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家“笨功夫”与寻根地理图

2021-05-21谢尚发

当代文坛 2021年3期

谢尚发

摘要:1982年因《二月杏》遭受大规模批评的贾平凹,被迫再一次进行文学创作的转型。为积累生活经验,1983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商州考察,足迹遍及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等地,边走边写,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文本与商州地理之间形成了互文,考察他的行走路线也可以摸索出其文学创作的路线图。藉由此,寻根文学的源流也能得到某种呈现。

关键词:賈平凹;商州;寻根文学;文化地理学

从1973年发表作品算起,到1983年发表商州系列作品时,贾平凹已是有10年写作储备期的“老作家”了。1980年前后追赶时代潮流,写下了带有伤痕反思文学特征的《年关夜景》《夏家老太》《二月杏》等作品,却意想不到地遭遇了严厉批评,宣告了10年文学摸索期的结束,也吁请一个全新的文学道路的展开。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实现了从“无意识”到“慢慢自觉起来”的提升与飞跃。这并非作家的大彻大悟,反而是“笨功夫”起了作用,在商州一区六县走出了一幅属于贾平凹的“寻根地理图”来,使文学作品与商州地理形成了互文的效果。爬梳相关史料文献,重新绘制这幅历史地理图,有益于我们考证贾平凹作品中的人物原型与小说本事。

一  一条河与几个地方

整个1982年,经过大量阅读和反思,贾平凹顿悟到自己所欠缺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皆可从书籍中获得,而最为根本的现实问题是“生活修养”。找来找去,唯独商州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生活修养”。作为自己的故乡,商州是他最熟悉的。鉴于此,1983年早春二月,他“翻秦岭,小住黑龙口;涉丹江,进商县”,找到了其时在商洛市文化局工作的“商州通”何丹萌,向他倾诉作为商州人却并不熟悉商州的苦恼。对“重返商州”毫无预先规划的贾平凹,征询何丹萌的意见。二人喝茶之时,引出了商南县,瞬间提醒了何丹萌,随口道:“说起商南,我倒想起个地方。商南最南边有个地方叫白浪,几年前我和县文化馆的张南衡老汉考察农村业余剧团时去过。”①不待何丹萌详细介绍白浪镇,贾平凹便迫不及待地决定动身前往。“二人沿江而下,白杨店、夜村、棣花、龙驹寨、武关、清油河,一口气沉到陕西省的最东头——商南县。”②二人的行走路线,便是沿着商州最大河流丹江一路向南。在贾平凹的创作中,丹江始终是绕不开的存在。按照贾平凹的说法,《浮躁》是一部“州河考”的话,那么丹江所承载着的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必然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代编纂的《商州直隶州乡土志》在“水道”一篇中,详细地记载了丹江的“流域地理图”:

州境之水,惟丹水为最大,余均汇此而东流。丹水一名丹江,俗称州河,源出秦岭东麓。东行三十里至黑龙峪口,黑龙峪水北来注之……北绕洛源,复折而东经罗公碥,会峪河水北来入之……乃绕长冈岭,曲折而东南至竹林关,银花河西来注之……遂出境入商南界。计自发源至此,历行三百六十余里,此州境之一大干水也。自龙驹寨以东,舟楫可以常行。每年夏秋水涨之时,客舟亦偶有至州城者,然不能常也。③

这段颇为繁复的“丹江地理图”所记载的诸多“地方”,如清油河、竹林关、银花河等,成了贾平凹商州作品的重要“地理标志”。根据《丹凤县志》的记载,丹江“因传说曾产丹鱼而得名,又称丹渊、赤水、粉青江。为汉江最长支流,亦是县境最大的干流河道。商州市城至龙驹寨丹江河段俗称‘州河,龙驹寨至河南省荆紫关河段,俗称‘寨河”。④作为“州河考”的《浮躁》一书,丹江只以“州河”之名出现,其因便在于故事发生于“商州市城至龙驹寨”这一段。

