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劳动的能力
2021-05-20陈尧
陈尧
一、关于幼儿劳动的认识误区
当前,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在让孩子参加劳动的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过于关注劳动的结果。
有的教师和家长觉得孩子还小,能力太弱,就算让他做也做不好,达不到一定的标准,最后还得自己重新做一次,因此没必要浪费时间让孩子参加劳动。案例中有个班级的教师直接剔除了掃地、擦桌子这两项他们认为孩子做不好的值日工作,就反映了这种观念。有个班的教师主张“能者多劳”,认为扫地、擦桌子之类的劳动比浇花、给小动物喂食等任务要难,所以,就选了班里几个能力强的孩子来负责,认为其他孩子做不好,索性先不让那些孩子做。这其实也反映出教师过于看重劳动结果。
有的教师和家长因为觉得孩子身体协调性差,怕孩子在劳动中弄坏物品、弄脏衣服甚至受伤,所以不让孩子劳动。这种情况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以上对孩子劳动的错误认识让孩子错失了很多参加劳动的机会,也错失了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感受到的快乐。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劳动背后的教育价值,帮助孩子提高劳动能力,让孩子拥有快乐的劳动体验。
二、劳动背后的教育价值
1.劳动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能像成人一样做事。当孩子慢慢脱离成人的照顾走向独立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样去照顾别人。这就是孩子都想当妈妈的小助手、当教师的小帮手的原因。孩子的劳动首先是实现自我服务,这相对于之前什么都需要成人帮着做,有了一个大的跨越。进而,孩子开始学习为他人服务,这对于孩子来说更是一次质的飞跃。没有一个孩子会拒绝成长,成长让孩子更加自信,也敢于尝试更多从未尝试过的事情。
2.劳动可以提高孩子身体的协调性
劳动是我们一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引导孩子参加劳动,会让孩子的协调能力在自然的状态下获得发展。比如,吃饭之前要摆碗筷,用完餐要擦桌子,游戏结束之后要整理玩具柜,地面弄脏了要扫干净……这些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孩子可以从中锻炼腕力、臂力,左右手的配合能力,身体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等。
3.劳动可以提升孩子对集体的归属感
一直以来,孩子感受到的都是集体对自己的呵护和照顾,而通过劳动他可以感受到自己也能为集体贡献力量。孩子在付出中发现了他人与环境因为自己而发生的变化,感受到了自己对于他人的价值,从而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对集体的归属感。
4.劳动可以让孩子学会感恩
孩子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后,更能感受到身边有那么多人默默为自己提供服务和帮助,从而学会感恩。
三、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
孩子如果缺乏必要的劳动能力,就会感觉到劳动特别难、特别累,也得不到比较好的结果,如此,他便感受不到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无法体验劳动的快乐。因此,孩子的劳动能力需要我们用适宜的方式加以培养。
1.细致入微的观察
在案例中,教师提到,在孩子升入中班后,为培养其责任意识和劳动意识,便在班里开展了值日生活动。那么,在开展值日生活动之前,教师是否引导孩子对值日生所要做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对值日生怎么做好这些工作进行了讨论?
比如擦桌子这项工作,需要孩子左右手协调配合才能做好,同时需要孩子注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此,孩子们平时在生活中可能并没有观察和体验过。因此,在布置这项值日任务之前,可以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平时爸爸妈妈、老师是怎么擦桌子的,比如,抹布要怎样拧干,要怎么把有点大的抹布叠起来,叠好后又要怎么拿来擦桌子。
2.简洁明了的提示
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时可能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在孩子刚开始学习一项劳动技能时,教师需要给他们一些简洁明了的提示。比如擦桌子,孩子们通过前期的观察和讨论,了解了擦桌子要分哪几步来做,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起绘制简单的流程图供他们参照。
3.足够的练习机会
孩子的任何一项技能都不是通过一次活动就能获得的,也不是独立于其他技能而存在的,劳动技能也是如此。成人需要在生活中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比如,在幼儿园里清理自己的桌子、班里的柜子,整理玩具架上的玩具;在家里整理自己的卧室、书桌,清洗自己的一些简单的玩具,等等。这些活动看似与扫地、擦桌子无关,但是孩子们做得多了,动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自然就提升了,劳动经验也得到了丰富,那么他们在扫地、擦桌子时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4.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
大多数孩子都是乐意参加劳动的,他们从小就看着爸爸妈妈劳动,也想学着爸爸妈妈那样劳动。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不太喜欢劳动。对此,成人自己首先要热爱劳动,对劳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同时,成人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有关劳动的绘本,让孩子知道掌握正确的劳动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也让孩子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去感受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
5.坚定不移的精神支持
孩子毕竟不是成人,他们劳动时肯定有做得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一定要肯定孩子主动劳动、热爱劳动、愿意为集体贡献自身力量的积极态度,同时接纳孩子做得不完美的方面,帮助孩子不断改进。我们切不可只看孩子的劳动结果,而否定孩子积极的劳动态度。
(四川省直属机关西马棚幼儿园 陈 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