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手作技艺及其在服饰设计中的表现
2021-05-21宋艳辉肖希
宋艳辉 肖希
(1.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2.长沙师范学院儿童服饰文化与创意设计研发中心,湖南长沙 410100)
扎染源于二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与“蜡缬”“夹缬”一同被誉为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纺染印花工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扎染手作工艺的繁琐、浓郁的乡土气息、固色性能差、经济效益低下等多种原因使其技艺濒临失传。挖掘扎染纹样神奇的朦胧美,运用扎染技艺对织物进行不同松紧、不同次数的捆扎、浸染,使织物呈现出深浅不一、层次丰富的纹样、褶皱、色晕之美[1],达到三维立体成型效果,大量用于制作各种服饰、壁挂、窗帘、台布、床上用品等,成为特殊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1 扎染手作技艺
扎染被古人称为“绞缬”,“缬”通常指“染”。扎染指“扎”和“染”两部分:“扎”是指在白棉布或丝织物上,依照动植物、日常用品及人物形象来构思图形进行描绘,再运用棉线、绳等材料沿着图形进行扎、缝、缀等多种手法捆扎;“染”是指将扎好的“布疙瘩”放入水中浸泡冷染或加温热染,捞出晾干,拆线、清洗、固色。扎染手作技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亲切温润之美,促使消费者真正感受到扎染技艺所带来的“用具之美”。
1.1 纹样之美
传统扎染纹样无论是动植物纹样、吉祥寓意类纹样以及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观,都秉承中国民间文化特有的“有图必寓意,寓意必吉祥”[2]的特征,折射出劳动人民淳朴的审美情趣,彰显中国民俗文化的艺术特色。同时,对于自然形态下的花草鸟兽或富有吉祥寓意的符号,扎染艺人运用概括、提炼、添加、变形等创作手法,传达人们向往自然、崇尚图腾、祈福吉祥等民俗寓意,凸显其纹样鲜明且形象生动的特点,常见的有宝相花、火腿纹、龙凤纹等。扎染纹样多采用几何形纹样,结合点线面的造型要素赋予作品生命力。
图1 点的表现
1.1.1 点的应用 点是造型设计中最小的元素,是传统扎染纹样之基础,主要以塑造圆圈晕染效果为主,具有引人注目、诱导视线的作用。如图1 所示,取织物的一个中心点,将圆形类物件放置于中心点并包裹,如扣子、玻璃球等,再通过棉线在中心点下方束紧,以形成防染功能;如图2 拆线后形成散点圆形花纹,产生虚实变化的圈纹与写实图案具象化的双重视觉效果。
1.1.2 线的应用 线是点的运动轨迹,是苗族帽饰最常见的纹样形式。首先,将面料像叠纸扇一般进行有计划的折叠,再将白色棉绳由上至下进行捆扎,布料扎紧、固定,形成均匀的褶皱形态。由于被捆紧部位无法被染液浸透,呈现防染效果,而绳线边缘受浸染过程中渗透影响产生自然的晕纹,若隐若现。如图3 所示,垂直的线条纹进行有序排列,具有苗条、上升、轻便、清晰、单纯之感,言简意赅地表现苗族帽饰自然、精细、含蓄之美。
1.1.3 面的应用 面是线的移动轨迹,是最强烈和最具量感的一个元素,点和线都必须依附于面而存在,它的移动轨迹形成了体,即由二维的平面效果向三维的立体效果进行转变。如图4 画面中的吴花花作品《莲生贵子》,先通过铅笔在面料上勾勒出设计底稿,采用串针手法沿所绘制的图案线迹进行勾勒,在图形收针处将绳线抽紧捆扎,形成层次丰富、色晕多变的立体效果。
1.2 褶皱之美
“褶”是因面料折叠而产生印痕,“皱”是因面料紧缩或挤压而形成不规则的纹路,褶皱是面料由平面图案转换为三维肌理的重要途径,形态各异且手法生动,包括压褶、抽褶、自然垂褶、织物褶皱等。褶皱工艺作为扎染技艺的主要构成方式,主要包括缝绞法、夹板法和捆扎法等[3]。
1.2.1 缝绞法 缝绞法是扎染中最基本的技法,其方法为用针线沿着所设计的纹样缝线,然后将线拉紧使布料形成密集均匀的褶皱效果,最后再进行染色,由于缝线的纵横间隔及针脚的疏密关系的搭配各异,均会产生不同的纹样。
1.2.2 夹板法 夹板法是用圆形、三角形、六边形这些不同形状的木板、竹片、木棍等辅助工具,将折叠后的织物夹紧,再用绳线扎牢形成防染效果,夹板之间的织物会产生出“冰纹”等自然形花纹与几何形的图案,规则中又富有变化,染色的黑白效果更加分明,给人以静中寓动的生动效果。
1.2.3 捆扎法 捆扎法是将布料按照设计的构思,用棉线或麻绳绕线捆扎的技法。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扎结方法,捆扎前需将织物进行折叠、捏拢、皱缩,再用绳线材料进行捆绑、缠绕扎结,拉紧绳结固定,被绳线材料扎缚部分即会有防染作用。可形成条形二方连续花纹、放射状或菱形花纹等自然褶皱晕染的图形,如图5 所示,运用捆扎法完成密集型褶皱,通过平针缝合再抽紧面料形成密集型图形。
1.3 色晕之美
