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域下的桂林山水文化内涵与设计再现

2021-05-21牟彪

湖南包装 2021年2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桂林山水

牟彪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当下,现代设计带给人们更高效的功能化空间形态,以短时间、低成本快速解决人们对空间功能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忽略了世界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差异性,被诟病城市建筑空间的高度同质化。因此,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思想逐渐被学术界重视。桂林山水在历经亿万年喀斯特地质变化和数千年人文积淀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桂林山水文化体系。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早已成为广西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如何在桂林旅游设施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凸显山水特色是文化界、设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予以解读桂林山水文化的内涵,挖掘山水文化符号系统,尝试提出主题文化符号设计应用的方法,并以酒店室内设计为实证,旨在激活现代设计中留存的社会记忆属性,探索桂林山水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再现思路。

1 桂林山水文化的内涵与记忆构建

1.1 桂林山水文化的形成及内涵

桂林作为广西的文化中心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淀,逐渐形成了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题的3 大体系,其中山水文化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和最具推广价值的广西文化符号[1]。

山水文化是指蕴涵在山水中的文化沉积,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文化现象,是以山水为载体或表现对象的文化。从哲学角度,山水文化就是人化的山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晶,……使山水人情化,并产生的文化现象[2]。桂林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自然原生形象,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描摹与赞美,数以万计的诗词和绘画作品是融入了文人体验自然山水之后的艺术再现。当自然山水碰撞人文思想之后,山水的原生形象则转化成为“人化”形象,即自然美和人文美共同组成桂林山水文化。其内涵包括自然山水景观,及其诗词和绘画艺术等文化[3]。

(1)原生形象——天然的喀斯特地貌。桂林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独特的峰林平原类型的自然景观,具有千峰林立、平原平坦、地表水量丰富等喀斯特地理环境特征。桂林历史上地处南疆远离中央集权,有限的开发能力使其原生形态得以持续保存,城市格局与自然山水处于融合与共生的状态,逐渐形成了“层次分明,显山露水”的特色。在特殊气象环境之下呈现出清澈、朦胧的虚空美。独特自然原生形象成为桂林山水文化内涵的基础条件。

(2)人化形象——山水诗与山水画。山水原生形象的魅力使古代文人为之赞叹,无数诗词绘画让山水之美流传百世[4]。千年以来桂林一直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量文人在此留下2 000 余件诗文石刻作品;同时,山水也为传统绘画提供了天然素材。以北宋画家米芾的《阳朔山图》为起点,清代桂林山水画家达百人之多;清末至民国,旅桂画家陈树人、高剑父等将桂林山水题材引入画作;抗战时期,作为“抗战文化城”的桂林汇集了大批文人和画家,其中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等创作了大量桂林山水题材的绘画作品,为“漓江画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自此,桂林山水已从自然原生形象转化成为“人化”形象,具有广泛的美学意义。

(3)符号化形象——“桂林山水甲天下”诗句。据统计,历代相关桂林山水的古诗词超过16 000 首,其中赞美诗词不少于5 000首,包括唐代宋之问、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宗元,以及宋代王安石、王安中、黄庭坚、范成大等大家留下的名篇佳句,其中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成为流传千古、名扬中外的绝世经典,为桂林旅游储备了巨大的无形资产[5]。诗句高度概括出桂林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将山水从原生形象、人化形象,进一步抽象成为符号化形象。这一过程为桂林山水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1.2 桂林山水文化的传播及记忆构建

桂林山水文化作为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在现代文学、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多维度传播中持续影响着几代国人,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构建出全社会难以磨灭的共同审美记忆。

(1)桂林山水文化形象的初期来自于早期义务教育——游记散文《桂林山水》小学教材的选编。在交通、信息以及传媒相对单一的时代,文字的力量使国人得以第一次与桂林山水文化亲密接触,其传播产生了广泛且深入的影响力。据推断,自1953—2019年中国增长的近8 亿人口中,约7.4 亿(占总人口53%)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从文中体验漓江水的静、清、幽,桂林山的奇、秀、险,在情景式教学中勾勒了共同社会审美记忆的初步构建。将山水记忆并构在一代代社会人群中,从而转化为普世的审美记忆符号。

