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精准扶贫中贫困乡乡村教师专业培训现状及建议
——以西邑乡为例

2021-05-20李怡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信息化培训专业

李怡宏

(保山学院 信息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一、引言

近年来,围绕发展我国的乡村教育,党和国家制定、颁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国教师队伍建设中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教师工作强调“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定位,要逐步构建教师的终身学习系统,让中小学教师培训全覆盖,大力扶持教师培训。

在教育扶智中乡村教育是教育中的短板,只有把短板补齐了,教育扶智才能以更稳健的态势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手段在教育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弥补着教育之间的差距,尤其在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1]。可见,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扶贫中具备“精准”优势,成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可行措施,让乡村教师通过培训得到专业发展,是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保障,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研究乡村教师专业培训现状十分必要,应推动乡村教师培训变革,从而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二、西邑乡乡村教师专业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拟订详细调研方案,深入西邑乡的保九中、大庄中学、中心小学、永信小学进行调研,发现当地政府对于教育非常重视与支持,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目前网络宽带已覆盖到全乡各村委会、学校和卫生室,始终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智”与“扶贫”同推进。“互联网+培训”机制给乡村教师培训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乡村教师可以获取更多的网络资源,可以与不同校区的教师共同在线备课、学习、交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西邑乡在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西邑乡4 所乡村学校的乡村教师,课题组成员通过访谈、实地调研,发放电子问卷100份,收回99份,回收率99%,问卷有效率100%。在对西邑乡抽样的99名乡村教师中,92.93%的教师都是本科学历,硕士学历占6.06%,只有教龄偏大的教师中有6.06%是专科学历,从数据可以看出,西邑乡的教师学历符合现在的义务教育标准,而且教师学历水平总体比较高,教师学历水平提高空间大。

随着“国培计划”的深入实施,乡村教师培训不仅在质量上得到了很大提升,而且有效扩大了培训的覆盖面[2]。但在访谈中绝大多数乡村教师提出,对于网络研修这一方式而言,缺少显著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以参训模式的视角来分析,外出集中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更多地依赖于远程网络学习以及校本研修。网络培训虽然能满足一部分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但在培训内容设计和学习参与度上,很难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的革新,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更多的教师加入网络教学,他们已经意识到,传统课堂上能做的事,通过在线方式同样可以做,甚至可以做得更好。课题组试图通过调研乡村教师专业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到乡村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并能够持续地与乡村教师展开合作,从而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学习质量[3]。

(一)乡村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影响了教师培训的成效

在调研中,各地教育部门这些年进行的各种乡村教师培训不可谓不多,每到假期都会有各地教师到大城市参观学习。我们发现更多的学校采取了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的形式,有78.8%的教师参加的培训是专家讲座,有73.74%的教师是上公开课,有75.76%的教师是观摩优质课堂,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并非十全十美,单纯讲座和讲课的形式也让农村教师感觉是坐而论道,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缺乏培训的实效性。大多数培训虽然前期也做过调研,确定重点专题,组织集中培训,培训组织者也会根据需要分学科、分类别设计案例教学方案,看似周密且有针对性的培训,但还是以共性的需求为主,培训组织者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其实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发展情境中展开的,很多培训内容并没有把它们充分融入到当地的教学环境或教师的课程内容中去,有22.22%的教师认为网课课程与线下课程设置不合理,有10.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不符合教师需求,这些数据说明,线上培训课程与实践的教学环境不匹配,尤其是面对乡村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往往这些培训初期看似红红火火,后面却因水土不服而告终,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这些专题的培训讲解和演示项目并没有激发教师在教学上使用这些技能的热情。