沿着丹江前行的贾平凹与何丹萌二人,先是乘车到达商南县,邀约了商南县文化馆的文学干部姚书铭后,三人结伴乘车前往白浪镇。但其时白浪不通车,只能坐到湘河。湘河镇位于丹江支流湘河与丹江交汇处,是丹江峡谷河段谷地,“山形陡峭,河谷深切,居住星散。地多砂砾或胶泥,自然经济条件较差,贫困乡、村较多。”⑤道路不通,三人只得下车步行,所经过的红鱼渡口,其情形与《边城》中的渡口几无二致。湘河镇距离荆紫关镇直线距离并不遥远,但山间无路,沿河则曲曲折折20公里,贾平凹三人正愁苦之际,丹江上撑柴排的人恰当其时地出现了。于此,何丹萌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说话间,上游漂下来一爿柴排,一位50多岁的老人挺立排头,顺江流悠悠荡着……老人的柴排渐渐进入激流了,但他并未显出慌乱,一篙点着礁石,又一篙撑向崖壁,左右几个来回,箭一般离了漩涡,稳当当向下游驶去了……小姚说:“嗨,狗日的河南人,真会做生意。”说着,他就模仿河南口音喊,“喂——伙计,捎一间吧!”……那排儿竟缓缓朝岸边靠来了。我们纷纷跃上柴排……谁知刚刚站上去,排儿便沉沉下坠……掌头的小伙一看,对另外两个小青年说:“去去去,你俩下去走路,让客人乘排。”那两个小青年二话不说,顺从地跳到岸上就走了……平凹很负疚……小伙又解释说:“拐过弯有个马家凸,村里有个女娃子,长得可漂亮了。那两个小娃子来回在人家门前磨蹭,找碴儿说话,要是人家让在荆紫关镇上捎点子东西,准高兴得跑断腿!”⑥

这之后,贾平凹三人果然看见山腰一户人家门前闪出“穿红衫的姑娘”,两位男青年和这位姑娘的“会见”成了《商州初录》中《一对情人》的“本事”。那个在丹江展示高超撑排技艺的老人和留在柴排上的两个结了婚的年轻人,则又都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出现在《小月前本》《浮躁》中,门门、七老汉、金狗、福运等以文学化的方式激活了丹江上撑排人不为人知的生活。当然,《商州》中在小说开头偶然现身的贩卖中草药的撑排人,也多多少少地能够纳入到这一人物谱系中。

坐在柴排上,贾平凹除了重新审视商州的自然景观、山水风光,认真地在小本子上记下沿途所见。柴排一路上转弯、过险滩,就出了茫茫大山,进入较为开阔的三省交界处白浪镇地界。

二  三省交界话白浪

进入三省交界地域,自然景观与人文风俗逐渐起了变化。整个商州的最低点在商南县梳洗楼附近的丹江河口,从陡峭的湘河镇群山中冲出来,贾平凹一行立刻被荆紫关镇一带的开阔地所震惊,他不禁感叹起开阔来。紧接着出现的梳洗楼、月亮湾以及白浪镇,持续带给他震惊。

经梳洗楼过月亮湾前往白浪镇的漂流中,岸边“田里零散着一些姑娘……头戴斗笠,臂挎竹篮,把那雪花一样的化肥一把一把抛向麦田”。何丹萌按捺不住,唱了一曲民歌挑逗劳作的姑娘们,竟被这些姑娘们用民歌的方式给怼了回来。何丹萌所唱便是当地民歌《这里望见那山高》,当地盛行的民歌《十爱姐》,与流传于山阳县、镇安县和柞水县的歌词相差较大,是贾平凹作品中所常见的征引对象。尤其是此处地形与传说,构成了贾平凹《古堡》等小说的素材来源,才有了《古堡》开头处的笔墨。从梳洗楼、月亮湾沿江到达荆紫关镇,贾平凹一行三人告别了撑排的小伙子,径直去了白浪街。

正是借助贾平凹的笔墨,白浪镇这个籍籍无名的陕南小镇,成了此后谈论商州最多的地方。根据孙见喜的记载,“这个丹江南岸的小山镇,三十几户人家,百十米长短的小街,偏就坐落在三省交接处。南是湖北、东是河南、西是陕西……一条街人分三省,三省便有了三省的政策、语言和习俗……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之地,于是便有了‘小香港的别称。”⑦这里发生的故事,几乎全与“三省交界”有关。县志详记载:

三省石是一块长0.4米,厚0.2米的三棱青黑石。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的白浪街商业中心。周围三个省的商店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形状,……以三省石为界,北边是陕西的地盘,东边是河南的土地,南边则属湖北管辖。……时人以为这块“火石”就是天上的火星,诚惶诚恐,在石旁盖起来火星庙……庙旁还建有一座戏楼。据当地长者回忆,每逢佳节,便在这里唱大戏,前来看戏拜神的人络绎不绝。⑧

这些故事传说以各种形式被贾平凹改编进小说中。奇特的地方文化,吸引着贾平凹的注意,一行三人“在这一带盘桓了三日,逛了荆紫关的集市,参观了淅川县保存完好的清代县衙老爷大堂,又徒步20公里逆流而上,重新仔细踏看了月亮湾、梳洗楼、马家凸”。⑨在这些日子里,贾平凹贯彻了他“重回商州”所逐渐形成的策略——翻县志、看戏曲、听歌谣、记传说、吃小吃、参加红白喜事。在聆听了民间小调和当地的故事传说后,正好赶上白浪街一个姓荆的陕西老汉过六十三岁大寿,到达白浪街的当晚,贾平凹就马不停蹄地离开了何丹萌和姚书铭,参加老汉的寿宴。荆老汉人称三省总督,他的八个女儿,“三个嫁河南,三个嫁湖北,两个留陕西”。⑩在给老汉过寿的宴席上,八个女婿携带着三省的方言腔调一齐出现,让贾平凹看到了奇异的地方文化如何交汇在一个家庭之中。在为1984年出版的《小月前本》所写的序言《在商州山地》中,贾平凹十分详细地记载了这次经历。在白浪街遇到的这一家,也成了《小月前本》的“本事”,而前此所写的《白浪街》,成了《小月前本》的“前本”。三省风习的交汇、丹江渡口、河南小伙门门的机灵活泛、小月选择的困难及私奔、才才的朴拙木讷与老实本分、老秦的痛苦与愁恨等,携带着这些经历一一浮现于《小月前本》中,故事的铺排与时代的思索,也奠定了此后贾平凹书写的基础、指引了未来的方向。

三  商州西部:镇安和柞水

在第一次大规模地重返商州取得颇为丰硕的“成果”后,贾平凹在1982年遭受的阴霾一扫而尽,“重新投胎”后的他获得了认可,从而更加自信。根据何丹萌和孙见喜的记载及贾平凹的自述,第二次大规模重返商州,发生于第一次重返后不久,即1983年的秋天;第三次大规模重返商州,也随之展开,即1983年的“隆冬时节”。如果说第一次重返意味着重新打量商州、是毫无准备的遭遇战的话,那么第二次和第三次重返商州,则意味着扩展与深化对商州的认识,是积极的主动出击。

1983年秋天,何丹萌在陕西省参加“戏剧改稿会”,已经决定了第二次重返商州的贾平凹,硬拉着他前往镇安县和柞水县。二人从西安出发,过长安县的郭杜镇后,从沣峪口入秦岭,经过一个名叫“鸡窝子”的村庄。翻过秦岭最高峰后,到达柞水境内,重山遮蔽,巍峨峻峭,入于贾平凹的笔下,便是《镇柞的山》中所呈现的情形。山多且大且高,沟少却深却长,是贾平凹进入到镇柞地区后的第一印象,再次刷新了他的“地方观念”。根据《商洛地区地理志》的记载,“商洛地区的地貌从整体特征看,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以中、低山为主体的山区。岭谷相间排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区最高点位于柞水县营盘以北秦岭主脊的牛背,海拔2802.1米……(商州)山地占优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东部地势较开阔,宽谷和梁塬占的比例较大,也只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区。西部镇柞地区,山大沟深,河谷川地很狭小,表现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点。”11柞水和镇安二县,处于整个商洛地区的最西边,领引着秦岭与巴山的交汇,其地最为典型的构造便只剩高山深壑,以及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勉力维系生活的山民。有学者认为,环境“确立了一种具有恰当秩序,甚至能實现最终目标的独特框架”。在这种“恰当秩序”与“独特框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有条理的生活方式处于支配地位”,12由此便形成了“区域特性”和“地域文化”,它们综合了自然山水等共同形成了“地方景观”。