(2)桂林山水文化形象的强化得益于流行音乐——歌曲《我想去桂林》。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唤醒了无数年轻人心中的梦想。旅游业与服务业在改革开放之初处于萌芽时期,歌曲《我想去桂林》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审美愿景,刺激旅游消费需求,朴实的歌词抓住了一代人的心理诉求,被人们传唱一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情感共鸣,童年时期构建的桂林山水文化共同社会审美记忆得到了再次强化。

(3)桂林山水文化形象的创新依托于绘画艺术——山水题材绘画创作。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画家白雪石专注于桂林山水题材的绘画创作,并将桂林山水画带进了全国政协礼堂。而后,吸引大量优秀的画家开展此项创作,以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为代表,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中国画派——“漓江画派”,现已成为广西优秀文化品牌的符号[6]。旅美画家谢天成在近20 余年间,将桂林山水画赠送给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及奥巴马4 位美国总统,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领导人,将桂林山水文化推向了全世界。美国时任总统吉米·卡特曾认为桂林山水画是艺术家们的想象;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曾感叹:“桂林山水使我想起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由此来看,在众多丹青妙手的绘画创新创作下,桂林山水文化正持续影响着世界。

2 主题文化的空间设计再现理念——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2.1 “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美学思想与室内设计的符号创新

高度同质化的空间环境,渴望体验不同行为方式与生活环境,成为都市逼仄空间下的精神需求。恰恰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作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成为旅游的重要输出资源。

室内空间主题设计是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植入抽象主题文化、提炼符号,经过“意向耦合”将其外形、颜色、质地等特征,进行嵌套、改写和隐喻赋予空间界面或陈设饰品,使体验者产生“睹物思情”的情怀,以实现空间主题文化审美与再传播[7]。这与中国传统美学“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的理论不谋而合,“观物取象”是古人对事物直观感受,对其进行提炼和形象描摹;“立象尽意”则是古人通过塑造某种事物的艺术形象,以表达其特定的思想情感或哲理。“象”是提炼或塑造的符号,是以具象的形式对抽象思想的表现,其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传递和记忆信息的重要功能。人类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符号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在利用符号传递或接受信息,信息传递的过程亦是发送者的符号编码和接受者的符号解码过程。设计师以室内空间为载体,将主题文化符号融入空间环境要素中,让体验者根据符号的能指形式,进行一定的联想和推理来获得所指信息。即设计师编码,使用者解码的过程[8]。

2.2 符号在室内空间主题设计中的设计再现方法

符号作为主题文化室内空间设计的载体,既是空间内主题文化的“触发物”也是“立象”文化内涵的表达。体验者感知符号产生意象,当多个符号共同作用下形成连续意象时,大脑会综合这些意象群,以及体验者自身经验记忆产生空间意境,从而完成主题文化在空间的深层审美。主题文化符号的种类与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态,有具象与抽象符号、实物与精神符号之分等。实物符号作为人可以直接感知的实体,形式上具有造型、色彩、材质等特征,内涵上则包括相关历史与象征意义等。比如一件老家具,既有精致的造型,细密的木质,其背后也承载着历史背景、风格演变,以及与使用者的故事等丰富内涵;而精神符号是经过人的思维创造产生的承载特殊意义的符号。比如图腾符号,作为人类早期社会活动的精神寄托,其符号本身不具有实物特性。总之,被人所闻、所感,能够承载主题文化内涵的事物皆为符号。

从营造空间主题文化氛围的视角,文化“立象尽意”符号的应用归纳为以下3 种。

(1)符号直接应用法。将文化承载物作为典型符号在空间的界面或陈设中直接陈列展示应用。具象实物无需对其进行再设计与再分解,实物符号常以装裱悬挂、展台陈设等方式,配合背景与重点照明形成视觉中心,有利于直截凸显主题文化。单体实物作为碎片化的文化符号,在具体设计应用时,应避免实物符号之间种类或时代差异过大而弱化主题文化,成为包容万物的“博物馆”,同时应注重实物与环境的对比与协调。如“人民公社食堂”主题餐厅,设计师以还原历史场景为角度,通过标语牌、军用帆布挎包等实物符号,激活人们共同的审美记忆,产生空间意境。

(2)符号装饰应用法。将主题文化典型符号进行再设计。界面或陈设物等空间要素具备共同的视觉元素,相互呼应便产生视觉的和谐美。对原生的典型符号进行提取、简化、抽象、重构等再设计,凸显主题文化特征,强化地域文化的可识别性,有利于丰富空间的装饰细节,提升空间的文化形态。例如作为徽派建筑文化典型符号的马头墙,既可提取其粉墙黛瓦的黑白色系,也可简化马头墙层叠的造型作为新符号加以再设计。

