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熟的父母,为什么往往养出早熟的孩子?

2021-05-19芳露教育

视野 2021年9期
关键词:祖父母小孩子女

芳露教育

网上流传着描述“中国式父母”的段子,让很多人共鸣:

“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我给你报考了公务员。32岁: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每一位父母,都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为自己的孩子补课,只为孩子在高考中能够拔得头筹,继续家族荣耀。结果最终,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有的孩子在日记里咒骂母亲导致母亲最终开枪自杀,有的孩子为了满足父母虚荣心伪造自己哈佛大学生的身份……

有一种父母,他们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延伸或附属品,不承认孩子的自主性,只想处处管制他们,认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这种父母,被心理学家称为“自恋父母”。他们对事十分主观,无法与孩子产生同理心。

《晚熟时代》的这一段分析了自恋父母的成因,那些已成父母,心智上却还是孩子的人,只会让孩子成为“早熟”的牺牲品。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英国分别有人提出“自恋父母”一词。利瓦伊表示:“自恋父母是以极其亲近、近乎占有的方式来对待小孩,因此对小孩的逐渐独立特别吃味。……面临子女的独立,自恋父母将有失落感;孩子过去是他们尊严的重要来源。”

而史丹福则称这种现象为自恋依附:“子女的存在永远是为了父母的利益。”

美国心理学家拉普波特指出:自恋父母“对小孩行为的要求,是基于他们视子女为自己的延伸;因为他们需要子女来代表自己,于是要求子女依他们的方法生活,唯有这样才可以符合父母情感上的需要”。

自恋父母于是常常说:要“将火炬传下去”、“维护家庭的形象”、“让爸妈骄傲”,也常指责小孩“表现太弱”、“太夸张”,没达到应有的水平,等等。

小孩常被要求扮演他们的角色,甚至每逢外人来就不自觉地表演他们的专长,来让父母有面子。

反之,在孩子的童年记忆里,很少有被父母单纯地疼爱或真诚赞赏的记忆;所有爱和赞赏的记忆,都和自己符合父母的要求有关。

这是一般的状况。

用荣格理论来说,父母虽然已成为父母,但心智上还是孩子或战士,还想要获得注意力,想要更多的竞争和胜利,而子女变成了这些需要的工具罢了。

自恋父母视子女为自己的延伸

在我的咨询个案中,有一位叫士敏的男性,长期处在与父母的冲突中。从高中以来,父亲就不断逼他继承家业从商,不惜嘲笑他所热爱的文艺创作,甚至还在学校的展览上当面羞辱士敏当时最崇拜的美术老师。

而这冲突一直陆续不断,反而让士敏更是执意走上这一条路,包括后来读工业设计系、从事广告工作、经营个人工作室。许多年过去了,每次家庭聚会,父亲还是不假辞色地嘲笑他的工作,说他赚没三两银子,说自己当年的收入已经是士敏的十来倍了。甚至还对士敏的女朋友讽刺说:“这样的男人,你怎么敢嫁他?小心饿死。”

我们的会谈持续了半年,士敏才好不容易稍微摆脱了罪恶感的沉重负担。

与自己儿子争宠的父亲

这次见面离上次已经将近四年。士敏结了婚,也有了一个小孩。

这次问题是出现在他搬出去以后,母亲不断地干扰,每次遇到亲戚就不断控诉士敏的不孝。

士敏说,当初是妈妈抱怨住在一起要帮忙带小孩、当老妈子,再加上有了小孩,房子的确太小了,也就在妈妈没反对的情形下搬了出去。没想到,他和妻子及小孩的生活愈来愈紧密,妈妈反而开始责备他是有阴谋地骗她而搬出去的。

这些年来,随着妈妈的四处控诉,许多长辈愈来愈受不了,忍不住跟士敏说起许多陈年往事。

原来,自己的父亲一直到死前都还在抱怨祖父母因为没钱供他上学而误了他一生;年轻就上台北的父亲,在工作场合认识了母亲,但带回南部老家却遭祖父母反对;父亲原本想分手,但母亲却以自杀相逼。

母亲后来以这原因,拒绝接年老后的祖父母北上同住,祖父母只好一直在两个叔叔家轮流住。

士敏说起自己的童年,在小学以前都是在嘉义乡下度过的。他从一出生,就被父母帶回南部给祖父母带。祖母很疼他,甚至说他是自己的小儿子。然而,祖父母搬上台北后,每次他要去叔叔家找他们,都惹来父母一番怒骂。

他说,那一天,他听着叔叔又提到一些陈年往事,忽然才想到:父亲从小就都很气他,是不是因为父母恨祖父母,于是牵连到他身上?

“有没有这种可能:你父亲一直都在计较他没得到父母的爱。他和你的两个叔叔争宠,甚至也和你这个祖父母最疼爱的老幺争宠。这种争宠是潜至无意识层次的,于是对你从小所作所为的一切都要加以贬抑,他才觉得自己比你棒,比你更值得他父母的爱?”

我继续说:“而你妈妈,他的太太,两人一样都是从没有真正长大,总是在跟所有人计较和竞争,甚至连自己的子女也是如此。在潜意识里,她无法忍受你们的生活不是以她为重心,她不再是大家注意的焦点。所以,才不断地批评,不断地对你们夫妻做这种情感的需索?”