(二)乡村教师日常工作任务重,影响了教师培训的积极性

在调查中,有79.8%的教师认为工作任务过重是影响教师专业培训的不利因素,排在第二位的是学习资源的匮乏,占63.64%,其他项分别是生活琐事占46.46%、教师学习氛围占29.29%、个人原因和经济压力大占23.23%和11.11%。从调查数据来看,乡村教师的工作任务过重,影响了教师培训的积极性,教师们的平均课时经常都在20节以上,同时乡村贫困儿童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进一步加重了教师负担。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些教学点需要全科教师,语数外音体美都要教,一天的课排得满满的。教师很多时候一整天都要待在教室里,任务和压力都很重。晚上还要查宿舍、备课、批改作业,晚上12点睡是常有的事,如此艰巨的工作任务,对于教师来说,有些时候完成一些常规的教学任务都很困难,就更别说参加一些培训项目。虽然现在很多的培训项目都是在网络上进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但却未考虑到教师的精力和时间的投入。面对现在的工作任务,很多教师很难静下心来进行深入学习,可以看出很多乡村教师对于一些培训项目也是有心而无力,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三)乡村教师学科分配不均衡,影响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由于一些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很多乡村学校很难配齐学校师资,更不用说配强。针对乡村教师专业匹配这个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34.34%所教的课程不是自己大学所学的课程。在调研与访谈中发现,乡村教师教非所学现象非常普遍,专业教师在学科结构上分布不均衡,有些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而有些学科却人员过剩,这些教师不得不承担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很多教师的岗位流动频繁,很多培训不能满足这些教师的岗位能力需求的多变性和长期性,影响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四)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影响了教师培训的参与度

在调研中,有47.47%的教师认为自身最欠缺的教学技能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远超过了班级管理能力(22.22%)和教学设计能力(17.17%)。在教师制作课堂数字教学资源(如PPT、微课)的熟练程度统计中,仅有7.07%的教师认为十分熟练,有48.47%的教师认为一般,有36.36%的教师认为比较熟练。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教师信息化能力有待增强。现在大多数培训都是在网络上进行操作,有部分教师无法熟练地进行计算机操作,现在很多培训项目后期成果报告不再要求教师写论文,而是要求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们晒课、制作微课视频等,这些以信息化手段进行的成果展示,其实是需要教师们具备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对于信息化应用能力不强的乡村教师来说,影响了培训的参与度。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有71.72%的学校都配备了信息技术指导教师,但也有28.28%的学校没有自己的信息技术指导教师。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指导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的,这些教师都是自学的计算机操作,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信息技术专业培训,在部分乡村学校,即使是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也很少有相对口的培训机会,很多培训都偏向于主要的专业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机会少,导致信息技术教师所掌握的信息化手段比较落后,无法跟上信息化教学的步伐。

三、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培训问题的建议

教师培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何细化培训,将教师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对于教师培训至关重要。如今乡村教师的收入一般都高于城市教师,加之在职称晋升、评先推优等多个方面的倾斜,乡村教师在自我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上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深入参与项目培训和自我发展提升的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调研结果显示,有41.41%的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自身发展,有32.32%的教师是为了教学的需求,学校要求和职称评定仅为22.22%和3.03%。此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45.45%的教师都是有问题了积极思考学习,有26.26%的教师能够主动系统地发展。从调查数据来看,通过这几年国家政策的扶持,乡村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在不断提升,逐步从 “叫我教”转变为“我要教”。本文对乡村教师专业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通过外部因素的调整提出进一步优化乡村教师培训的建议。

(一)量身定制培训策略,让培训行之有效

现在的线上网络培训节奏都是齐步走,而且大多都是自上而下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设计虽然高大上,但乡村教师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教学环境因素多变,培训不能根据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很难实现因材施培。要构建精准的培训机制,就要做到培训“精准”化,做到量身定制培训策略。

在培训前期(如图1所示),要对培训对象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并不是发几份问卷,要做到“精准”就必须实地调研,深入到乡村学校,真实地体验乡村教师的生活环境,才能更“精准”为学校、为个人量身定制学习资源,做到一区一制、一校一策、一师一方。培训要针对不同培训对象“量身打造”培训课程。培训内容的选择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中有什么需求问题,培训方就帮助教师解决什么问题,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形成系列培训课程套餐,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和课程套餐,从而形成学员学区组。

在培训中期(如图2所示),学员学区组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培训方式,让一群有共同需求、共同学习目的的人汇聚在一个学区组内,在这个学区内,学员们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大家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有共同的交流语言,大家一起交流反思,实现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协调学习,学员的学习动力也更强,学员学习的内驱力也会得到提高,从而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自主学习的带动下,以学习为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学员的收获会更多。在这个模式中培训师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像导购一样,指导学员们能很好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学员根据各自的需求,选择课程套装,在个性化的学区内学习,以掌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精准培训”。

在培训后期(如图3所示),培训组织方要动态跟踪学员学习情况,学员也要积极反馈学习需求,把问题及时地反馈给培训组织方,使培训方与学员之间形成动态长期稳定的培训过程,在后期,学区组与学区组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学习,学员也可以在不同的学区组进行观摩与交流学习,让培训形成多元循环的动态学习过程,而不是固定的学习模式,真正实现“精准培训”。教育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多变的体系结构,培训方要随时掌握学员的学习动态,做出适时的调整,以到达最优化的培训效果。

