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驱动下新闻生产与分发的路径选择

2021-05-20高丽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智能技术

高丽佳

【摘要】全媒体时代,技术成为驱动媒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技术驱动下,新闻生产与分发在路径选择上需要以技术为底层逻辑的突破口,打造有利于新闻传播的生态环境,抢占新闻传播高地。而面对智媒时代的技术挑战,如何处理好传播内容、受众、传播者与技术的关系,也成为未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深入发展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智能技术;新闻生产 ;新闻分发;技术挑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技术驱动下新闻生产与分发的路径选择”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ZDJH-537。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3.092

技术创新正在为新闻传播提供无限可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直播等技术为新闻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提供了全新的未来指向。传媒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颠覆与重构。2019年,伴随着中国5G(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的启动,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5G网络的启动,使得新闻生产格局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闻生产与分发需要正视技术驱动给传媒产业带来的影响,跟上智能社会发展步伐,做出合理的路径选择。

1. 智能技术+新闻生产

1.1新闻生产方式转向

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技术推动新闻传播不断向前发展。1453年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催生全球首份报纸《通告报》呱呱坠地。20世纪初无线电波技术出现,催生1919年英国无线广播电视成立。1923年图像信号远距离传输试验成功,使得人们可通过电视观看节目。20世纪90年底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将人类沟通的书写、口语和视听模态实现了连接。20世纪末,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结合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人工智能浪潮迅速崛起,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和发布模式。未来,在万物皆媒的物联网时代,我们将实现随时随地、毫无障碍地搜集新闻、编辑新闻、发布新闻。未来的新闻业在科学技术面前将会产生更加颠覆性的变化。

以视频新闻为例,在5G时代,视频新闻制作由单回路生产转向多回路生产,新闻生产的重心“后移”。此外,有了5G加持,视频素材传输也实现了多回路传输,许多视频新闻在生产时直接应用了超高清多屏、多视角场景,即便是在人力较少的情况下,新闻也可以实现多回路生产。新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还体现为新闻生产的表征逻辑由“复制”转向“体验”,文本构成由核心文本中心化转向伴随文本聚合。其中,新闻生产的体验式表征逻辑指在新闻生产中,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现实还原、叠加、交互都挣脱了叙事方式、场景应用的束缚,可以为受众提供个人在场参与的新闻消费方式。新技术也使文本构成和文本聚合中心化成为可能,清晰的画质,多机位、多场景视频直播,交互技术的大量使用,都会导致新闻文本的增多。过去被传统新闻文本排斥在外的许多内容源、服务源也会进入到文本中来,进而改变核心文本的话语意义。

在5G、AI、VR等眾多新技术的赋能下,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川观新闻、川报全媒视觉中心联合中国移动,推出“云览四川24小时”5G+XR拓展现实慢直播,并制作了“川观新闻·5G消息两会通”特别板块,充分展现了5G消息富媒体、智能化、交互式等特点,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理念和方式。新华社打造了首个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使用5G、CAVE、MR技术以全实景、真跨屏的方式,请代表委员讲述他们的履职故事。技术+创意的传播理念使新闻样态不断突破、新闻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济南报业推出“5G+4K+MGC+央济联播”大型全媒体报道,报纸、网站、客户端齐上阵,视频、图解、H5齐发力,专题、访谈、解读齐展现,实现新闻报道效果的最优化。

1.2新闻生产路径选择

技术驱动下新闻生产需要从技术、人才和数据三方面入手,明确发展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加快转型步伐。新闻生产的顶层发展与设计思路如下:首先,改变过去被动使用技术的状态,因地制宜,制定分步走战略,找准长短期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发展方向,成立技术团队,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在技术研发中,将技术生态体系划分为技术设计层(上层)、技术应用开发层(中游)和应用消费层(下游),借助技术外包、技术合作与自主研发提高公司产品和服务质量,促使新闻生产挣脱技术公司的束缚,由新闻生产部门自行决定新闻产品的形态和功能。然后,建立与新闻智能生产相匹配的新闻团队,促使技术人才在新闻生产中进行全方位渗透,使新闻生产由传统新闻的垂直协作模式变为跨学科、跨工种水平协作模式。