过去的社会关系,为我们养育孩子提供帮助

现在的父母是否愈来愈不成熟,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临床遇到的个案毕竟是少数,不能代表大多数,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要考虑的是,现在父母不像过去有十足的支持,现在父母是单兵作战。

在过去的时代,虽然体罚子女是常态,是十分普遍的行为,但几乎没听过有像现在将子女活活打死的新闻,因为过去的父母固然认为教训自己的小孩是合理的,但在过去的社会关系里自然会产生足够的监控效果,监控着包括父母在内的每一个人,让父母的行为受到约束,而不至于失控。

然而现在,虽然有法律保护小孩,也较少体罚小孩了,但是小孩被极端地体罚,甚至被失控的父母给活活打死的事件,几乎是有增无减。

同样地,社会关系网络也是最主要的日常生活知识宝库,是现在任何一个人再怎么认真吸取知识都比不过的。

过去的父母有任何做不对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自然有家族或邻里的长辈或同辈出面纠正,主动教导。

在过去社会,亲职工作原本是随时可学习、可获得、可被支持的,根本不需要任何亲子教育专家。现在父母也许不是比以前的父母不成熟,而是失去了这个支持网络。

父母原本就是在不成熟中学习,是先有了小孩才慢慢学做父母的。现在的父母不成熟,过去的父母恐怕也很不成熟。

只不过,过去的父母有整个家族或邻里在督控和支持,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家族或邻里一起带大这个小孩。

希拉里还是美国总统夫人时,她就引用了那一句印第安人的俗谚:“每个小孩都是整个村子一起带大的。”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从小在乡下长大的经验就是如此。

当年我家住在南投县竹山镇,一个典型的传统小区。有时父母要去邻镇吃喜酒,也许是斗六,也许是草屯,三四十公里的距离,骑摩托车一趟要一个多小时。因此,每逢这情形,妈妈在我上学时,就会给我十元钱,交代是买晚餐用的。

在我的童年,每天的零用钱是五毛钱。这在同学之间虽然不是顶好,但也算是不错的了。

自然地,十元钱就像一大笔财富。于是放学时,我也许先去菜市场吃一碗两元的蚵仔面线,也许去抽尪仔标,也许再去庙口吃肉圆加豆腐汤,直到十块钱花完才依依不舍地回家。而小镇安静得快,我四点下课,十点多回到家算是很晚了。

我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没两天就挨妈妈竹仔的鞭打了。

原来隔壁邻居纯粹聊天不经意问起:“那天你儿子很晚才回来,是不是开始补习准备初中考试了?”

在过去,邻居经常会彼此談天,自然也就形成一道保护网。

过去的父母当父母很容易,不必每天盯着小孩,自然就有几十个同一小区的人帮你盯着。

同样地,过去当父母很容易,不需要学任何的亲子教育,因为几十个邻居都是你的智库,也是你的支持系统。这样的隐形网络,有一阵子是很受批判的。

因为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固然有上述的功能,另一方面却是约束,孩子不可以有太多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这也就是法国哲学家傅柯所指出的社会控制。只是,我们谈这个社会控制谈太多了,却忽略了它扮演的功能。

如今我们单兵作战,却毫无准备

等到了这种传统小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达而不见了,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却也越来越辛苦,但还是没想起曾经存在却被忽略的许多美好。

过去的社会,父母从来都不曾像现在的父母这般的焦虑。因为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资源才是真正的父母。我们姑且称之为集体的父母。

或者说,过去的父母可能也很不成熟,但是他们的父母功能是通过集体,所以也就不必真正地成熟。

现在的父母,除了要为子女准备好足够的物质生活环境和情感生活环境,还要对小孩成长相关的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对自己的执行能力(包括对自己情绪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

这样的条件,即使在西方,也都是20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情况。父母亲职的观念,虽然可以追溯回1800年,包括母亲为母职而聚会的记录,也包括美国在1832年创刊的《妈妈杂志》,但亲职在西方真正成为全民运动,是二战以后的事了。

当时,二战破坏了传统的家族和小区。即使是像英国这样的战胜国家,战争时在德军飞机的轰炸下,儿童被集体迁徙到乡下形成新的寄宿学校生活。

而父母或祖父母的死亡也是十分平常的事,自然地,原来的集体父母也就不见了。再加上战后资本主义迅速发达,人口更是普遍涌向都会城市,父母也就成为单兵作战的状态了。

因为父母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单兵作战,第一次几乎是毫无支援,亲职教育于是兴起。

在美国,出现了史波克医师,这位小儿科医师的著作《婴儿及儿童的照顾》(1946)成为有史以来销量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

同样地,在英国,也有小儿科医师兼精神分析师温尼考特,他在英国国家广播电台长年和父母谈育儿经,收录成数本书,现在成为儿童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必读书。

失去了集体的协助,现代父母越来越焦虑

过去从没普遍存在过成熟的父母;过去只有在集体父母协助下的父母亲,也就看不出是否够成熟。

可是现在的父母可能是人类史上第一批独自面对亲职工作的父母,甚至还有很多单亲爸爸、单亲妈妈,也就出现普遍的焦虑。

过去的人,要发展自我是很困难的,因为集体的帮助也带来集体的监控;现在的人,要发展自我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很多学习的资源都看不见了,也找不着了。

中午工作暂告一段落,我走过师范大学的阳光草坪,小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兴奋地奔跑玩耍,不禁令人好奇:这一草坪的可爱小孩,有哪几个长大以后可以成为成熟的成年人?

(田欣荐)

猜你喜欢

祖父母小孩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我的祖父母
新加坡禁止家长每天将孩子送到祖父母家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云小孩(上)
乐于助人的人更长寿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