吗?那为什么观众会有如此的情绪奔放,随着剧情或喜或悲呢?甚至是着魔一般的“追”剧呢?这就是因为“戏剧假定性”!经过千百年来不断地在观众的耳畔“呢喃”,似乎已经同观众成功地达成默契,要不怎么会有那样的一句名言——“演员是疯子,观众是傻子”。

“如戏剧框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戏是假扮的,用我们惯常使用的术语就是‘假定性。有了这一图式,观众就会心甘情愿地暂时停止怀疑。这样他就可以相信《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站在城头上,而不是站在布城后的桌子上。”[17]

说到“戏剧假定性”,观众很容易联想到中国戏曲的程式,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船,三四兵卒,便是千军万马,走上一两圈圆场,便代表了涉过千山万水。

在综艺节目中,我们发现即便是“真人秀”综艺节目以“真实”记录方式出现的,却也有着极强的假定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情境的假定性,二是时空的假定性。

1.情境的假定性。情境是人为设定的,是人为设定的一种“假使”,在电视综艺节目创作中,假使通过唱歌就能一夜成名,你会怎么做?假使让你转变一个身份,你能否做得比普通人好?假使让你完成一个任务来证明你爱自己的家人,你能不能做到?假使让你梦想成真,你第一件事情会去做什么?假使通过一次商业竞赛就能获得一笔创业基金,你能不能成功?假使节目组让你圆梦去你最想去的地方,你的体能、智商、語言都能经受住考验吗……这些一系列的“假使”形成一个类似带有励志情节的演出或者是“秀”。于是,选手们就这样地在规定时间、地点和情境里,由以前互不认识的个体临时组成了一个团队,他们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帮助,一起去克服一些阻力、困难(节目组设置安排的),为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努力“秀”出自己。这些节目创设的“假定性的规定情境”剥离了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复杂的制约因素,力求简单、纯粹地表现人物的主要冲突和动作。这种“假定性”的设置类似一个理想化的实验室,它的实验条件来自于生活,而并不等同于现实。

2.时空的假定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获得成功,如赚到几百万,或者成为一个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要用其一生去奋斗;要成为著名的歌星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拼搏,其中一些关键环节散落在漫长人生中一个个的瞬间。而在《学徒》《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中,这个过程被缩短在一个播出季、一个竞赛当中。竞争看起来很公平、很真实,但也很残酷,结果也会延续到人物的现实生活中去,但高度的“浓缩”使得节目具有了可操作性,能够在一定的时间段落中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生历程,它是区别于现实时间的具有“假定性”的时间。这种“浓缩”同样表现在空间的假定性中。比如在《学徒》中,通过层层面试的选手进入特朗普大楼,他们同住在一栋房内,一同接受特朗普布置的挑战任务,并且在挑战任务结束后,根据选手的表现直接淘汰出一位选手。由于情境设定已经将矛盾的动机植入到他们心中,他们就开始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分别行动。但这个空间和现实社会生活之间划出了界限,脱离了复杂的现实环境,这个空间构成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室环境。在这里,一边是强有力的情境逼着你不得不行动起来,另一边是摄影机时刻准备着,戏剧化的瞬间被一一记录下来。[18]所以,我们从对上面节目的分析就能清晰地辨别出这类节目是对“假定性”致敬的产物。

我们前面说过,戏剧是“假定性”的艺术,说它是“假定性”就是因为它可以在方寸之间的舞台表现大千世界的万千变化,酣畅淋漓地表现古往今来的人间悲欢离合。我们在这个综艺节目中可以看得到不同的生活空间的变化。人们可以穿越到古代,也可以穿越到未来,这就是戏剧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戏剧艺术。

“假定性”就是通过媒介对客观环境的非原样的表现。它是关于戏剧、影视等艺术样式“艺术的假定”的生活真实,从而达到艺术真实的一种观念、思维与表现方法。[19]

一个艺术工作者,当你要在短时间里向你的受众传达你对生活的感受,抑或推销你的创意时,你总是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如何迅速地让你的潜在的观众快速进入你营造的艺术气氛环境里,让他们真的能够身临其境。这时候“假定性”或许会帮助你达到上述的目的,同时“假定性”还会打开你的想象力,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把以上三个戏剧元素给大家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梳理后,我们会发现,尽管我们从当今世界电视媒体的综艺节目整体考察来看,使用这些“戏剧元素”来创作电视综艺节目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段,但我们对于综艺节目的戏剧化特征还是应该做出科学和理性分析。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问题:对于“真人秀”节目中“规定情境”的设定,不宜过于繁复,并过分强调过程和结果;对于故事的挖掘不能肤浅,也不能过于模糊现实和游戏之间的边界。