为了提高新闻生产质量,在技术人才和新闻团队管理上,还要改变传统的薪酬结构和激励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打造先进的媒体文化,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再次,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在新闻生产中,要改变传统的用户分析模式,以用户数据分析为新闻生产选题、策划、推送的重要依据,结合用户的新闻消费习惯进行新闻生产和推送,促使自身掌握的数据价值不断增值,以尽快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新闻新变局。

人机高度协同是智媒时代一种新型的生产场景。机器会取代大部分机械的工作,人主要从事更具创意和创造力的工作。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总裁李彦宏曾这样感慨: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束了,互联网未来发展机会将是人工智能。国外,众多媒体机构紧跟智能社会发展的步伐,推出了机器人写作业务。美联社机器人记者wordsmith每季度可完成3000篇稿件,大大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数量。纽约时报数字版的新主编机器人Blossom负责挑选爆款文章,提升了新闻产出的质量。数字商业新闻网站Quartz聊天机器人以好友身份出现,以聊天方式帮用户解读新闻。国内,很多公司也在研发写稿机器人,如腾讯、百度、凤凰等。新华社推出媒体大脑,通过机器生产视频新闻。人民日报推出创作大脑,实现了人机高度交互和人机协作。数据与算法正在冲击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并重塑了新闻业的整个生态系统,单向型新闻生产正逐渐转化为闭环式新闻生产。

2. 智能技术+新闻分发

2.1 新闻分发路径转向

技术对新闻后期分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新闻推送逻辑由静态的用户画像转向动态的场景推送,以及新闻分发平台的衍变。在新媒体出现之前,针对用户的新闻推送逻辑为大并发系统推送给特定用户,这个时候的用户画像数据多是静态的冷数据,由于技术限制,系统无法及时洞察用户喜好,在新闻推送上难免会有滞后性。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通信网络中产生的热数据含量不断增多。结合用户位置、行为选择数据和关联数据,系统可以洞察用户喜好,进行新闻实时、动态推送,并提高新闻推送的精准度。技术驱动下新闻分发逐渐由渠道分发朝生态系统打造转变。所谓新闻分发生态系统,指新闻通过数据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构成的共生单位。有了新技术的支持,新闻分发也从单一、唯一的渠道上转移到了分发渠道纵横交错的平台上,新闻可以借助多元受众路径无限延展。而新闻生态系统和平台的出现,也为新闻生产者与受众沟通、用户培养创造了条件。

2.2 新闻分发路径选择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认为,技术驱动下新闻分发平台不断拓展,形成了多种形式、多种特征、多种内在逻辑的特点。平台类型大体可以分为六种:咨询整合平台、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视频和VR/AR平台、服务类平台。其中,社会化媒体和个性化新闻客户端是网络新闻分发的两种主要渠道。这两类平台,带来了新闻分发的两种趋向:一是社交化,二是个性化。这两者的结合,使得传统媒体平台在新闻分发中的控制权受到削弱,而用户获得新闻信息的通道却更为多样与“可自控”。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表示,技术驱动下的新闻分发路径主要选择了三种模式,分别是媒体型信息分发,关系型信息分发,算法型信息分发。其中,媒体型信息分发指在中心化、标准化、统一化原则之上,采用人工方式去进行新闻编辑、排序和分发的分发模式。如在搜狐、百度、网易等引擎搜索平台上的新闻分发,就属于媒体分发。关系型信息分发指依托关系链,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通过关注、订阅、好友关系等进行新闻传播的途径。以病毒传播和刷屏效应闻名的微信朋友圈就是关系型信息分发的代表。Buzzfeed(嗡嗡喂,美国新闻网站)是国外社交性聚合类媒体的典型代表,它通过分析社交平台的用户行为与传播机制,为用户提供与他们个人兴趣、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和咨询,从而增强了用户黏性,并借助社交网络进一步拓展了用户数量。算法型信息分发指依靠算法进行新闻资讯推送的分发模式,算法型信息分发为个性化订阅提供了条件。今日头条凭借精准的机器算法,实现了契合受众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个性化推送,成立4年内就积累了4.8亿用户,成为机器算法类新闻聚合平台的佼佼者。

