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拒绝美国:这次你们真的不太行
2021-05-20王世纯杨震
文/王世纯 杨震
要知道,中国的空间站不仅不会无理由拒绝项目申请,还非常欢迎与包括美方在内的所有国家进行航天合作,其中,尤其鼓励发展中国家加入这趟“太空之旅”。
中国空间站
“系统提醒,中国拒绝了您的好友请求。”
2020年11月26日,一则“中国空间站将美国拒之门外”的消息在微博传开。
有网友看后调侃称,此举“扬眉吐气”,报了当年“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被美国拒绝”的仇,让你当初“爱答不理”,现在让你“高攀不起”。
其实呢,这则新闻并不“新”,也不是网友猜测的为了“解气”而不合作,实际上真是因为美国团队参与申报的项目在科学价值和技术层面没达标。
真相就是如此简单。拒绝你,是因为这次你真的不行。
美国竟然真的不行
2019年6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就联合对外公布,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中国空间站第一批科学实验项目,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通过联合国进行的大规模国际合作。
彼时,被问及“选项目时有没有排斥来自美国的项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直言:“我们没有排斥任何国家,也没有限定任何范围。美国团队参与申报的项目,从科学价值和技术考量来讲,没达到要求的标准。”
另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介绍,我国空间站选项目,是有一套严格遴选标准的。
第一,要符合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太空基本原则。
第二,项目的科学意义要突出,能够大幅带动相关科学技术领域进展,或能有效促进项目申请国家的航天科学技术发展和科研能力提升。
第三,技术方案要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工程可实施性,不对空间站构成威胁。
第四,能够自行承担项目研发经费。
所以,每一个入选的项目都得完全符合上述要求,才能搭上中国空间站的车。
要知道,中国的空间站不仅不会无理由拒绝项目申请,还非常欢迎与包括美方在内的所有国家进行航天合作,其中,尤其鼓励发展中国家加入这趟“太空之旅”。
早在2016年3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与联合国外空司签署了《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利用中国空间站为各国提供科学实验机会,并在未来为他国航天员或载荷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
在谈及中美航天领域合作前景时,林西强重申,中国愿意与世界上所有以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目的的国家和地区,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
“遗憾的是,美国国会出台的有关法案禁止美方在航天领域与我国开展合作,严重阻碍了中美航天交流合作的正常发展。只要美方取消不具建设性的法案,中美在载人航天领域是有广阔的合作前景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空间站将为项目申请方提供免费的上行发射和空间站运行机会,以及测控、回收等保障性服务支持,研发经费则需要由项目申请方自行承担。
中国投入这么多人力、财力建设的空间站,让别国用咱们的地方上天做实验,还不收钱,瞧瞧这胸怀。
对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解释称,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成果可以共享。科学研究很多都是面向重要的科学问题,不是面向商业的目的。比如有一个欧洲团队提出研究肿瘤细胞在太空环境下生长的机制,这关系到人类健康。
美国重新“看重”国际空间站
自从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在太空领域就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态势。近年来,这种态势又一次得到了体现——2020年9月24日,美国宇航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汀在美国参议院接受质询时表示,美国必须要设法保持自己在低地球轨道的载人航天设施存在,这样就能阻止中国获得战略优势。布里登斯汀甚至说:“不能把低轨道交给那些不把美国利益放在心上的人!”
这段话的背景,是中国天和空间站即将进入正式部署阶段,而美国牵头建立的国际空间站,却面临着即将没有钱维持的窘境。问题来了:美国如此看重的项目,为啥缺钱了呢?