自然条件的恶劣,导致了镇柞地区的普遍贫困。据《孝义厅志》记载:“厅境四面皆山,疆域虽广阔,而地险土瘠……土人日用之费、赋税之资,唯恃秋收。而又山路崎岖,易糶最难,故丰年则食有余而用不足,岁欠则用有余而食不足。”民间素有“五日无雨一小旱,十日无雨一大旱”之说。山大沟深的弊端不止此,因更有利于隐蔽和逃窜,镇柞地区乃至于整个商州,盗匪山贼聚啸山林,使得本已十分贫困的山民更为生存维艰,志书继续记载:“近年来又叠遭兵燹、水灾、旱灾,地方更增穷苦。因之急于谋生而缓于谋道。”13“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匪盗肆虐等历史原因”,政府“号召地方自行修筑寨子,堵御要隘,以杜窥伺而避乱”,14以至于遗留下许多古寨关卡,既有当地居民防御盗匪的寨子,也有土匪盗贼在山顶修建的寨子。历史悠久、历来争权夺势者多次轮流攻伐的子房寨位于凤凰古镇境内,建在海拔1700米的山巅;代表一个家族的历史命运、因寨子而兴衰沉浮的车家寨位于乾佑镇的车家河村,是明末车姓武将所建,却风云际会被朝廷剿灭、大地主占据等之后,成了著名的历史遗迹。其它著名的古寨尚有周家寨、天池寨、铜沟寨、七星寨、掌上山寨等,皆牵系着一地一族的命运。知晓镇柞地区的山以及因山而生的土匪、古寨,也就不难理解贾平凹在《商州再录》中为何要用篇幅颇长的《周武寨》来书写一个家族的历史故事、《古堡》中那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山顶古寨以及《白朗》和《五魁》中对土匪们的巢穴所进行的详细刻摹了。《周武寨》开头处的“云镇”和“柴镇”,前者为镇安县的云盖寺镇,后者为柞水县的柴庄镇,其间正是大山绵延、古寨众多的山区。

不惟此,生存的艰难和祸福旦夕的日常巨变时常发生,使得镇柞地区世风民情显得原始、粗鄙,“急于谋生而缓于谋道”的现象时有发生,逐渐地形成了“一种有条理的生活方式处于支配地位”,在外界无法理解之处,在他们则是“天经地义”。“养女济贫,招夫养子及转房”等是时常发生的事情,以至于地方风俗中有“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油十麦”15之说,“人”成为“事物”之一,买卖、转赠、抵押、借用等屡见不鲜。据地方文献记载,婚俗陋习中有“接活人妻”“招夫”“转房”以及“招夫养夫”,即“丈夫的身体发生伤病成为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难以维持,经过三方协商,另招一夫抚养原夫和全家”。16此类现象至1980年代仍屡见不鲜。据记载,1978年初新任柞水县委书记的白云峰赴任后了解民情,便在两河乡的一户农家以及此后陆陆续续地见到了“20余起”“招夫养夫”的真实事件。两河乡心地善良、精明能干的女主人倾诉说:“六年前,丈夫上山伐树烧炭滚了坡,双腿折断看不好,整天卧床连身子都翻不过。我家上有老下有小,丈夫成了废人,叫我们怎么活?我不能一走了之,那还能叫人吗?”17其淳朴仁义之个性也彰显无遗,恰和《天狗》中的那个“菩萨”一般的师娘形成映照,也可见人物形象之“源流”。1985年,贾平凹发表了《天狗》之后,有读者来信控告《天狗》是违反了婚姻法的,对此贾平凹特意属文解释。此次镇柞之行,贾平凹与何丹萌经常“漫无目的地乱窜”,到了许多很高的山中和很深的沟壑山洼里,遇见此类事情应该是可能的。