在扎染艺术中流传着“三分扎,七分染”的说法,扎染效果往往以色取胜。对扎结的织物和进行染色的过程称为入染,通过各类扎结方式呈现色彩各异的效果,从染色工艺上分为浸染、煮染、蒸染、吊染、注染、段染、拔染等多种染色方式。不同的扎染方式得到的效果和风格也不相同,可分为传统浸染法、局部晕染法等。
1.3.1 传统浸染法 上染前根据纹样或色彩的需要用针和线将织物缝、捆、系、扎等,再通过浸染、固色,最后拆线、清洗,使织物呈现出各种美丽晕染效果[4]。由于扎结的宽窄、松紧以及褶皱、折叠的变化各异,再加上染色制作过程中染液浸透、湿润时长的差别,也会影响最终呈现的图案及效果的深浅和形态。
浸染法是将扎结织物浸入配置完成可以染色的染液中,其工艺可分为绞缬浸染和聚集浸染。绞缬浸染应用系、扎、缝等扎结技法之后施行上染着色,在这个过程中达成有意识的工艺防染成效,染后面料形成具象或抽象、写意或写实的纹样图案效果,例如图6 中的传统“鱼子缬”及云南经典蝴蝶纹样等;聚集浸染工艺通过对面料进行抓、扎、缝、捆的不同工艺技法进行聚集定位,染后面料纹样抽象写意,丰富多变。
图2 点的应用(笔者自摄)
图3 线在头饰上的有序排列(笔者自摄)
图4 吴花花作品《莲生贵子》
图5 捆扎法密集型褶皱(笔者自摄)
图6 鱼子缬、云南经典蝴蝶
煮染法是运用高温染色的原理,将扎结结束的面料放入锅、盆中使用电磁炉或其他加热工具进行煮染,这过程中也要根据不同染料进行固色剂的添加。
蒸染法是把已经扎结完毕的织物用笔刷蘸或者其他方式将浓度较高的染料附于织物进行点染,待织物阴干后放入蒸箱内用高温气蒸大概1 个小时进行固色,一般常用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
1.3.2 局部晕染法 局部晕染法是现代服饰设计中运用最广泛的扎染技法,其中段染、吊染、套染等手法易产生自然、斑驳、唯美的渐变效果。段染作为一种相对简单、抽象的扎染技法,通过将面料分成若干段并系扎绳线进行防染,形成断层渐变的艺术效果。从而营造面料在段染节奏切换间的虚实之感,与天然面料赋予的柔和质朴风格相互呼应、浑然天成。
吊染主要遵循先深后浅的上染原则,将需上染的面料图案进行分层设计后,使面料接触深色染料再吊染浅色染料,因而面料在吸附染料的过程中产生由深至浅的自然色晕。吊染技法相对灵活,易产生斑驳色彩与形式多元化的艺术效果,如图7 所示。
套染手法须将面料缝扎捆紧后投入浅色染液中进行第一步浸染,待色彩稳定后,根据预达到的效果再将其投入深色染液中进行套染。根据由浅至深的套染原则可进行反复晕染,直至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2 扎染手作技艺在服饰设计中的表现
服装作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载体,去繁求简,追溯一份藏于面料之下的独特情感语言,将扎染手作技艺运用于服饰设计中,织物主要以棉、麻、毛、丝等天然织物为主,实现艺术与文化的审美交融,呈现棉麻服饰含蓄、简约、质朴的中国传统意境之美。
2.1 转换观念,开拓思维
图7 “例外”吊染作品
2.1.1 形象意境化 传统扎染技艺拥有纹样传神、褶皱写意、色晕丰富的美誉,以“色”与“水”为上染媒介,阐述抽象形式下写意风格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民俗精神,传递东方“墨色五分”的意境之美[5]。扎染艺术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出颜色深浅不一与明暗对比的视觉感受,以棉麻织物为桥梁,突显扎染艺术中自然纯粹的情感与朦胧写意的艺术效果。将扎染艺术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使服装视觉上多了一份浑然天成的洒脱自然,借抽象的艺术形式,传递扎染写意之神韵。如2019 秋冬伦敦男装周上,Feng Chen Wang 的男装也运用了扎染这一传统技艺,淡雅色彩的扎染染出水墨画的风韵,传递出道骨仙风的意境感,如图8 所示。
2.1.2 色彩多元化 在进行扎染工艺时,可以突破传统色彩界限,将更多创新元素融入其中,进行多元色彩搭配,新型的织物技术与对比色的大胆交融,赋予传统扎染技艺新的艺术与生命。同类色搭配时,调整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使颜色既和谐统一,又有丰富的层次感;对比色搭配时,利用色彩反差强烈的互补色,使色彩互相冲突,最终获得一个活跃、大气且色彩明度统一的效果。这些色彩创新运用不仅能体现在色彩和色彩之间,在色彩和棉麻服饰载体的结合上,也可以进行大胆运用。如图9 中男装品牌Dries Van Noten 在2019 秋冬巴黎时装周上发布的扎染系列作品,依次为同类色、邻近色以及对比色的搭配运用,色彩多元化、大面积的运用不但没有显得呆板单调,反而使服装整体呈现出高级感。
2.1.3 创意时尚化 扎染源于生活,是展现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力、创造力及精神情感的艺术结晶,是集功能性、实用性与审美三者完美统一的民间工艺美术[6]。扎染的应用作为服饰设计再创造的新起点,对织物性能进一步优化,提升了扎染艺术的功能性价值,也满足了大众对于个性化时装的需求。如图10,运用扎染技艺将棉织物再造后,结合拼贴技艺与毛织物进行融合,是扎染技艺在传统中不断创新崛起的源泉,打破人们对传统扎染局限且固定颜色和款式的认知,有针对性地契合当前市场人群需求,将服装流行元素和设计点带入扎染这一传统技艺中,使扎染技艺在现代服饰产品中更具实用感与美观性,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
