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基于数据驱动下的激励模式应用
——长江大保护管网建设监管平台之实践
2021-05-22吴红梅
吴红梅
(上海宏波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 201707)
1 项目应用场景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长江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达成“长江水质根本好转”最终目标,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沿江市县拓展合作,围绕“厂、站、网、河、湖”展开了一系列气势恢宏的建设项目。
其中,地下排水管网建设作为污水载体,对实现生态环保目标具有关键作用。现状管网“破、漏、堵、乱”的现象比较普遍。管网工程工区分散、面广量大、施工门槛低,容易滋生偷工减料等问题,监管负担沉重。这些对建设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又会形成养护隐患。
为了提升管网建设监管能效,为智慧管网奠定坚实的数据底座,我们研发并成功应用了“新建管网建设监管平台”(以下简称管网监管平台)。平台基于互联网平台化理念,采取“一层采集、二层统计、三层看图”的递进结构,在监管方面构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激励闭环,取得了积极效果。
2 采集场景的设计
基本建设项目参建主体之间,是松散的一次性合同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企业和员工的关系,也不同于集团和子公司的管辖关系。各参建单位的关系边界,起于合同,止于合同。如何将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等多方,按业主需求,在平台上串联为一个有机整体,这需要巧妙构思。管网监管平台通过近2年的迭代,去繁就简,通过“四个角色,两扫一拍”实现了管网数据采集(见图1)。
图1 “两码一扫”场景原理
该场景下,用户操作动作已降至极简。按照最底线要求,单个项目,4个人即可实现系统应用。平台角色工作见表1。
表1 平台角色工作
现按各方驱动因素,简要分析可行性:
a.设计上图,痛点在于CAD图纸转化为GIS图的技术难点和知识产权壁垒心态。平台通过CAD工具实现成果输出“一图一表”。即在保障原有CAD图纸前提下,同步输出系统所需的“井点表和管线表”。关于知识产权壁垒的问题,后续通过数据驱动予以解决。
b.材料商,按照多卖多送的正向激励效应,不存在抵触现象。同时,平台衍生提供了报表和统计功能,方便供应商自行对账需求。
c.表面看,手机“两扫一拍”似乎增加了现场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应注意:ⓐ施工现场带班和监理现场巡视验收是建设程序的规定动作;ⓑ平台只是将带班和巡视方式升级为“手机操作”;ⓒ手机操作界面极简,符合工程从业人员基本现状,单次徒手操作控制在2min内,远快于“开槽埋管”施工速度。综上所述,增加现场工作量及成本其实是伪命题。其抵触在于习惯惯性和反透明化的驱动。后续可以通过数据驱动予以解决。
3 统计层的数据驱动
在过去,推进监管平台的应用,大体依靠两种方式:一是行政管理力量的强势宣贯。二是制定管理办法,配套考核制度。在时间上,往往开局多依靠方式一,过程多依靠方式二。通过实践发现,监管类平台带有很强的刺穿性和透明化倾向,推进过程中的阻力是显见的。所以,推广过程容易出现“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的现象,尤其中后期的应用衰减情况很常见。
管网监管平台,基于最少操作下,通过二维码信息合流形成信息报文(见表2),上传记录见图2。
表2 扫码信息报文
图2 平台扫码上传记录截图
以此数据为基础,管网监管平台实现了多维度的数据统计和定向刺激。我们按照“个人、组织”进行阐述。
3.1 面向个人的数据激励
一线施工带班人员和现场监理,是每天劳作的信息采集工。平台面向长江沿线几十家施工和监理单位,近百人用户,实现“即时”激励。
扫码完成后,手机即时展示个人绩效卡片。
卡片会将展示:累计完成率、个人排名、最好成绩、耗时、距离监听等数据。以此刺激用户“多扫,扫准,在现场扫,不要作弊”。扫码上传卡片见图3。