为了能够更加贴切地近距离观察商州的风土人情,贾平凹与何丹萌进入镇柞地界之后,便默默前行,穿梭于茫茫山林之中,但为了节省时间、少走弯路,何丹萌还是找来了柞水剧团的编剧王长志,在贾平凹的央请下抱回了不少县志,有一本《直隶孝义厅志》中,详细地记载了镇安柞水一代的节烈女子,这也在此后贾平凹的著作中有所反映。二人本计划先去镇安县,却在柞水县的凤凰镇临时下车,去感受一下古镇的魅力——“凤凰镇古称凤凰嘴,因一山形似凤凰鸟而得名”,“凤镇是历史上陕南山区商贾贸易的重镇……四周山水环绕,气候宜人……明清徽派民居之风格”,18丝织业带来的養蚕、缫丝等成为此地的产业,也促成了此地成为唐以来重要的商贸中心和水旱货运的中心。贾平凹二人通过王长志找到了柞水县办公室主任杨斌,经淡副县长的安排,专车送贾平凹二人去镇安县,并参观了柞水丝绸厂。这也是散文《柞水丝绸厂》诞生的缘起。让贾平凹有机会集中地观察镇柞地区的“女子”:“各个朴实无华,天真无邪,又心性儿清高,富于幻想。”19而这些女子所携带着的清新气息,构成了贾平凹笔下的“菩萨女性形象系列”的人物原型。

贾平凹二人初到镇安县时,熟人与文学爱好者并不知晓,但因为何丹萌的关系,镇安县广播站曾经在《延河》杂志做过实习编辑的胡晋生竟然写了广播稿,大肆宣传了他所崇拜的贾平凹在镇安县考察的消息,一时之间引来了不少文友,张永魁、马建涛、赵波、徐小强等,相继约请吃饭喝酒,在饭桌上把他们所知晓的镇安故事与笑话,随口讲出——这对贾平凹而言,意味着源源不断的“文学素材”的出现,心思敏锐的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些“镇安的故事”中,最令贾平凹好奇的是时任镇安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的马建涛所讲述的一个生产队长和复员军人之间的“换老婆的故事”。在去参观植桑养蚕专业户的途中,贾平凹坚持要去亲自见一下“换老婆”双方的当事人,于是马建涛带领他们一行到达镇安县米粮镇的一个叫做鸡窝洼的山沟中,寻访“换老婆的故事”。这个被何丹萌用浓墨重彩所描述的“镇安故事”,后来成了《鸡窝洼人家》的“故事原型”。或许是感慨于镇柞地区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人文习俗,贾平凹在此盘桓了很久,还去了七里峡镇的山寨城堡。何丹萌不禁感慨道:“每当读起他的《古堡》以及《美穴地》等系列土匪小说的时候,我就会联想到七里峡的古山寨。”20

四  山阳的树和人

镇柞地区迥异的地理景观和人事风情正召唤着贾平凹第三次“重返商州”。于是,1983年的隆冬时节,贾何二人前往山阳县开始了又一次的深入生活。不同于在镇柞地区的“无目的的漫游”,这一次的“山阳之行”有明确的目标——寻找九叶树,探访老朋友。根据《山阳县志》的记载,九叶树“在十里铺东四公里的九支梁上,高十数米。树旁有咸丰年间所建显神庙。民国《山阳县志》载:‘显神庙之异树,树干婆娑,形如张盖。树身似橡,枝则有松有柏,又有女贞、青?、柿、栗等叶,杂生一树,令人目眩,质之土人,均云:数千年物也,不知始于何时,植于何人,现仍挺生于古庙岭,表枝柯不改,而四序常青。相传原为九枝,现尚存松、柏、青、女贞、铁橿五枝。”21据何丹萌的记载,“九叶树的传说”贾平凹早就知道。孙见喜记载,在看了九叶树之后,贾平凹在当晚就忙于写作《九叶树》的散文。然查阅文集与期刊,并不见以《九叶树》命名的散文,只有一篇《他回到了长九叶树的故乡》,发表于内蒙古的《草原》杂志。关于“九叶树”的散文,贾平凹曾在《游笔架山》一文中略微提及。此处所说的是发表于1984年《钟山》第4期的中篇小说《九叶树》。可以推测的是,贾平凹山阳之行前有写作这个小说的打算,此行的目的或许也正是寻找素材,真正的写作应是在山阳之行中或稍后。

