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国际工程机械配套产业高地
2021-05-20李银霞
李银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明确提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要求。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三高四新”战略,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湖南工程机械产业是主要支撑。但目前这一产业与国际顶级工程机械产业相比还有差距,需要着眼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不断强化本地配套能力。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链省内配套现状
湖南是工程机械制造产业强省,但却不是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强省。湖南工程机械的零部件省外配套约占50%,省内零部件的配套远不能满足工程机械的生产需要。外部配套协作链条长,本地配套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本地配套总量规模大,但配套结构有待优化。据统计,2019年湖南工程机械零部件配套总金额约1025.37亿元,而湖南工程机械总产值约2000亿元,零整比约为1:2。配套中,省内配套329.93亿元,占32.2%;省外配套695.45亿元,占67.8%。从龙头企业省外配套情况看,中联重科为47.9%,三一集团为80%,铁建重工为67.7%,山河智能为50%,星邦重工为52.7%,中冶长天为35.7%。从关键零部件来看,省内关键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率低于30%,大幅低于国际40%的平均水平。
产业集群凝聚力较强,但集中布局存在困难。从工程机械的机械加工产业配套看,配套商主要聚集长沙周边,相对集中分布在沙坪工业园、金州工业园、环保工业园。但配套园区间并未形成明确的专业分工,导致加工链不完整,高加工度复杂零部件难以在一个园区完成,也难以在一个园区完成一个整机的生产配套,致使长沙一小时物流圈内,工程机械的零部件配套金额不到20%。
主机企业转型升级快,配套企业创新跟不上节奏。当前湖南省内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水平正不断接近国际一流工程机械企业,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精益制造方面,正在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例如,中联和三一的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代表着国内工程机械智能制造最高水平,企业对精益生产的产业配套要求不断提高,零部件的配套半径需要进一步缩小,核心零部件品质需要更高保障。但湖南本地的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生产的配套零部件品质难以满足主机企业的要求。
产业链专业化初见成效,发展平台提升空间较大。在湖南,作为核心零部件配套的上游配套产业,关键材料和精深加工能力正在实现提升。而在精深加工方面,国内江浙地区加快工序链专业分工和加工中心产业集群建设,大幅提升了国内机械精深加工能力。相比江浙地区,湖南加工工序链水平和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省内专业园区的工序链加工中心建设不完备,企业开放加工中心还不多。
湖南打造工程机械配套产业高地面临的困难
主机龙头企业与零部件协调发展的观念不强。一是产业协同不足。以往省内工程机械配套企业,被要求在龙头企业中必须二选一做配套,导致本地工程机械配套市場分散,单个企业规模受限,成长空间不足。龙头主机在定价策略上,把关键零部件是否为进口器件作为区分产品档次的主要标准,导致目前国内零部件普遍定价极低,缺乏足够的利润空间。二是议价能力弱。零部件配套企业上游是钢铁、能源等大型国企,下游是主机企业,普通配套企业都没有议价能力,导致零部件配套企业利润不超过10个点,且以商业票据形式支付,配套企业流动资金普遍不足。
地区公共发展平台和公共资源不足。一是行业组织产业链协调能力差。当前省内针对核心关键“卡脖子”技术的联合攻关较少,亟待龙头企业统筹跨行业资源,保障多产业协同攻关,并使项目能够顺利立项和获得有效资助。二是科研平台开放不充分。尽管有多个工程机械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但这些中心往往主要由企业和科研院所投资,是非盈利公共平台,平台开放性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获得平台资源的难度大、成本高。三是专业加工平台体系不发达。湖南省建设专业加工工序链、加工平台和中心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大,省内企业间产品高精密加工协同水平较低,园区中工序链的布局不完整。
产业链生态体系不发达,经济内循环体系不畅。一是省内经济的内循环体系存在堵点,导致重要大宗原材料采购不能省内完成。以结构件钢材为例,起重机吊臂所用角钢、型钢等钢材,必须到武汉和上海等地采购,才能满足相关标号要求。中小企业对成本非常敏感,以每月所耗钢材量2000万吨-3000万吨计算,企业每年增加物流成本200万元以上。由于结构件采购量小频低,钢铁企业不愿研发,企业采购只好舍近求远。二是部分产业省内布局不足。在推进装备智能化过程中,大量芯片及传感器等电子设备,大部分集成电路板和电子元器件省内不能生产。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在融资租赁领域,省内产业金融服务、资产评估及票据贴现等业务,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在利用数据资源方面,湖南对工程机械大数据资源的综合开发不足,企业间数据相互割裂,制约着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
加快湖南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要攀登国际顶级产业集群目标,需要众多一流的配套企业支持。推动工程机械中小配套企业与湖南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一道打造国际顶级先进工程机械高地,需要从大环境着眼,细小处着手,积小胜成大胜。
聚集发展合力,营造共谋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对工程机械及零部件配套行业的组织领导,将强化工程机械省内配套作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并将配套产业链的孵化培育和产业链补短板工作作为产业链领导小组2020-2025年的重点工作。加强行业技术合作,积极争取国家科技专项扶持,设立相关“卡脖子”项目的协同攻关项目,采用“揭榜挂帅”方式组织企业开展重大科技专项攻关,促进自主创新。加强行业沟通,通过技术更新标准讨论会,帮助主机企业提升配套产品质量,同时推动中小微企业加大改革创新,提高企业议价能力,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加大扶持力度,明确政策导向。支持行业协会强化金融互助、团队协商等作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工难等难题。扶持工程机械行业小巨人企业发展,出台针对小巨人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设立“工匠企业”“湖南工程机械优秀配套企业”等行业奖励,鼓励中小配套企业追求卓越品质。通过设立技术补贴和政策优惠,不断提高行业门槛,淘汰低效企业,为优质企业发展创造市场空间。构建智能工程机械标准,引领工程机械智能制造配套发展,让湖南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占领行业标准制高点。
打造平台体系,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在专业园区集中配置工程机械加工工序链加工中心、工程实验平台、检测中心,支持企业开放加工平台,打造高水平工序链和公共加工中心,提升工程机械精加工水平,降低加工成本。加强产业互助基金、担保基金、产业链金融等平台建设,拓宽中小配套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过桥资金风险。组织主机企业、配套企业、科研机构共同成立湖南工程机械研究院或创新中心,申报省级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湖南工程机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构建产业生态,增强工程机械集群创新发展能力。推动配套企业集聚落地,根据产业集群合理配套半径,规划零部件专业配套特色园区建设布局。长沙高新区和经开区50公里配套半径范围内,加大适配标准厂房建设,鼓励配套项目入驻。完善本地产业生态链和创新链,强化对工程机械招商引资支持,对于新落户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加强首台套设备和装备改造升级认定,并在人才引进、招工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着眼主配协同研发,由龙头企业牵头立项,开展行业上下游研发协作,通过政府资助、联合研发、成果共享,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难关。
(作者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