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景观类型与特征探析
2021-05-21赵伟军张美伶
赵伟军 张美伶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
传统村落[1]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其文化景观是世界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而传统村落景观[2]是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分支,传统村落景观依托于传统村落而存在,是在自然村落及人文历史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类型。目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梳理传统村落相关研究现状,厘清当前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景观类型与特征,有利于实现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科学有效的保护与更新。
1 传统村落相关研究现状
1.1 国内外传统村落研究进展
国外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中叶,大致分布在两类区域:发达国家和历史悠久或文化多样的国家,发达国家更注重对村落遗产的保护,历史悠久或文化多样的国家更注重传统村落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筑、文化景观、旅游等方面的研究[3]。法律条例方面,国际社会从1964 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到2017 年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景观设计联盟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在传统村落研究方面,国外学者重视传统村落本土价值和村落多元发展,例如,随着欧洲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安托罗普[4]发现,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中,文化景观的原本特性、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发挥着重要作用;梅加等[5]以印度尼西亚爪哇Kutoharjo 村为例,通过对社会和经济财务可行性分析,评估了旅游村开发的潜力。
国内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经历了从单一的建筑元素到聚落研究再到整体性的传统村落景观研究。近年,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传统村落价值[6-7]、传统村落空间及景观分析[8-9]、传统村落适应性保护方法[10-11]、传统村落旅游开发[12-14]、传统村落更新机制与发展模式[15-17]等方面。大体上,我国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征:(1)研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过程,整体性研究较少;(2)保护村落、发展村落和利用村落之间存在诸多矛盾;(3)研究内容广泛但深度不够,重复性研究较多;(4)研究方法开始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并结合使用,研究理论和研究技术也呈现多样化的状态。
1.2 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总体情况
1.2.1 保护名录与区域分布 湖南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统村落数量不胜枚举,现纳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共计有658个,整体呈逐年增长趋势,总量位居全国第三,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占将近一半。湖南省首批有30 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21 个村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第二批和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别为42 个、19 个,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别占19 个、11 个;第四批传统村落数量逐步增至166 个,其中82 个村落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同比往年显著增多,401 个村落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占有171 个。
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广泛且极不均衡,大致以武陵源区-桂东县为界,形成湘西南传统村落密集区以及湘东北传统村落散落区[18],主要集中在湘西地区的湘西自治州、怀化和湘南地区的郴州、永州。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目前共有9 019 个,有保护和开发价值的2 000 多个,其中苗族、土家族传统村落以湘西州、怀化最为集中,侗族传统村落以怀化、邵阳最为集中,瑶族传统村落以永州、怀化最为集中,整体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1.2.2 保护与发展现状 从研究成果来看,对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个体、片区研究较多,整体性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及景观[19-21]、保护与更新[22-23]、旅游与扶贫开发[24-25]等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自身建设随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矛盾,既有精准扶贫、发展苗绣业的苗族十八洞村,村落风貌完整、功能明确的侗族高椅古村,地域特色鲜明、民族文化突出的苗族下团村;也有空心化、老龄化较为严重的苗族插柳村,风貌破坏、年久失修的苗族豪侠坪村,缺乏管理、文化遗存保护堪忧的土家族苗族连洞村等。因此,厘清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景观类型与特征,其保护与发展策略才能有的放矢。
2 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景观类型
我国传统村落的景观类型划分多样,学界尚没有专门统一的划分标准,而我国学者对历史名镇名村类型已有研究,加之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与传统村落之间的相通性,因此,文章以我国对历史名镇名村的分类分级及认定标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为准绳,根据传统村落的形态布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地缘关系等物质要素,再结合湖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运用田野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将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景观总结为4 种类型:空间规划型、建筑遗存型、特色景观型和历史文化型。
2.1 空间规划型
空间规划型主要以选址布局、空间营造为主的传统村落,此类型的传统村落规划有致,其中主要有团状、带状、点状和阶梯状3 种形态。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选址和布局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这类村落集中体现了讲究风水、安全防御、方便生产生活的空间规划格局。如图1 所示为苗族传统村落规划布局。
2.2 建筑遗存型
建筑遗存型主要是以历史建筑群为主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风格有吊脚楼建筑群、合院式建筑群和干栏式建筑群,公共建筑群类型有宗祠、古城墙和炮楼等。这些传统村落多是成体量的建筑遗存,在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中,较为典型的是明清时期的吊脚楼建筑群,这类建筑群在苗族土家族民居中尤为明显,如图2 所示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建筑。
