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传统工艺现状与传承策略探析
——以花瑶挑花为例
2021-05-21丁晨肖婷
丁晨 肖婷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410100)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孕育出了斑斓多彩的传统工艺形式,如传统花瑶挑花工艺,是湖湘民族文化与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花瑶挑花传统工艺的现状如何,怎样有效保护与传承,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湖南花瑶挑花工艺现状
1.1 花瑶挑花工艺的分布现状
湖湘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内容繁多,是湖湘民族历史风貌、民族风俗习惯、湖湘文化风情的具象载体之一。湖湘地区因地域特征的差别,分化出具有各自特殊地域气质的工艺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艺术,就是湘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历史见证。花瑶属于瑶族的重要分支,因女子着装艳丽而得名,目前主要分布于湖南雪峰山海拔1 300 m 的东北溆浦和隆回接壤处的崇山峻岭之中,包括隆回白马山山麓的虎形山、大水田麻糖山等乡,及小沙江镇和溆浦的葛竹坪镇、沿溪乡、两丫坪镇、中都一带[1],人口数量占全国花瑶总数的70%。雪峰山域一带的花瑶对古老瑶族的传统民俗保存比较完善,据相关史书记载,雪峰山的花瑶距离其故城辰州较近,相对于瑶族的其他分支来说,迁徙距离较短,独特的自然环境让花瑶人民鲜受外界侵扰,花瑶挑花工艺因而得以较好地传承下来[2]。
1.2 花瑶挑花工艺的艺术呈现
挑花是花瑶民间艺术的代名词,亦是记录花瑶民族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载体。挑花是刺绣的一种,挑花工艺是在棉布或者麻布上以经纬线为骨架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从而形成不同的挑花纹样,因其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而闻名。挑花工艺主要由挑、钻、游和织4 种针法组成,其中挑针是最常用的针法之一,以单面十字针、双面十字针形为主,此外还会综合运用缲、绞、包和绣4 种不太常用的针法,形成不同的挑花刺绣纹样[3],在衣服的领口、门襟、袖口、裤脚、裙摆等边缘处最为常见。通常一件花瑶挑花筒裙需要大面积挑绣几十万针,耗费大半年之久方可完成[4]。花瑶挑花纹样以块面为主,如图1 所示,形式丰富多样,取材自然随意,一针一线均是花瑶姑娘当下心境之体现,情感之依托,彰显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仰。
1.3 花瑶挑花的发展现状
图1 奉堂妹挑花作品[5]
花瑶挑花是一门以瑶家女子为主体的特殊文化,是瑶家传女不传男的独特手工艺。由于瑶族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因此挑花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长辈的口传心授以及常年累月经验的积累。现如今由于受到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冲击,以及人们文化意识的薄弱,致使年轻传习人后劲不足,很多年轻一代传习者虽然知晓如何挑花,但对挑花文化的由来知之甚少,对传统挑花纹样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多是取其形却不懂其意,更何谈创新,加之其制作工艺的繁杂、就地取材的局限、传承人老龄化、工业化制品的泛滥等,使得挑花工艺的传承举步维艰。据相关统计,花瑶挑花传承人的年龄分布在45~60 岁的约占60%,年龄在20~45 岁的仅占约40%左右[6],从年龄结构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花瑶挑花传承人“断层”现象日渐凸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瑶挑花艺术将陷入濒危的窘境,如何发展挑花,将其与地域文化、民众生活更好地融合创新,是传统工艺传承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2 花瑶挑花工艺停留现状的原因
2.1 民族生活方式现代化
传统挑花工艺是依附于花瑶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出现的,是瑶族精神和花瑶文化观念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科技与网络信息化的快速渗透,致使花瑶传统文化生态受到现代化社会的冲击,一些本族传统的盛大节日、婚嫁、宗教、祭祀等活动鲜有人知晓参与,这些民间活动本是花瑶文化传播与花瑶工艺延续的重要介质,如今在多元化社会却慢慢被消蚀,现已很少见到年轻的花瑶姑娘穿着花瑶服饰的现象。
2.2 文化认知不足,传承模式单一
传统花瑶挑花工艺大多以家族血亲传承与师徒传承为主,对于传承人的手艺、资质以及对本民族的文化认知与审美都有较高的要求。近年来,大多数的传承人虽致力于传统民间工艺的传习,甚至开设了一些非遗传承班,但他们大多数文化层次不高,文化认同感不强,难以领悟传统挑花工艺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导致一些工艺传习者缺乏精益求精、创新作品的动力,因此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加之现在资历深的传承人(如“挑花之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奉雪妹等)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对于挑花工艺的学习缺乏兴趣与动力,甚至出现了“技随人亡”的现象。这种以师徒教坊授课为主的传承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续技艺,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因文化认知缺失导致的传承人员流失、传承质量不高的现象。
2.3 技艺繁琐、材料缺失