寻根溯源,美国与国际空间站经历了从宠儿到鸡肋到重新重视的过程。
人类的未来是星辰大海。然而,走向星辰大海,进行复杂而大量的太空实验必不可少。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太空实验来说,仅仅依靠这些卫星和航天器是远远不够的。科学家们需要大型的、可重复使用的、能在近地轨道上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并承担多种复杂任务的航天器。但这种大型的航天器并不是一个国家的财力、物力和科技水平所能完成的,对于这种投资大、风险高而一个国家又无力承担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而言,进行国际合作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于是,国际空间站便应运而生了。
早在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就提出了建立国际空间站的设想。目前,通常所说的国际空间站是指1993年开始实施的空间站计划,目前参加该项目的有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空局的11个成员国,总共16个国家。国际空间站结构复杂,规模大,由航天员居住舱、实验舱、服务舱,对接过渡舱、桁架、太阳能电池等部分组成。其各种部件是由合作各国分别研制。国际空间站由多国参与建设与使用,其特点是体积较大,在轨运行时间很长,功能齐全,可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长期在太空轨道上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
在太空站建立伊始,美国对其曾经寄予厚望,不仅将俄罗斯拉入,还起草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为了显示美国在空间探索中的领先实力,布什总统曾于2004年提出其“空间探索愿景”,以载人火星探测为目标,以载人探月为中间步骤。在此愿景指导下,美国空间局进行了大改组,对空间任务进行了大调整。首先是发展新的火箭和载人飞船系统,以取代航天飞机;其次是2016年终止国际空间站计划,2020年载人重返月球,然后,在2030年前后载人探测火星。载人火星探测无疑是当今最前沿的科技探索项目,具有极大的震憾力;而人类长驻月球也是极具吸引力的科技项目。各国学术界对这两项任务从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都进行过许多论证。
但事与愿违。2008年美国新总统奥巴马上任,同时美国引爆了国际金融危机;另一方面,“空间愿景”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许多技术难题和财政困难。2009年6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以奥古斯丁为主席的10人“评估美国载人空间飞行计划委员会”,委员会于2009年10月向美国政府呈送了报告。报告共九章,问题的核心大概是美国“不可能”在目前财政预算水平上同时进行国际空间站和载人重返月球这两个各千亿美元投资的重大空间项目,必须对计划进行重大调整。从此以后,国际空间站在美国眼中就从“宠儿”变成了“鸡肋”,以至于不得不通过“商业化”来缓解资金困境,其窘况可想而知。
周建平
美国再次看重国际空间站
长征五号
此次布利登斯汀的声明实际上是美国在对待国际空间站问题上的立场发生的又一次巨大转变——美国开始重新重视国际空间站了。那么,美国为何突然改弦更张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是军事方面的考虑。这里主要指美国筹建太空军的考虑。美国从未停止向太空空间进军的脚步。而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看重浩瀚无边的太空空间。实际上,在还没登上总统宝座的时候,这位特立独行的总统就表现出对太空空间的浓厚兴趣——在竞选期间,特朗普的搭档迈克·彭斯在佛罗里达演讲时就谈到,如果胜选就重新启动国家太空委员会,此后,特朗普在竞选时也多次明确表示恢复国家太空委员会,监管太空政策,协调军事和民事太空项目。在上台后的2017年3月,特朗普签署《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过渡授权法案》,表明恢复国家太空委员会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同年6月30日,特朗普总统正式签署重建国家太空委员会的行政令;10月5日,兼任其主席的副总统彭斯主持召开了该委员会的首次会议。
美军90%的军事通信、100%的导航定位、100%的气象信息和近90%的战略情报来自太空系统。不夸张地讲,没有可靠的太空支援,美军的精确制导弹药、远程无人侦察机、全球指挥控制系统等信息化武器装备都将失灵,美军将退回到机械化战争时代。然而美国在太空力量方面却面临不少困难:美国国防部内有近60家机构对太空资源拥有指挥控制权。其中,11家机构负责监管,8家机构负责采购,6家机构负责提出太空系统建设需求,3家机构隶属于空军,这就造成了令出多头的局面。在军种层面,太空监视、太空支援、卫星发射与控制等太空战职能也没有实现统管,由空军、陆军、海军共同承担。此外,早在1982年,美军就组建了空军航天司令部。时至今日,该部门在编官兵只有2000人,远远不能满足作战需求。在此背景下,美国成立了第六军种——太空军,而国际空间站因其巨大的价值,成为美国太空军事化的首要目标。
其次是大国竞争的考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美关系就开始发生微妙变化。而特朗普执政后,明确将中国定为战略竞争对手。航天工业是美国“再工业化”的抓手之一,更是带动整个工业体系的重要动力。在特朗普看来,美国必须在航天工业上始终保持对中国的优势。而中国近年来在“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嫦娥”探月工程、“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让美国开始认识到中国在该领域的能力与潜力。为了保持住其优势,美国开始重新重视太空站。布里登斯汀的那句话充分说明了这种心态的强烈。
最后是产业竞争方面的考虑。太空并非只是兵家用武之地,神秘的太空对人类来说,又是上苍留下的福祉。冷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经济力量是未来决定国家力量的关键因素,以经济科技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将取代传统的军备竞赛,成为国力的消长之源。每年美国对航天局的投资可以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技术发明方面给国民经济带来大约6-10倍的回报,很少有其他商业活动能拥有如此高的回报率。