2.2 古今融合,中西互补
纵观中西方服装发展史,不难发现,13 世纪前服装趋于二维平面化,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逐渐强调服装的三维立体造型以美化设计。然而发展至今,在全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服装在历经时代的嬗变与积累,中西文化的交流,对传统工艺与艺术审美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认知转换。因此,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融,二维与三维的综合应用,极大地促使传统工艺在服饰应用中取长补短,革故鼎新。
图8 Feng Chen Wang2019 秋冬伦敦时装周
图9 Dries Van Noten 2019 秋冬巴黎时装周
图10 儿童服饰作品(笔者设计)
图11 Emilio Pucci 2015 春夏时装
图12 Dries Van Noten 2014 秋冬男装
图13 “例外”设计作品
图14 S.R STUDIO.LA.CA.时装
2.2.1 图案的二维平面应用 二维平面化是人们从繁复回归简洁的潮流趋势,也是人们内心对于精神文明的反思。但与此同时,图案的二维应用简洁却不简单,从视觉感知角度出发,扎染技艺中的图案、染色皆属于二维平面的塑造。同时,传统扎染的吊染、套染、注染、段染、拔染、喷染等技艺,旨为营造服装如画的装饰性效果。
二维平面作为三维造型的初始形态,通过不同工艺技法使面料产生柔和自然的色晕渐变效果,赋予服装不受限制且变幻莫测的视觉表现力。如图11 所示,Emilio Pucci 2015 春夏高级定制时装,通过分层晕染的手法将轻柔飘逸的面料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予图案设计在二维平面中的视觉影响力。另外,传统扎染除了广泛运用于现代女装领域,在男装当中也倍受青睐。如图12 所示,Dries Van Noten 2014 秋冬男装,使传统扎染技艺的蓝色风情在这其中得到了美的延伸。运用传统扎缝与晕染手法完成二维几何图案的设计,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排列,使二维图案呈现和谐统一的形式美感,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手法的创新融合。
2.2.2 褶皱的三维立体应用 传统扎染技艺在“扎”与“染”的过程中,对面料进行扎、缝、系、捆等工艺后,使二维平面化的面料呈现出三维立体的褶皱效果,与防染手法不同的是,通过三维褶皱手法将布料由“面”转为“体”,从而形成独特的褶皱之美[7]。不同的扎染工艺会使织物表面呈现出不一样的立体肌理效果,如图13 所示,在面料经过扎染处理后展开所形成的自然褶皱,产生可视、可触的三维线性肌理效果。因此,三维立体褶皱的应用,是服装面料与肌理感的二次创新,将织物由二维转向三维空间,丰富立体空间下织物的视觉外观。
2.2.3 中西艺术的融合 将传统扎染技术结合极具西方街头涂鸦、手绘等多种艺术创作手法与服装进行融合,许多年轻服装品牌、潮牌将服装工艺设计点都落在了传统扎染技艺的叠加工艺创新上,如图14 所示,利用多重染色、洗涤、手绘涂鸦、破坏和做旧处理方式,使服装留下独特难以复制的肌理痕迹,改变了服装的外观和纤维本身质感。传统的扎染手作技艺与街头涂鸦创作的艺术形式在表达自由度、随机性以及所形成晕染斑驳的面料肌理上具有契合度,这种工艺叠加的手法可以赋予面料更加丰富的语言,形成独具一格的、表达自由的面料特征。
3 总结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扎染手作技艺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因其制作工艺繁琐、浓郁的乡土气息、经济效益低下、产品品质较差等多种原因使其技艺濒临失传。通过对扎染技艺所提取的纹样之美、捆扎的褶皱之美、浸染的色晕之美呈现出的艺术意境进行研究,对扎染技艺与棉麻等天然织物的文化解读与艺术分析,展开传统扎染技艺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探讨,期待更多消费者了解和关注扎染手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除了起到保护与传承传统扎染技艺,提升其公众认知度外,也为现代服饰设计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使现代服饰既具有传承意义,又不失时尚韵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