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命影响:光绪的性格

2021-05-21

新传奇 2021年18期
关键词:光绪李鸿章战争

有生以来,光绪从来没有经受过这样大的压力。他的意志难以适应这样一场意想不到规模的战争。继续这场战争需要的是超强的意志力,而结束这场战争更需要超乎寻常的判断力,这些光绪都没有。

1895年5月2日,紫禁城乾清宮中,一张大案上摊着一份条约文稿。24岁的光绪皇帝一遍遍地绕着大案急走,时而停下来,看一眼那份李鸿章由日本马关带回来的条约。一声沉重的叹息后,他坐了下来,举起毛笔,颤抖着在文件上签下一个大大的“允”字。之所以如此难以落笔,是因为这份《马关条约》的内容实在太苛刻了。它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国打击最为沉重的一份条约。回想这场战争的发生及结局,与光绪的性格和才识密切相关。

期望一展身手的契机

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三,光绪宣布亲政。9个小时的亲政大典中,光绪一直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其师傅翁同龢日记中记载:“仰瞻天颜,甚精彩也!”

在亲政的前几年,年轻的光绪并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空间。他期待一个契机,可以一展身手。光绪二十年七月,一封来自异国的电报,让大清帝国的政治神经猛一下收缩起来。中日因为朝鲜,可能发生战争。

自从道光末期以来,大清国就不断受人欺负。现在,居然又轮到了小日本!《二十四史》(本刊有售,订购热线027-87927015)里每部都有《日本传》。“考日本之为国,不过三岛,浮沉东海,犹一粟,土地、军事俱不及中国十分之一。”虽然这些年开始效法西洋,但能有多大作为?光绪认为,如果他能抓住这个机会,打败日本,自然会树立起巨大的威信,也会有力地向慈禧太后证明自己的执政能力。更重要的是,如果取胜,那就是道光末期以来,中国对外战争中的第一场胜利。这场胜利会成为大清国势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从此由弱转强,由败转胜,走向振兴之路。

对于光绪的态度,包括翁同龢在内的一大批朝臣,特别是绝大多数年轻的中下级官员都坚决支持。其中,曾国藩的孙子、翰林院编修曾广钧的言论最有代表性。他建议,大清此战不但要击败日本,还要抓住机会把日本从地图上抹去,把它变成中国的一个省。只有这样,才能永绝后患!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乐观,比如李鸿章提出“避战求和”,建议光绪主动从朝鲜撤军。如果避过此战,中国就可以获得一个战略机遇期。实力充足后,再与日本交锋也不迟。后来的事实证明,李鸿章这一建议是有道理的。如果这样,日本挑战中国的时间表就会被延后。

然而,对李鸿章这一建议,光绪认为简直荒唐可笑。主动撤军,有失大清的体面,必不可行。他指示李鸿章抓紧时间整军备战。在光绪的催逼下,大清终于上了日本的圈套,走上与日本决一死战的不归路。

战争是一个放大器,它可以全面而清晰地展示一个人的素质。在亲政后的第一个重大决定中,光绪暴露了他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虽然从10岁起,慈禧太后就让他学习阅读奏折。但亲政5年后,他对国际事务,特别是对近在咫尺的邻居日本,仍然是一无所知。问题就出在他接受的帝王式教育上——他的师傅是状元出身的翁同龢,教科书也与历代皇帝毫无二致,导致他的知识结构严重不合理,在挟炮舰而来的西方文明浪潮冲击下,他的头脑仍停留在中世纪。

对军事一窍不通,却急于指挥

其实,24岁的光绪对军事一窍不通。战争形势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战争开始,清军与日军第一次交锋于朝鲜成欢驿,即遭失败,退守平壤。此时,光绪尚不以此小挫为然,正式声明对日宣战,命对日“迎头痛击”。及至9月平壤之战,李鸿章嫡系精兵又一次全面溃败,放弃平壤北逃。此后不到半个月,清军全部被赶过鸭绿江,日本占领朝鲜。

光绪如同站在瞬间决口的大堤旁的指挥者,第一反应就是命令无论如何要马上堵住缺口。圣旨雪片一样从京师飞来,每一道都十分急迫。光绪要求将军们迅速把日本人截住,不得让他们前进一步。光绪不知道,他这样指挥正是犯了军法的大忌。在光绪的不断催促下,最精锐的部队不断被送上前线,被日军吞噬,正中日本人的下怀。

陆军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与光绪的指挥思想有关。海军同样如此。光绪的逻辑是,只要战败就是有罪。甲午战争的第一战——丰岛海战后,光绪对海军提督丁汝昌极为不满,要撤他的职。经李鸿章力保,才侥幸留任,不过光绪对丁汝昌的恶感一直没有消除。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与光绪皇帝赏罚失当有直接关系。几乎从战争开始,光绪就不断下严旨,威胁要将那些不敢拼命的海军军官“从重治罪”。在光绪的威胁下,著名勇将邓世昌、刘步蟾、杨用霖先后自杀。最高统帅丁汝昌承受的精神压力更大。每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站立在无保护的地方,“恒挺身外立,以求解脱”。在自杀殉国后,丁汝昌仍被光绪“朝旨褫职,籍没家产”,儿孙流离失所,直到光绪死后才恢复名誉。

在这场战争中,光绪急躁、毫无耐心的性格暴露无遗。

从主战迅速滑向主和

是战还是和,朝廷上下相持不下。在两难选择中,光绪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经受着地狱般的折磨。有生以来,光绪从来没有经受过这样大的压力。他的意志难以适应这样一场意想不到规模的战争。继续这场战争需要的是超强的意志力,而结束这场战争更需要超乎寻常的判断力,这些光绪都没有。

但是,光绪的决心下得比人们预料的快。他面召李鸿章,痛快地授予割地之权。光绪一下从坚定的主战派变成坚定的主和派,他甚至比慈禧太后更渴望议和。然而,日本提出的条件之巨,还是大大出乎清廷的心理预期。不但割地要割辽南,还要割台湾全岛,并且索要的军费竟达3亿元。李鸿章一阅之下,立刻愕然,他急电北京:“日本所要军费过高,并且辽南为满洲腹地,无论如何不能割让。这两条中国万不能从,和约不成,唯有苦战到底。”

4月3日,光绪召群臣会议。几乎全体朝臣都不同意,要求李鸿章全力辩驳。如果日本人不退步,那么就把战争打到底。只有“光绪之意,颇在速成”。

最终,光绪在条约上签了字,结束了这场大清国有史以来最屈辱的战争。

(《同舟共进》)

猜你喜欢

光绪李鸿章战争
李鸿章的尴尬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象牙战争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战争催生的武器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
战争
Scholar and East Lake
光绪与珍妃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