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自在心中
2021-05-20张萌
张萌
每年我都会照例制定新年计划,但因为疫情,好长时间都惶惶不可终日。后来随着全国抗疫形势向好,没那么焦虑了,却也没心思去好好执行这些计划。到了3月,我和全国其他大学生一样,迎来人生第一个以网课形式开展的新学期,于是痛定思痛,决心“重新做人”。
第一步,将往日在校的时间安排在家中“复刻”。不管有无早课,在校时,我每天雷打不动7点半起床,有课就去教室,没课就在图书馆自习。因此,网课期间,再怎么因为早春而感到困乏,我也每天设闹钟,提前让自己清醒,进入状态,然后按照课表时间,在书桌前坐好。
第二步,明确所有的任务安排。网课的平台五花八门,zoom和腾讯会议用来直播上课,按时登录就可以,但其他许多平台是用来收看录播课程和提交作业的。在线下课堂,老师会反复提醒我们截止日期,但到了网络课堂,一切全靠自觉。不及时查看平台录播课程,就有缺勤的嫌疑;没按时上交作业,网站就会自动关闭提交窗口。为了避免这些情况,我开发出了自己的一套任务安排模式。
我没有安装其他记事的软件,只选用了Windows系统自带的记事本:每周日,查阅每个平台五花八门的要求,将下周要打卡、上交的内容一一列举,做到心中有数,如做完就打对勾。每周结束后,复盘完成情况,并将常规作业复制到下周的任务表中。为了获得满足感,并可以尽早享受娱乐时光,我用更高的自律督促自己,作业下发后及时做完,不再拖延。当基本任务完成,我还会加入英语学习、课外阅读等新项目,直到更加适应这种充实的节奏。
做作业时,我会打开计时软件——番茄钟App,以两小时为一个时间块,专注完成制定的任务;整理思路或房间时,则打开英语听力软件,达到用泛听磨耳朵的效果。
第三步,学会与不稳定的网络连接共存。在校时,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清晰及时,但隔着天南海北,将学生和教师连接起来的网络课堂,问题却总是层出不穷。因卡顿被“踢”出直播间,已司空见惯。最困难的一次,是我连续10次试图重回课堂,等网络终于恢复,课也将近尾声。最紧张的一次,则是我在小组做期末汇报时,声音突然消失,老师只能对着讲稿和PPT,努力辨认我说的内容。等结束后,老师还跟我们开玩笑说,要是她会读唇语就好了。
当然,平常怎么卡顿都不要紧,关键是考试时千万别掉链子。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网络,我将考试地点选在家里离路由器最近的地方,流量和无线网络双重保障,关上房门,祈祷数次,怀着神圣的心情进入考场。等到一切结束,考试顺利完成,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一摸脑门竟然满头大汗。考得好不好还未知,至少没有掉线,考试内容加载流畅。
而这一学期的外教课,可谓是网课体验的集大成者。
课程的开始,教授的介绍一如既往,言简意赅。这是唯一需要露脸直播的课程,每次上这位教授的课,我都正襟危坐,如临大敌。对于西索儿(SISUer音译,即上外学子的简称)而言,英语授课的形式自然是毫无压力,但因为教授有较重口音,且课程难度很高,不仔细聆听做笔记的话,很容易错过重要的任务安排。而且,这门课程是在学校Blackboard平台下的Classin直播课堂开展,使用的功能比较特别,会轮换展示每位同学开着摄像头听课的样子,轮到自己在台上的时候,莫名感觉心理压力巨大。由于教授不允许上课使用电子设备,在每天对着屏幕上几小时课,眼睛酸涩的日子里,这也算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让我们静心于纸质笔记。
还有一点特别的是,这门外教课是我们的专业课,侧重视觉设计,无疑将网课平台的“黑科技”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其他课程,主要的形式还是借助共享屏幕功能分享课件,由老师口头授课为主。但在这门课上,外教使用平台的画图功能,向我们直观展示设计技巧,比如杂志排版的基线、海报文字和图片的构图原理。
原本这门课计划使用特定的软件,但由于网课的限制,所有的设计作业,从完成的形式是纸质还是电子版,到选取的设计软件,都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随手拿起白纸、铅笔、橡皮,再加上黑红蓝三色的水笔,就可以绘制出一个充满想象的小世界。
作业量较多,几乎每周都有几项设计作业需要完成,还要阅读英文原版材料,因此我使用电脑记事本记录这门课作业的频率最高。每次绞尽脑汁,改进作业的创意和视觉效果,最终标注完成时,都有满满的充实感。
不过每次上课,我必经的小插曲就是掉线。恢复课堂连接的过程漫长得让人心焦,“Sorry, I just lost my Internet connection”,是我在这堂课上最频繁出现的留言。
有一次,教授的连接也开始卡顿,出现了马赛克的情况,之后还被卡出了课堂。而我当时正好在直播课堂的台上,不敢转动身体,只能保持端坐的姿势。微信课程群里,教授表示他的网络出现了问题,开着声音和摄像头就会陷入卡顿。有同学提议:“老师,不如我们开启微信语音通话吧?”但由于有人数上限,这个办法行不通。最后,为了节省时间,教授索性选择在聊天框打字,配合课件播放进行同步讲解。于是,后半节课,我们第一次体验了“无声”的英语课堂,它以文字形式,给大家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在课程考试阶段,教授要求我们在规定时间内将答卷上传到邮箱,对打字慢的同學而言是不小的挑战。而对于盲打飞快,比起纸质答题更喜欢电脑答题的我来说,反倒是一大优势。
整个网课学期结束,整理电脑文件夹时,我发现我的电子版作业数量创历史新高,在线上课堂无法充分展开的课堂讨论,都变成了课后的思考作业,以作为过程性学习的记录;无法面对面实现的小组演讲,借由网络,让身处祖国各地的组员们齐心协力完成了。在恢复线下常态化教学的今天,老师们仍沿用学校的Blackboard平台,用于收发作业、上传课件,不必担心微信课程群的文件过期,随时可以查看,也能更好地保留和展现整个课程的内容。
我想,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育会继续渗透进日常生活,得到新的延续。而经历了网课的洗礼,我学会了更好地管理时间与任务。也许下一次,我不再需要新年计划或是新学期计划,因为,不管上课形式如何,秩序自在心中。
责任编辑:丁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