游弋于外太空的诸多航天器不仅可成为军事力量的倍增器,而且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同时,一切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都是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为人与社会服务的。空间的开发、深空的探测、载人航天的发展最终将扩大人类知识领域,在不远的将来这种贡献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突出。航天科技和航天工业的发展使人类得以脱离地球逍遥漫步于茫茫宇宙空间,有利于各个国家解决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口爆炸等问题。
从现今科技水平和可预见的未来来看,这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巨大的空间站将成为移动的太空城,月球和火星将成为另一个“地球村”。有鉴于此,美国在空间站重新投入巨大资源将会成为可能。
趋势与影响
美国此举将会在几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是中美在太空领域竞争的一面将会更加凸显。如前所述,此次美国重新重视太空站计划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美国的大国竞争理念的,而美国大国竞争的核心就是要遏制中国。现如今,美国将针对性很强的太空站计划提上议事日程,在美国冷战思维的背景下,中美太空外交关系中竞争甚至对抗的一面不可避免地会被扩大并影响双边关系。
其次是美国可能追加对国际空间站的投资。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是目前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人造太空设施,它大约有两个足球场的大小,人类依靠其在太空中站稳了脚跟。美国为此耗费了近20年的时间和超过1300亿美元。本来美国不想对此继续投资,但是现如今既然已经决定搞大国竞争、获取对中国的优势,那么对国际空间站的投资还必须追加,否则美国的既定目标无法实现。
最后是美国的相关产业将会因此受益。空间站有利于人类长期生活在太空轨道,可以提供更为直观的观测机会,它的综合性能要超过遥感卫星。空间站还可以进行人体生命与重力生物学两方面的重要实验,地球实验室只能尽可能地模拟太空环境,但空间站可以直接利用这一天然条件,进而促进生命科学以及医学的发展。而空间站本身,对于促进太空发电站、太空旅游甚至后续的太空永久性居住区都有积极作用。在美国“再工业化”的计划推进不力的当下,国际太空站计划无疑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当然,该计划最后的实施将会不可避免地遭受资金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方面的阻力,能否达到其最终目标还需要拭目以待。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世界航天格局将会因此受到影响。
欢迎加入中国载人航天合作的“朋友圈”
再说回到中国的航天事业历程。
据央视《面对面》节目报道,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等共16个国家参与研制国际空间站。在筹划建设时,中国曾经申请加入,但被拒绝。
这件事,一度成了很多国人的心结。
回忆起当年,周建平称,中国是非常愿意参与国际合作的,但在航天技术方面,美国这样的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是不允许合作。那个时候,中国的航天技术和现在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在国际合作中,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但“被拒绝加入国际空间站”一事到底是否存在,仍有疑议。
2017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在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时,被问及“国际空间站是否拒绝过中国加入”时,明确给出了“没有”的答案。
据朱枞鹏介绍,我国不仅没有被拒绝过,实际上也没有申请过,我国载人航天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要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这个三步走,目前已经实现了两步。
第一步实现航天员天地往返,神舟一号至六号已实现;
第二步全面突破发展空间站的核心技术,如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货运补给、多人中长期生存,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圆满完成;
第三步,也就是终极目标,建立大规模长期载人驻留的空间站。
目前,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计划于2022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预计从2021年到2022年,我国拟通过11次飞行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将高密度实施飞行任务,航天员将长期在轨驻留,还将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国际空间站不延长使用寿命,很可能在2024年退役。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空间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
无论如何,中国载人航天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欢迎各国加入中国载人航天合作的“朋友圈”。
朱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