(二)借助地方院校联合培养,打造本土化师资力量

乡村学科教师分配不均是乡村义务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因素之一,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就像一个人身体上的毒瘤,有太多的外部和内部制约因素,并非是简单的政策调控就能解决的问题。国家在这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希望能解决乡村学校学科教师短缺问题,比如教师轮岗、学科教师走教等,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出台了解决农村学校专业学科教师紧缺问题的政策。比如建立相关制度。严禁专业教师转岗,明确新招聘的专业教师必须在农村学校服务满5周年后,才能参与城区学校招考或轮岗交流,以稳定农村专业教师队伍,缓解农村专业教师空挡的局面。加强专业教师培训。采取有效形式,通过校本培训、区域研训、全县集训、专业带业余、外出培训等方式,多渠道加强体音美教师培训工作,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农村学校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提升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水平。从这些政策和出台的文件来看,都是对乡村教学内部人员的一种调控,尽管政策行之有效,但还是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和外部因素对其形成制约,都有一定的地方局限性,收效不尽人意。

为了能有效缓解乡村学科教师分配不均的问题,乡村学校可以依托当地政府与当地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地方院校可以构筑校、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地方性创新人才平台,直接打造本土化师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不断培养“一专多能”全科型的大学生,以满足乡村学校的教学要求。把现有的分散实习调整为学校统一分配实习,在读的大学生可以到指定的乡村学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把相应专业学科的大学生分配给短缺学科教师的乡村学校,可以先把有一定资历的乡村教师指定为大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理论、教学管理、教学技能实践、专业学科知识等教师职业能力进行指导,从而形成一种师徒关系;通过真实的教学场景把大学生逐步从新手培养成熟手,同时大学生也可以为乡村学校输入新的血液,可以把新的教育技术、新的教学理论带到乡村学校,增强乡村教学的活力。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够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大学生可以作为乡村教师的助教,协助指导教师完成一定量的日常教学任务,比如班级管理、批改作业、早读等。既可以减轻乡村教师繁重的教学工作量,同时大学生也得到了职业培训,为毕业后的上岗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乡村学校招聘教师也希望能够招聘到985、211的大学生,或是公费师范院校的学生,但由于乡村学校交通经济不发达,地处偏远,很多高校的大学生都不想到乡村中小学就业,即使有些大学生来到乡村学校就业,流动性也较大,没过几年就调整岗位或是继续深造,很难长期稳定地待在乡村,可以说是有的不想来,有的来了也留不住,让乡村学校招聘处在尴尬局面。其实乡村学校可以适当降低对专业教师招聘的门槛(如学历标准、毕业年限等)。可对贫困大学生放宽政策,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又解决了大学生一家脱贫问题,也解决了专业教师紧缺问题,从而促使教师资源逐步趋向均衡化。

(三)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能力,助力学科专业发展

随着“互联网+” 新兴技术的大力发展,从最初的“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到现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出现了“互联网+语文”“互联网+数学”“互联网+英语”等新型教学模式,使得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蓬勃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在不断缩小。同样,在做教师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动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有81.82%的教师的动机是日常教学需要,有8.08%的教师的动机是用在公开课上,有2.02%的教师的动机是职称评定。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经是乡村教师的教学常规,乡村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已经不是用与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如何用好的问题。以现在比较火的微课设计为例,教师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电脑的操作,还要掌握视频的制作技术,要会拍摄、后期剪辑特效制作,甚至还要会图形、音频、动画混合编辑,教师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精通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

首先,学校领导必须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只有从学校领导层面去推进信息化教学手段,才能带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同时,学校领导要加大信息化环境建设资金的投入,为信息化教学提供硬件支持。

其次,每所乡村学校都必须配备至少一名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每年要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以提高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在日常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为本校科任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同样也要承担信息化教学的校本培训任务,可以实现“一师提高,全校受益”的效果。

最后,要定期对学校所有的教师量身定制信息化能力培训课程,让不同的学科教师熟悉适合本专业教学的信息化工具。如数学学科教师要熟悉The Geometer’s Sketchpad,语文学科的教师要熟悉Camtasia Studio编辑器等。

猜你喜欢

信息化培训专业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