通过比对绩效卡片功能上线前后的数据质量,可以发现错扫率、扫码距离过大(疑似在办公室扫码)、不合格照片等现象明显下降。事实证明,一线基础队伍是监管的眼睛,主观上没有偷工减料的倾向,客观上只需辅以正向激励,就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
图3 手机APP扫码上传卡片
实现了人的最小统计单元问题后,可以进一步形成劳动力投入及劳动强度分析数据统计,对人员形成考核及考绩,相关绩效数据会以企业单位为口径,在单位之间形成PK机制,使成本及进度得以有效控制。
3.2 面向设计的数据驱动
设计以“上图量”作为驱动指标,跳出项目范围,在生态环保集团长江沿线透明展示,有效缓解了所谓知识产权障碍。同时,通过管网变更功能,对相应管线变更的“增减”量,设计单位对号入座,以此刺激设计单位提高勘察深度和出图质量,进而实现设计变更对投资及进度影响的精细化分析控制。设计数据统计见图4。
图4 设计数据统计
3.3 面向施工的数据驱动
面向施工的数据驱动,既有监管也有服务。从监管角度,实现了设计量、完成量精准计算,合同工程量偏差可以实现“米”级误差。通过扫码测速,能够比较准确推出完工日,为工程推进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扫码能够实现对于管材的溯源跟踪,提高材料管控水平。通过“有图有真相”和监理“背靠背”式的监管,有效提升了工程质量。见图5~图7。
图5 进度PK赛马图
图6 管材溯源
图7 施工进度统计
监管是负激励,服务是正激励。管网监管平台通过数据,实现了施工单位管材采购和工区精准配送功能,从而使资金使用计划制定趋于真实,资金财务费用得到有效控制。管材需求统计见图8。
图8 管材需求统计
3.4 面向监理的数据驱动
通过施工和监理扫码比例,以及对同一部位施工和监理扫码的时间间隔,可以解读出监理的合同履职行为状况。同时展示数据,管理部门出台配套管理动作,实现监管“自我平衡”的闭环(见图9)。
图9 施工监理扫码对比
3.5 面向业主管理的数据看板
监管平台通过系统周月报、数据看板等方式,向业主各层级传递信息(见图10)。
图10 区域公司数据统计
4 基于一张图的监管驱动
由表及图,使枯燥数据转变为可视化有观点的统计图形。基于一张图,监管平台实现了合同主体单位“查人、材料溯源、未验收点、施工活跃度区、深沟槽危险性较大部位、工区配料”等功能,方便各级管理部门的垂直监管。基本实现了“随时可查、随时可看、随时可去”的技术保障。见图11~图14。
图11 GIS管网监管一张图
图12 扫码次数统计
图13 现场施工热力
图14 监管平台大数据界面
5 开发和推广小结
管网监管平台在研发和推广过程中,创新模式,很多做法不同以往。小结如下:
a.软件研发没有沿用基本建设项目“立项→评估→研发”的模式,采用了和管网项目同步开发、同步上线,不断迭代的伴随模式。历经两年,平台先后进行了浦东农村生活污水和长江管网的项目场景实践,结果比较符合管网项目实际情况。
b.平台功能由繁到简,不简单在于其“简单”。填报用户数量最少,动作最简,操作体验最好。数据驱动的设计,借鉴了博弈论和统计学方面的一些思想。
c.平台坚持敏捷迭代。实现用户在线报错,研发后台在线修复的模式。目前已经修复升级功能点4000余次,促进了平台的健壮性。
d.明确界定了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信息手段和管理的配比关系。平台推广成功实现与否,项目配套管理依然占据70%的决定因素。在数据驱动方向上,平台促使各参建主体从围观旁观,逐步入局为参与者(见图15)。
图15 用户反馈统计
e.专注和取舍。作为建设期的监管平台,为了保持功能的深度进化,我们强调平台的专注。平台自带数据移交功能,向各智慧管网系统同步移交数据资产。在不越位的前提下,实现建设监管的专心致志。
6 结 论
平台应用实现了合同各主体单位履职行为可视化,行为作业计量实时且精细化,工程各阶段组织材质可溯源化,项目法人单位资产数字化,为后续智慧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数据支撑。
在当今经济数字、数字经济年代,企业特别是工程咨询服务型企业只有以快速响应、精准触达、精准定制、产品创新、服务出新、业务革新,即“快”“准”“新”为特色的三大亮点提供差别化服务,方能跟上时代脚步;同时以合同管理为主线,实现基本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管理精细化、信息化。在数字化转型和数据挖掘方面,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