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总是比我优秀?
2021-05-21安然
安然
一位老人来到一个贫瘠的山村,教给村民们点石成金的咒语,嘱咐他们念咒语的时候千万不能去想喜马拉雅山的猴子,否则咒语就会失效。可是村民们越是提醒自已不要去想,脑海中的猴子越是清晰,最终,无人成功。
那个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就像提故事里的猴子,我们越不想看到TA,TA就越是会出现在我们脑海里。而只要一想到下A,我们内心的平静就会被打破,压力倍增。久而久之,TA好像真的成了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阻力”。
同龄人压力,少年也识愁滋味
子莺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九中学
Silence 南京大学
@子莺:我身边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应该就是我的同桌吧,她成绩常年排在班级前五名,平时写卷子速度比我快太多,一道数学大题我要想好长时间,她一会就能完成解答。关键是她学习看起来一点都不费力的样子,有时候大家晚上回去还会做做题看看书,她到点就准时休息。感觉她是我永远都没办法赶上的那种人,虽然我们关系不错,但有时候真的还挺自卑的。
@Silence:第一次听到同辈压力这个词是在中学英语课上,但中学时,同学之间主要也就是比比成绩,自己成绩还算可以,所以其实对所谓同辈压力没什么感觉。但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家都是经过高考筛选的优生,而且总有那么一群人,不仅成绩好,还有很多特长,社交能力也强,他们给人带来的压力真的非常强烈。这些能力都是日积月累而成,不是马上就能提高的。晚上睡前想到这些就容易焦虑,觉得自己哪兒都不如别人。
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来自同龄人的无形压力,心理学上把它称为“竞争型同辈压力”,很多人都有过被这种压力折磨得夜不能寐的经历。我们就像是处于人生的赛道上,环顾四周,最可参照的“对手”就是我们的同龄人。我们明明年纪相仿,我凭什么要输给你?这种念头一旦形成,“喜马拉雅山的猴子”就住进了我们的脑海,阻碍着我们人生中那些“点石成金”的时刻。
这只“猴子”是如何让“咒语”失效的
偷走幸福
“竞争型同辈压力”来自所处群体同龄人之间的竞争。无论我们自己是否优秀,只要当我们发现其他人在某一方面比自己更优秀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很难再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和自豪,反而可能会表现出愤怒、自卑或不满,这只“猴子”就这样将我们的幸福悄悄偷走了。
击垮自信
自信源于我们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充分肯定,但当我们还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目标时,就会不停地将自己和同龄人进行对比。一旦某方面被别人超越,我们就可能陷入“我不如TA优秀”的全面自我否定之中,不断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猴子”,就这样迅速击垮了我们脆弱的自信心。
制造焦虑
这只反复出现的“猴子”会占据我们的大脑,把我们渴望获得别人认可的正当需求,变成一堆“别人都比我优秀”“我是最差的”之类的非理性想法,继而对未来产生迷茫和恐惧,在被自己无限放大的焦虑之中,跌入自卑与失败的恶性循环。
四招教你赶走脑海中的“猴子”
看清真实
人们看到了爱因斯坦、爱迪生的巨大成功,
却忽略了他们也曾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几乎任何人的一生都有两面,一面是快乐、幸福,一面是挫折、痛苦。所以,我们要坦然接受别人身上有比我们优秀的地方,但这并不影响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说不定在其他人眼里,你也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呢。
聚焦自我
当压力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调整思维聚焦点。问问自己“我目前拥有什么”“我真正想要什么”“我可以如何实现”……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我们才能够看清自己,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节奏,而不是在无谓的羡慕嫉妒中消耗我们前进的能量。
付诸行动
“别人家的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TA变成了那只“喜马拉雅山的猴子”,执着于它带给我们的挫败感,而看不清真实世界。所以,如果我们对照“别人家的孩子”,发现对自己现在的某一方面还不够满意,想要做得更好,那就去行动吧。当我们专注于行动时,“猴子”就会灰溜溜地离开了。
选“对”对手
追求优越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成长动力。而成长,本来就是相对于过去的自己而言的,与他人无关。所以,在成长过程中,选对竞争对手才是最重要的。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说,不要和他人竞争,比现在的自己更进一步才是价值所在。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做得更好一点,你就已经在变优秀了。
总结时间有人说,人生必有竞争,但竞争却不是人生。当你再次感到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并开始怀疑自己时,就赶紧在心里默默念咒语吧——“走开,你这只喜马拉雅山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