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麓书院的弦歌

2021-05-20谈雅丽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湘

谈雅丽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岳麓书院的楹联,也是湖湘文化成就的最好注脚。

春风拂柳,蓝天如洗。我从溁湾镇出发,来到岳麓书院门口,车停东方红广场,毛泽东雕像耸立在山门前,雕像刻画的正是中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英姿。中午之时,一群青年学子刚刚下课,他们三三两两,意气风发,结伴在书院周围行走。这里就是著名的湖南大学校址,门前匾额书有“湖南大学”几个刚劲大字,为1950年毛泽东亲笔手书。“千年学府、百年名校”,湖南大学的办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的文化气质培养和熏陶了这些莘莘学子,他们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湖南大学面对碧波滚滚、一路北去的湘江,背倚岿然屹立、满目葱绿的岳麓山。江山辈有才人出,浸染了湖湘精神的学子文人因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品格。“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这就是历经百年的湖南大学的真实写照。

东方红广场东北角的绿阴丛中有座不起眼的八角亭,亭上挂有三个黑底绿字的牌匾——自卑亭。大概“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湖湘文化有种天生、不可言说的自傲自满,所以清康熙二十七年,长沙郡丞赵宁倡在此建自卑亭,取“若登高必自卑”之意。《中庸》大学中写道:“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学子来说,要登上学问的高处,必先自卑,从山脚攀登而上。

通往岳麓书院的入口处修有牌楼,早春的书院林木淡翠,道旁樱花似雪,沿石板路直达书院门口,一路鸟声啾啾。书院大门始建于宋代,现存大门重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正上方悬挂宋真宗所书“岳麓书院”的御匾,大门旁悬挂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副流水对,据说清嘉庆年间书院大修,完工后,学生们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袁出了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楚国人才众多;众人苦思下联时,贡生张中阶脱口而出“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在书院尤其兴盛。这副对联反映了岳麓书院千年来人才辈出的盛况。

经过岳麓书院的正厅,再将讲堂、教学斋、湘水校经堂、明伦堂、百泉轩、御书楼、文昌阁一一走过。于我而言,建筑楼阁讲堂并不稀罕,重要的是讲堂曾容纳何种文化、书院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岳麓书院的师生事迹彪炳于汗青者,仅在正史中立传的便有26人。书院正厅横书的“道南正派”四字,正是对“潇湘洙泗”的最好注解。“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为荆蛮?兹为邹鲁。”将孔孟之乡“洙泗”“邹鲁”作为书院的对照,可见当时书院之盛。

岳麓书院的传奇故事,我最倾慕的是南宋时的“朱张会讲”。书院大厅正对面的讲堂叫赫曦台,就是当年“朱张会讲”的地方。当年南宋理学家朱熹抵达书院后,同比他小三岁的书院山长张栻一起登上赫曦台,就不同学术观点进行论辩。虽有时连续三天三夜无法说服对方,但两人都能从对方的观点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在赫曦台上,我是一名端坐听讲的学生,用湘水洗耳,隐隐听到远处传来当年会讲之声。

爱晚亭在岳麓书院的后山腰,苔生岩壁,溪水叮咚,一场早春的花瓣雨落到亭台。我在亭中静坐许久,感到山气袭来——书院外的断壁旧址中,或仍有诸生百人列屋而居,书声响彻户外。想到当年正是因为朱张会讲,才使南宋形成了湖湘学派,才使此后湘湘文化不断地被注入新的内涵,进而声名大振。

自屈原、贾谊以后,湖南士人在苍茫的江湖遥想远在中原的家国命运。他们的思想从天地寥廓的渺远之道入手,把入世义务和个人责任的终极同浩瀚宇宙的大道联系。从集湖湘文化精粹的岳麓书院,登上岳麓山顶,于草木虫鸣处远眺,看这条滚滚北去的大江,听弦颂之声洋溢于衡峰洞庭,最终奔向茫茫东海,一种对湖湘文化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我爱岳麓书院,更爱其代表的湖湘文化和精神。

猜你喜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湘
担负时代赋予岳麓书院的新使命
千年学府
我是湖湘儿女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新荷初绽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A Study on the Cohes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Blessing Short Messages
岳麓书院乐教传承演变性初探
湖南大学出版社等127种重点图书
源可寻而濯我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