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随堂化策略
2021-05-20汤淑英白雪英
汤淑英 白雪英
一、随堂作业背景
随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任课老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随堂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随堂作业情况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不失时机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如今的随堂作业却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危机,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示范课、公开课中很少能看到随堂作业的影子。在教学中,教师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创设情境,剖析文本上,一堂课安排得满满当当。于是,很多时候随堂作业就只能让学生在课间、课后完成。“课堂作业”也就变成了“课外作业”。
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落地,小学一、二年级不再允许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课外作业”只能变回“课堂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大部分“课外作业”也必须变回“课堂作业”。在“双减”政策下,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随堂作业巧妙而科学地“随”到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从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二、作业设计精心化
在“双减”政策下,精心设计作业显得极为重要。一是学情的需要。一个班的学生学习基础、作业速度参差不齐,很难保证相同的作业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内人人都能完成。二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不成为“学习机器”“书呆子”,就应该从作业中入手,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画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研究创新的能力等。三是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梯度性的需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识字、阅读、习作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各学段的知识点在教学编排上呈梯度性发展。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随堂作业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思维成长?
1.基础作业
“双减”政策对作业设计的要求极高,教师在设计基础性作业的时候,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围绕听说读写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既能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对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又能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不至于无聊,还能让学习较差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例如一、二年级的识字写字作业,教师就可以随堂设计一些“摘苹果”“送花朵”“踩气球”这样的游戏类识字作业,当堂巩固检查课堂识字教学成果。高年级的写字作业可以设计“等级评价”,要求成绩好的不仅要写正确,还要书写美观,速度慢、成绩差的只要求描红。
2.分层作业
由于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学习自觉性不同等多种因素造成学生个体差异性。这样的情况下统一布置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拓展性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这样有利于学困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毅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在巩固基础训练外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既能拓展知识面,加深思维的广度,又能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太阳”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要求学生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至少各选择一项完成。从实际情况来看,学习特困生选择了第一项,中等学生选择了一、二项,优秀学生选择了二、三项,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的作业,做得还是较好的。特别是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他们也能坚持完成作业,达到了作业随堂的目的。
3.综合实践作业
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成为“学习机器”“书呆子”。教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画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研究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双减”政策要求教师控制书面作业的量度,鼓励教师布置非书面类作业,如复习类、背诵类、阅读类、艺术类、运动类、观察类作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综合性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提交作业的形式等。例如:国庆期间,考虑学生会出游,我布置了一道这样的作业:走进大好河山,感受美、拍摄美,并赞颂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精彩纷呈:爱好摄影的提交了照片和视频;喜欢美术的提交了书法作品、手抄报;文学爱好者提交了习作;朗诵爱好者收集了赞美山河的诗歌并当众朗诵。多渠道的学习方式、形式多样的作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语文的魅力。
三、作业完成随堂化
“双减”提出: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尽量在校内完成,减轻课业负担。如何实现将语文课堂作业巧妙而科学地“随”到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怎样“随”,何时“随”,安排在哪一个教学环节“随”?是单一地“随”,还是须加工改进后“随”?一堂课下来最适宜“随”多少?“随”了以后该怎么办?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随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把随堂作业与课堂教学整合在一起,不是简单地组合,而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围绕教学目标,把作业和课堂教学科学地结合起来。
1.研读作业,整体把握教学目标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如何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除了关联語文课程标准、语文单元要素、语文阅读提示、语文园地、课文背景资料等,我们还特别要关联语文书的课后习题。统编教材课后练习是助学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有力支撑和有效抓手。同样的,我们的随堂练习本也是根据我们的课文内容、教学目标等设定的,如果我们在备课时,既能研读教材,又能研读随堂练习,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全面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执教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这篇课文时,我研读了随堂练习,随堂练习的最后一题是这样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它们都是高尚品格的象征,都有自己独特的“魂”。请你仿照课文,来赞颂其中的一位“君子”吧!我又再次研读语文单元要素,通过研读知道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我发现,随堂练习的小练笔,是为本单元的习作做铺垫的,于是我在教学目标中加入了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研读随堂练习,帮助我正确地把握了课文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根据教学目标,优选作业内容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随堂作业“随”进去?“随”多少,“随”哪些?这需要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选择。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时,结合语文单元要素,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我研读随堂练习,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了以下两道习题“随”入我们的课堂:
(1)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描写方式。(2)按要求回答问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 代 的名句,“忠骨”指 ,这里指 ,毛主席引用这句诗的意思是 。
这样的练习,给了学生突破重难点的梯子,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对教学重点内容又进行了强化练习,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科学安排 “随”的时间
1.课前“随”
在上一篇新的课文之前,我们一般都会安排学生预习课文。在平常的预习要求中,我一般都让学生利用早读课时间朗读课文、认读生字,并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检查预习呢?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语文作业本》的练习进行检查。比如“读一读,记一记”“判断字音”这类口头作业,在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时,可以当堂出示。在精读课文的第二课时,开课之初,我们可以采用复习旧知的方式导入课文,我们同样可以适时“链接”《语文作业本》上的“看拼音,写词语”“比一比,再组词”一类的简单书写作业,让学生复习巩固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课中“随”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的教学重点往往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上,研读《语文作业本》,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篇都有相应的课内阅读题。课内阅读题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强化知识点的训练。我们完全可以把相关的练习“链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发展学生思维。例如,五年级下册“军神”一课的随堂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① 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② 问我割了多少刀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③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你堪称军神
(1)把文中缺少的标点符号补充完整。
(2)根据课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然后我们应该用这样的语气来读句子:第①处 ;第② 处 ;第③处 。
(3)根据最后一句话,你认为沃克医生会想什么?
教学时,我将这道题巧妙地“随”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的句子,在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中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从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中体会到他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然而,如何达到这一目的,通过研读随堂练习本,我发现随堂练习本中通过填写词语的方法,让学生重点抓住关键的字词,来体会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是非常合理的。于是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体会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过程中,我适时“链接”了以上练习题,让学生巧填词语,补白沃克医生当时的内心想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感受刘伯承这一“军神”的气度。
3.课后“随”
一堂课快结束时,我们一般都会安排拓展,拓展的内容一般都为小练笔,续写故事,摘抄积累精彩句段,查找相关资料,等等。这时候我们可以结合随堂练习本进行拓展延伸。例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的随堂练习本最后一题是拓展天地,是让学生将《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和主要人物连一连。我把这一题拓展练习“链接”到了課堂上,首先让学生自己连一连,不了解的留到课后搜集资料完成填写。这样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课堂作业,做到少而精;要设计分层作业,让每一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得到巩固,增强练习的有效性;要设计非书面类作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双减”对学生、家长以及家庭来说也许是一种“减负”,但对老师却提高了要求,增加了工作量和难度。“双减”不减责任,不减质量。教师要立足课堂这个主阵地,将作业随堂化,尽量不将作业带回家,切实做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