3. 传媒业面临的技术挑战

3.1 传播内容:后真相与圈层化

《牛津词典》2016年度词汇为“后真相”。这个词反映的是“万众皆媒”“万物皆媒”的时代,人们不再追求事实与真相,而是容易被各种情绪、情感所煽动,这和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机制不无关系。数据与算法打破了传统新闻以讲故事为核心的叙事方式,似乎是一种更加客观的手段和方法,但并不一定带来的是更多真相,反而会让人们迷茫与沮丧。媒介技术不断发展造就的真假重叠的新闻样态,成为智能化时代下新闻从业者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同时,基于算法的智能推荐技术容易形成用户的圈层化、部落化。圈层化由信息圈层和社交圈层两部分组成。信息圈层可导致信息孤岛,社交圈层则导致用户价值认知的差异越来越大。当前泛娱乐化的趋势、娱乐至上的现象和公共价值的偏废更加剧了圈层化效应。圈层化使得用户沉浸在各自感兴趣和价值认同的舆论场中,容易脱离理性和客观成为“乌合之众”。

3.2 受众:“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

智能技术的成熟使得信息获取、观点交流和舆论形成呈现出一个开放、便捷的空间。新闻分发平台不仅传播新闻,还具有培育用户的能力。曾任芝加哥大学教授的凯斯·桑斯坦在《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指出,海量的信息俨然缔造了一个“信息乌托邦”。这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行为看似是一个温暖、友好的地方,实则是一把无形的枷锁,会让受众陷入各种误会和偏见的“信息茧房”。在这个茧房里,受众只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信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自己认可的观点。长此以往,在这个封闭的、狭小的、自我营造的空间内,只有自己的声音不断回响、不断增强,产生类似回音的效果。在“信息茧房”之外的傳播空间里,无论是新闻事件还是公共事务,都被人们以碎片或随机的方式消遣。受众越过事实和真相,仅靠立场、情感和利益去判断周围世界,极易产生偏激和极端主义思想,丧失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未来的传播一方面要加快技术研究,变更信息流动机制和算法,实现信息重构和合理分离,另一方面也要优化公共性信息服务,平衡好个性化传播与公共性传播、个性满足与社会整合的关系。

3.3 传播者:人文关照与人文情怀

虽然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在技术的驱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智媒并非万能之媒,它在领悟报道对象、采访对象人文内容和人文精神时有明显不足。机器人可以根据现有数据和素材进行快速写作,提高新闻生产效率,但它却无法获得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的认知,无法领悟报道对象所具有的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无法探究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因此智媒时代的传播者要处理好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对报道对象加以人文关照,在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报道者要具备人文情怀。

4. 结语

未来,新闻业的智能化趋势将进一步加深,新闻采集、生产、分发和体验等流程的智能化依赖将更加明显。在新闻生产和分发中,只有明确顶层设计思路,提高技术、人才管理质量和数据服务质量,才能解决新闻生产和分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数据利用价值和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打破用户对媒介的沉迷与依赖,规避新闻生产中的不良信息和假新闻,激发传播主体的人文情怀,推动技术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深入发展的同时应该兼顾的新闻理想和信念。

参考文献:

[1]郑雷,江苏佳,郑立波.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内容分发平台的衍变、特征及影响[J].传媒,2019.12.25.

[2]陈昌风,霍婕.权利迁移与人本精神:算法式新闻分发的技术伦理[J].新闻与写作,2018.1.5.

[3]丁柏铨.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对技术与人文关系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9.5.5.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智能技术
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探讨
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运用研究
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究
关于烟草设备自动化系统浅析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