综艺节目的戏剧化特征符合传播规律,增强了综艺节目的吸引力和观赏性。节目重构生活,策划了一场场“真实”的现实生活,创设了一个个带有“假定性”的空间,人为的规则设定了戏剧的“规定情境”,诱发了矛盾动机,激发了“戏剧冲突”和“戏剧动作”,呈现出具有象征性的模拟人生。这类节目强大的收视率也吸引着媒体人不断成为这种真实戏剧的策划者和推动者。[20]

结语

在我们详细比较分析了三个戏剧元素,并从不同综艺节目中去印证了它们的存在,见识了这些戏剧元素在综艺节目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作用后,我们发现,甚至有些综艺节目就是以戏剧元素为创意而诞生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戏剧元素在各类综艺节目中发挥作用并不是各自为战的,也不是互不相干的,应该是这些戏剧元素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也就是说它们在发挥作用的时候是一个相互支援、相互渗透和相互联动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但凡世界各地的那些成功的优秀的综艺节目都是非常有“戏”的。我们观摩了大量这方面的综艺节目,从中都能发现戏剧元素的活跃痕迹。由于它们的存在,电视综艺节目才得以灵动起来,这种犹如神来之笔的灵动往往都是这些戏剧元素的齐心协力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戏剧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割裂开来分析,更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进行研究,某种程度上说,应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并去发现是哪些元素在起主导作用,哪些戏剧元素在起辅助作用。我们认为,这样分析才是比较科学的。也只有这样,我们在创作节目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地从戏剧艺术那儿大胆地借用一些元素为我所用。因为,此时的你对戏剧这些元素的特点已经非常熟悉了,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肯定是了然于胸了,这样我们在综艺节目创作的时候就不会迷失自我。

总之,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它有着上千年的人类文化的积淀,绝对是文化艺术中的老克勒[21]。我们不禁要思考:几百年来,人们对这门艺术近乎像对待宗教一般崇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戏剧犹如我们人类的一面镜子,自始至终地关注着人类,犹如黑暗中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进的道路,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最为终极的关怀。正如席慕容的诗句:“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如果我们综艺节目主创人员自觉地将戏剧艺术的元素渗透到创作中,这无疑将大大地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如果戏剧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潜入综艺节目的艺术创作中去,那么它的艺术功效将会是不可想象的,总之,它会将它的能量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注释:

[1]《老大哥》节目介绍:其节目选出不同职业、阶层的男女选手各五名,共同生活在一个大房子里,并用摄像机24小时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三个月中,由观众选出最不喜欢、最没人缘的选手,最后的赢家可以获得7万英镑。

[2]《幸存者》节目介绍:其节目内容是围绕被选中的16名俊男靓女到荒岛开始生存竞争展开的,其中最后一名在荒岛幸存下来的获胜者可获得100万美元奖金。

[3]胡妍妍,梁秉堃:《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特征》,《中州学刊》,2013年第11期

[4]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5]如《中国好声音》的原版是荷兰的《荷兰之声》,《中国梦之声》是引自美国的《美国偶像》,《我是歌手》是引自韩国的《我是歌手》,深圳卫视的《清唱团》是源自美国NBC创下收视热潮的《TheSing-Off》。吴保和:《电视文艺节目策划与创作》,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年10月版,第302页。

[6]刘厚生,谭霈生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431页

[7]胡妍妍,梁秉堃:《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特征》,《中州学刊》,2013年第11期

[8]童晓玲:《话题+戏剧冲突:交友类节目的真人秀狂欢——对〈非诚勿扰〉》的个案研究,《新闻世界》,2010年第8期

[9]苗棣,常佩:《真人秀與“现场追述”》,《现代传播》,2008年第6期

[10]涂远鹏:《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特征》,《新闻传播》,2014年10月8日

[11]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三季最后一场总决赛——第三季的歌王之夜,2015年3月27日直播视频

[12]唐达成主编:《文艺赏析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7~378页

[13]刘利群,傅宁编著:《美国电视节目形态》,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68页

[14]刘利群,傅宁编著:《美国电视节目形态》,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69页

[15]刘利群,傅宁编著:《美国电视节目形态》,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70页

[16]刘厚生,谭霈生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页

[17]胡妙胜:《戏剧空间结构——舞台设计的美学》,《戏剧艺术》,1988年第4期

[18]胡妍妍,梁秉堃;《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特征》,《中州学刊》,2013年第11期

[19]胡智锋:《胡智锋自选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胡妍妍,梁秉堃;《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化特征》,《中州学刊》,2013年第11期

[21]老克勒从英语Old white-collar来,按英文意思翻译为“老白领”,指的是那些中年在洋行工作,拥有高薪收入和稳定职业的有见识、有教养的职业人士。后引申为老上海有层次、会享受的上流绅士。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责任编辑 原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