2.3 特色景观型
特色景观型主要是以宜人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环境为主的传统村落,这类传统村落凭借自身优势,更好地以旅游业、特色产业等形式推动村落发展。以“古树”“梯田”“自然山水”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以“古巷”“古碑”“古桥”“古井”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共同组成了这一类型的景观,不断吸引着人们前来欣赏这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如图3 所示为风景如画的苗族村落。
2.4 历史文化型
历史文化型主要以历史人物、革命事件和较完整的民族文化为主的传统村落,此类历史遗迹和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尤为突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如贺龙元帅的故乡白族乡洪家关村、官厅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杨家将村以及爆发农民起义的苗族乡上堡村;湖南传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中,典型的有以苗文化为代表的湘西苗族传统村落,且集中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如图4 所示村落为贺龙元帅的故乡。
3 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
图1 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
图2 王家坪乡石堰坪村
图3 靖州县地笋苗寨
图4 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洪家关村
目前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是从空间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形态及民居村落布局进行特征的划分,该方法适用于村落数量多、空间尺度大的区域,因此只需要确定传统村落的边界和形态即可。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集中在湖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地区,没有科学依据确定村落的边界和形态,所采取的样本数量又相对较小,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有别于其他传统村落的最大特征是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因此尝试从空间环境和村落意象两个尺度,从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景观的复杂因素中找寻其主导因素,来描述4 种类型下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景观的个性特征。
3.1 空间规划型村落——完整性与秩序性
图5 邵阳市洞口县罗溪瑶族乡宝瑶村
图6 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皇都侗族文化村
图7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寨阳乡坪朗村
图8 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杨家将村
在空间环境上,这类传统村落更注重民居建筑与景观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始建年代涵盖了唐代至清代时期,其中以明清时期村落居多,地形多以山地林地为主,大多兼有水系、农田、村寨和山体等元素,空间营造上依山而建,临水聚居,就地取材,规划完整有序。在村落意象上,此类传统村落从平面形态来看,房屋鳞次栉比,街巷空间横纵有序,形成了传统民居“前有溪水、旁有农田、背靠青山”完整有序的村落风貌特征,如图5 所示的瑶乡瑰宝——洞口罗溪宝瑶村。
3.2 建筑遗存型村落——独特性与美学性
在空间环境上,这类传统村落更重视营造完善的生活环境,地域独特性显著,广泛分布于湘西、湘南和湘中少数民族地区。屋顶造型方面,硬山顶和歇山顶造型最为普遍;建筑结构方面,以木、石结构为主,如侗族干栏式木屋和窨子屋;建筑材料方面,以木为主,砖、泥巴、青石等材料为辅;整体居住环境具有环抱碧水青山、避风朝阳开阔的特点。在村落意象上,不同建筑形态都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从装饰工艺方面来看,不论是精致的门窗雕花,吉祥的翘角泥塑,还是挑檐上的雕龙画凤,都绘制了湖南少数民族别具一格的图腾符号,如苗族的鸟、蝴蝶图腾,侗族的花卉、鸟虫等图腾;建筑色彩以原色为主,朴素雅致,原汁原味,如图6 所示湖南最古老的侗寨、拥有吊脚楼500 余座的皇都侗族文化村。
3.3 特色景观型村落——自然性与人文性
在空间环境上,这类村落更重视景观环境的营造,以山水农田为主体的自然景观环境和以民居街巷为主体的人文景观环境塑造着这一类型的景观特色。湖南少数民族多是迁徙而来,在选址方面就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的因素,经过历代先人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古香古色、风韵犹存的古树古井、古巷道、古祠古庙、古城墙、古石碑、鼓楼、风雨桥和古驿道等文化景观,构成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最重要的空间体系,呈现“鲜明地域性、独特民族性”的特点。在村落意象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融相生,构成了一幅幅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妙不可言的秀丽风景,如图7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保存完好的寨阳乡坪朗村。
3.4 历史文化型村落——历史性与传承性
在空间环境上,这类村落更重视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精神弘扬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许多少数民族村落将承载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延续至今,共同孕育了浓厚的湖湘文化;宗族血缘关系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聚居的重要因素,他们世代在这里生产生活,留下了宝贵的乡愁记忆。在村落意象上,这类传统村落展现了更多的历史革命足迹和历史文化内涵,留下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产业不断更迭的时代中传承创新,活态发展。如图8 所示的儒林镇杨家将村。
4 结语
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动态发展,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彰显着湖南优秀湖湘文化的根基,承载着少数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地域性、民族性较强,分类保护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梳理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景观类型和特征,总结出4 种景观类型以及相对应的景观特征,为更科学系统的活态保护传统村落提供理论依据。未来将侧重于对传统村落空间重构方面的研究。空间重构是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景观发展的有效措施,因地制宜采取重构策略,保护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今后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任务艰巨,需要政府、企业、各领域专家和村民们的共同参与,积极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契合点,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让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永葆青春”,使之生态、生活及生产“三生融合”发展,为推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