到达山阳县后,照例何丹萌找来了山阳县文化馆的熟人安排落脚的地方。第二天,二人就兴致勃勃地出发前去一探究竟。不巧的是,刚出门就遭遇了大雪。尽管时值隆冬,二人仍震撼于九叶树的硕大与神奇,在所剩不多的枝叶里寻找自然的伟力。下山的途中,疲惫和饥饿促使他们在一位业余农民作家程玉宇的带领下,到山下一个名叫“双代店”的地方,开店的靓丽姑娘恰好是程玉宇的同学,热情地招待了三人,那姑娘还给贾平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和她的店铺也成了《九叶树》中兰兰和她的小店的原型。在此后不久《九叶树》发表,小说的开端处,贾平凹仍难掩见到九叶树的激动,再一次铺排了九叶树的盛状。以九叶树为题写小说还嫌不足,在《古堡》中这棵树再次被神化,置于“商州东南”的古堡之上,被描述为风水龙脉的神树。这里的九叶树变成了九仙树,和同具传奇色彩的麝一起,构成了《古堡》描摹商州大地的重要“物事”。

贾何二人在“双代店”饱腹之后,回到山阳县文化馆的临时招待处,工作于文化馆的民间文学专家陈文彥专程赶来,为二人烧炭火取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贾平凹写下了《他回到了长九叶树生长的地方》一文。在山阳盘桓期间,程玉宇邀约又去了县城南5公里外的小山沟,贾平凹见到了这里的潺潺流水、茂林修竹和高高的石阶以及独门独院的庄户人家的幽静。在这种清幽中,贾平凹不停地写着《商州又录》。时近年关,1973年与贾平凹合写处女座《一双袜子》的冯有源恰好是山阳县人,为此他准备前去山阳县的西冯家湾,去看看昔日的老同学冯有源。何丹萌十分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情形:“我们到了有源家,发现有源尚未从省城归来。其妻榜琴嫂子那日进城去接,眼巴巴地等到下午车到,却扑了个空冒雪回来。见我们已在屋里坐了多时,她就张罗着温酒做饭。她的豁达和热情,让我们备受感动……在冯家湾,榜琴嫂子的口碑极佳,人人夸她是数一数二的贤惠媳妇……里里外外、吃喝拉撒、柴米油盐,全靠榜琴嫂子一人应付,而她又是个好儿媳妇、好母亲,必备好多美德。我与平凹深深为之感佩。”22不仅如此,为了招待丈夫的好友,在大雪天里,榜琴嫂子还带着贾何二人参观山阳县的历史古迹丰阳塔和白龙洞。念及冯有源妻子的贤惠、勤劳等种种美德,贾平凹与何丹萌晚归后特意为之作了《新望夫诗》六首。到底在何种程度上,贾平凹笔下的“菩萨女性系列”与冯有源的妻子“榜琴嫂子”存在着怎样的互生关系,已经很难确定,但《九叶树》中那个勤劳、温柔、善良且贤惠、质朴的山地女子兰兰,其性情、品质应该是综合了“双代店”姑娘和“榜琴嫂子”两个原型人物而成。

整个1983年,贾平凹几乎没有停下丈量商州大地的脚步,带着一股倔强的韧劲儿奔走在山水间,随走随写,发表了《商州初录》等成名篇,也为此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并以此成为了寻根文学的“先行者”与“中坚力量”。正是有赖于这种作家的“笨功夫”,贾平凹成功地勾连起了“地方”与“文学”之间的互文性关系,拥有了自己的“创作根据地”。

注释:

①⑥⑨2022何丹萌:《見证贾平凹》,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76页,第77-78页,第81页,第95页,第102-103页。

②⑦孙见喜:《贾平凹前传·鬼才出世》,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页,第341页。

③[清]佚名:《商州直隶州乡土志》,童正家、杨建国点注,2009年版,内部资料。

④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丹凤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79页。

⑤⑧商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商南县志》,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第632-633页。

⑩参见贾平凹:《商州初录·白浪街》,载《鸡窝洼人家》,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139-145页。

11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陕西省《商洛地区地理志》编写组:《商洛地区地理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9页,第64页。

12[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3页。

13常毓坤、李开甲:《孝义厅志》,转引自柞水县政协:《柞水县域文化丛书·民俗风情》,2011年版,内部资料,第10-11页。

1415柞水县政协:《柞水县域文化丛书·人文地史》,2009年版,第149-150页,第14页。

161718柞水县政协:《柞水县域文化丛书·民俗风情》,2011年版,第206-211页,第21页,第67-69页。

19贾平凹:《柞水丝绸厂》,载《旷世秦腔》,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34页。

21山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周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