(3)符号体系应用法。相对前两种单一性符号,后者重在文化符号的体系性。在深入分析主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性整理文化特性并寻找典型性文化符号体系,确定可用的实物符号和再设计的典型符号,综合性应用于空间要素。感知空间多要素的符号群,产生“包裹”的综合意象,形成主题空间氛围的文化意境美。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以传统园林为文化主题,传承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借景对景等特征,空间内既有传统家具、诗词绘画等实物符号,又有经过再设计的山水景观,以及粉墙黛瓦的色彩等典型符号,将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3 桂林山水文化主题的设计符号系统与实践

3.1 桂林山水文化主题的设计符号系统及再现

如前文所述,桂林山水文化历经“原生、人化、符号化”的漫长过程,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并通过教材、音乐、绘画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产生了影响力。梳理其文化特性及相应的设计符号层级系统包括以下几部分(图1)。

(1)山水原生形象特性及符号。山水文化内涵形成的基础是原生形象的通灵与虚空之美。其起伏的群山、清澈的江水、江面的水雾、起舞的鸬鹚、滑动的竹排,以及卵石鱼群、江边的田园人家等都是原生形象的典型符号,这些实物符号可直接展示应用,亦可再设计应用。

(2)山水人化形象特性及符号。文人摩岩石刻的诗词作品,其典型符号包括碑刻、石刻、拓印,以及纸上书法等,绘画包括山水写意、线描,篆刻、线刻、浮雕等,都可以以展陈方式对实物符号以物化再呈现;教材所描写的山水情景和特征,以及歌曲的情节和韵律等,也都是人性化形象的典型符号,可结合声、光、电技术表现山水特征实现设计再现。

(3)山水符号化形象特性及符号。“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高度抽象的精神符号,其传播产生了享誉天下的影响力。符号化山水形象的传播,直接推动桂林旅游产业,其发展相关历史过程、业绩、潜在市场、人文故事、业态动向等都是符号化形象的丰富内涵,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结合摄影摄像、VR 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再现。

3.2 桂林山水文化主题的设计实践——桂林碧玉国际酒店室内设计

“碧玉国际”酒店室内设计以桂林“虚空·通灵”的山水文化为主题定位。以自然山水的原生形象为载体,人文文化为灵魂,营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山水主题酒店。

设计采用符号系统应用法,在充分挖掘山水文化特性的基础上,选择江边卵石、江面水雾、鸬鹚、竹排等实物符号结合重点照明,在电梯端景、中餐过道等空间进行展示陈列,营造出江边渔家意象的视觉中心。同时将层叠群山所勾勒的天际线形态进行再设计,提取起伏的曲线作为装饰符号,在酒店入口、墙面造型,及地毯图案装饰等要素中配合材质、灯光反复应用,营造山水意象的界面分割。其次从山水绘画中提炼出浓淡的水墨色系,以表达烟雨漓江的迷离与朦胧,空间选择灰白纹理的天然大理石作为地面主材,自然随意铺贴,天然水曲柳木饰面为辅材,点缀金属线收口条,营造山水绘画意象的空间背景。最后,配合大堂巨幅的“漓江烟雨”抽象水墨画,以及象征“漓江之魂”的九龙砚台水景景观,墨黑的江面升起薄薄的水雾,增加了水墨之韵的灵动感,局部的装饰小品采用山水诗词的书法作品,以点缀空间(图2)。

图1 桂林山水文化符号系统

图2 桂林山水文化符号的提炼与设计应用

图3 桂林碧玉国际大酒店公共空间

山水文化符号系统的提取与设计应用,让酒店具备合理功能的同时,又充分再现桂林山水文化的原生形象美、人化艺术美和“甲天下”气势的丰富内涵,营造出被山水文化“包裹”的沉浸式酒店空间(图3),深度再现其文化的意境美。酒店开业两年来获得业界高度认可,该设计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酒店设计广西区银奖。

4 结语

桂林山水文化作为广西最具内涵、最具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挖掘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将山水原生、人化和符号化定义为典型符号系统,结合空间主题定位、审美需求,加以直接应用、装饰应用或体系性设计应用,以实现桂林山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桂林山水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主题系列家具设计
《山水间》
爱在一湖山水间
桂林行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乐!乘动车,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