传统挑花作品与工业化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蕴涵的匠人匠心。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艺人们反复推敲后的结果,其制作过程的严谨、繁复性与工序的完整性决定了成品的精美与否。然而在机械化大生产的今天,高效生产的替代品肆意充斥,传统手艺人在这样的氛围下放任自流,出现了去繁求简、省时图利的现象。花瑶挑花所采用的土布、绣线等都是通过织女绣娘们手工加捻成线后纺纱织绣而成,手工痕迹清晰可见但效率极低,而数码印花、机绣、现代纺纱机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绣花织布的效率,且外观与手工挑花相似度极高,继而花瑶女不再纺纱织线,农民不再种桑养蚕,化学染剂的出现更是挤兑了植物染原料的种植空间,使得花瑶工艺的活化传承雪上加霜。
2.4 品牌意识薄弱,活化利用不足
湖湘地域传统工艺千姿百态,各类民间工艺虽自成一格,但同类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现有花瑶挑花手工作坊企业缺乏规模,产品形式老旧,创新不足,对花瑶工艺的利用与开发还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复制阶段,对传统花瑶的文化内涵挖掘尚浅,品牌文化不显著,无法形成鲜明的品牌效应,难以维系消费者对产品的品牌忠诚度。花瑶工艺作为湖湘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是以收藏品和旅游工艺品的形式出现,其价值停留在观赏性上,因其未能很好地贴近群众生活,仅出现在一些旅游景点进行展销,市场传播渠道过于狭小,难以在其他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3 花瑶挑花工艺的传承发展策略
3.1 加强政策引领,健全保护机制
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花瑶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大对花瑶传统工艺的宣传与扶持力度,通过举办花瑶旅游文化节、博物馆宣讲、校园义演、创办花瑶挑花赛事等,增强民众对花瑶民族的认同感,唤醒民众对花瑶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意识。由于技艺精湛的传承人大多在60 岁以上,针对老一辈传承人要出台相关政策进行保护与支持,通过建立传承人数据库,做到动态跟踪管理;对传承人的艺术作品进行系统分析,从创作灵感、纹样的历史与选择、针法的运用等,以图文、影像的方式进行详细记录与整理,使传统花瑶工艺能有迹可循[7]。同时通过振兴传统企业文化,增设传承人培训班与就业岗位,激励年轻一代加入到湖湘传统工艺的保护行列中,从而突破传承人断层现象,通过建立健全的行业体系与法律保障制度,为花瑶工艺的延续保驾护航。
3.2 创新人才培养,加强资金保障
活态传承是传统工艺最显著、最有效的传承方式,其关键点着力在“人”。作坊式的口口相传强调“技”的传承,其实践经验虽丰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做支撑。为此,可以通过拓宽手艺人人才培育渠道,进行有效传承。除了传统的传承人培训班外,可以将其主动渗透到教育体系当中。乡村学校是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阵地和主体,乡村学校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以学科教学的形式进行挑花文化传承[8]。此外,还可与中小学、高等教育相融合,以高等教育为例,通过借助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与各类专业联合创新培育挑花人才,以高校师资力量为依托制定挑花艺术教学大纲,将传承人带入课堂示范实践教学,强化人才知识底蕴的同时增进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花瑶挑花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培养其成为年轻一代中的认同者和传承者。通过完善人才培育体系,从而突破人才培养瓶颈,改善花瑶传承人阶梯不合理的现象。民艺人才的创新培养归根结底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是民艺人才传承的有效保障,目前虽有各类补贴、专项资金,却都是杯水车薪,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转,政府还需加强资金保障力度,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将花瑶挑花的传承落到实处。
3.3 树立品牌意识,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为让花瑶民族文化得到广泛并有效的传承,应充分发挥湖湘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特色,将传统挑花工艺融入现代服饰设计、家纺用品设计等贴近群众生活的领域。通过构建湖湘区域特色服饰或家纺名牌,实现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市场转化,其核心是要提升花瑶挑花艺术产品的文化价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品开发,将传统挑花艺术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如对挑花纹样的提取与重构等,满足现代民众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需要[9]。以保护及传承湖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升湖湘品牌的文化附加值与知名度为目标,积极探索多产业交叉融合,拓宽产品线与营销渠道,综合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提升挑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 结语
花瑶挑花工艺的传承现状表明,花瑶挑花工艺正面临传承式微化、传承人文化认知不足、传播空间狭窄、传播活化利用不足的现实问题。在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势在必行却也不可操之过急,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政府政策为引领,以教育为依托,拓宽传承人培养渠道,提升传承人文化认知,借助各类新媒体技术缩短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引导花瑶挑花工艺走向品牌化市场道路,才能更好传播湖湘民间工艺,振兴地方文化与区域经济,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