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聋生灵活多样开展聋哑学校德育工作探究
2021-05-21孙明敏
孙明敏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提高德育实效性,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加以重视的。文章针对聋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关爱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自律习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结合生活进行合理评价等方面,探讨聋哑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聋生;聋哑学校;德育工作;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3-0028-02
聋哑学校一般遵循传统教育理念,从上到下都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第一目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聋哑学校的教师除了对聋生的尊重与关爱之情与日俱增之外,慢慢地也逐渐针对聋生开展德育工作。聋生有自己的身体特点,教师不能照搬面向正常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求,因为一些正常学生可能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小事对聋生而言非常困难。因此,要针对聋生特点,制定不同阶段的德育工作目标。比如,针对年龄稍小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霾,避免自卑情绪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进而给心灵蒙上一层可能一生都挥散不去的痛苦与悲伤。针对年龄较大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拥抱生活,笑对生活的不公,相信明天会更好。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德育的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提高德育实效性,是当前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加以重视的。当前,部分教师不太重视德育工作,德育体系也缺乏全面性和完备性,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则会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下面简述聋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探讨聋哑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聋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德育模式,教师的主观性较强
德育虽然在聋哑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德育模式总体来看较为单一,不够完善。由于缺乏可借鉴的先进的德育模式,自身对聋生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开展研究得又不够深入,很多教师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多数情况下依旧采用传统灌输式的德育模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德育激励措施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德育激励措施能够有效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调查发现部分聋哑学校的德育激励措施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激励手段多数以简单的物质激励为主,没有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措施,难以达到强有力的激励效果。长此以往,激励措施会渐渐失去吸引力。另一方面,激励措施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系统,缺乏有效的执行手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不太重视
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德育意识,对思想道德教育不太重视。这样,学校的德育措施就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聋哑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非常重要。德育工作是文化的渗透、道理的渗透、情感的渗透,教师应该给予聋生更多的关心与关爱,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德育活动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勇敢的人,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下面从五个方面对聋哑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途径进行探讨。
1.教师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身教胜于言传,说得再多不如自身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除了家长以外,教师是在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在无意之间影响学生。尤其是聋哑学生,他们会下意识地关注自己赖以依靠的老师的行为举止,这对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自觉提高个人修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积极向上,宽厚待人,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不可以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入课堂影响学生,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工作和生活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借着教师的身份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发泄情绪,就会伤害学生。
2.关爱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人格
面对生活的不公,教师不能苛求每一个聋生都能够积极乐观地去拥抱生活,但身为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就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引导学生,让他们坚强地、勇敢地生活下去。即便有的学生偶尔会有暴躁的情绪,有时会有一些不健康的想法,但笔者坚信,教师真切的关爱能够慢慢地使学生心中的创伤结痂,最终愈合。人性本善,尤其是聋哑学校的学生能够更加用心地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好。因此,教师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的關爱之情,要时常表露出来,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且帮助他们妥善解决。比如,学生身上有污渍,教师可以帮他们清洗,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要让学生不再感受到孤单,相信生活中处处有美好,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聋生最讨厌的可能就是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们的人,因此,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对这类学生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将聋生当作正常学生对待。但落实到教育手段上却要符合聋生的实际情况,不能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教育过程中该表扬的要表扬,该批评的也要批评,但是批评绝不能是讽刺和挖苦,而是以心换心,平等地进行沟通,真诚地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另外,对于聋生也不要过分约束,教师应当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班级里的一些活动也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不经意间拉近师生感情,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3.培养学生自律习惯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该积极宣传自律的重要性,让聋生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采取合理的手段,帮助学生体验自律。例如,可以开展“人人都当班主任”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轮流当一天班主任的机会。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班主任身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这有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班主任的身份管理班级,自觉维护班级的正常秩序,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表扬或奖励。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更有助于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4.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目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注意观察学生的个性特点,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激励,另一方面,经常与家长沟通,做到全面了解学生,从心理层面有效地激励学生。
5.结合生活进行合理评价
有效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要将学生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列入考核标准,从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言行。比如,针对保护环境、团结同学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奖励,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结语
聋生是弱势群体,虽然国家和社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聋生的教育还是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聋生的个性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培养聋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关爱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自律习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结合生活进行合理的评价,引导聋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聋生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慧.浅谈怎样对聋哑学生进行“德育体验”[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2]王静.加強聋哑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5).
[3]苏显学,王忠,王德军.聋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初探[J].长春大学学报,2002(02).
[4]薛元飞.教学需要德先行——关于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关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07).
Exploration of Care for Deaf Students and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for the Deaf
Sun Mingmin
(Yishui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Shandong Province, Yishui 276400, China)
Abstract: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nfiltrate moral education into students' daily life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s that special educator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deaf mute school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of moral education in deaf mute school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eachers play a leading role, care for students and respect their personality, cultivate students' self-discipline habits, establish a perfect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make reasonable evaluation combined with life.
Key words: deaf students; deaf mut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ork; teaching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