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贡献研究
2021-05-19赵建坤杨远通李显军王宗英
赵建坤,杨远通,李显军,沈 月,王宗英
(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北京 100081;2.湖北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武汉 430000;3.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北京 10008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产业种植结构、农业现代化水平等得到较大改善[1],但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仍然存在粗放式发展、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资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农业绿色发展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政策推动下,中国农业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没有、够不够上升为好不好、优不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变得尤为突出,这就要求农业发展不仅要提供足够数量的农产品,更要提升农产品质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农业农村部将2018 年作为农业质量年,提出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工作思路,并做出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部署,中国农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绿色食品遵循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进消费者健康,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先进发展理念,坚持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又打造了一批安全优质、美誉度高的精品农产品,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2]。
1 农业绿色发展与绿色食品
农业绿色发展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以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为依托,积极从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开发种养过程[3]。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注重资源节约,内在属性是注重环境友好,根本要求是生态保育,发展目标是注重产品质量[4],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绿色发展最根本的要求。绿色农业的终端产品应当是绿色食品等优质产品,绿色食品产业的规模开发是绿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农业的定义是广泛的,内涵是丰富的;而绿色食品是在规范、高质量的标准体系下生产的,是绿色农业的具体体现。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绿色食品强调出自优良生态环境,注重构建综合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测和保护制度。实施产地清洁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的绿色生产方式,有效控制了“大肥大药大水”对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的影响,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维护生态安全与保障食品安全的良性互动,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具有前瞻性和划时代意义,是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先驱者和实践者。
2 发展绿色食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贡献
农业资源环境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在农业生产、经营等过程中,农业化学品投入过度,秸秆、地膜等直接焚烧,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造成污染,制约了中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5]。绿色食品生产要求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地区,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污染源;在绿色食品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设置有效的缓冲带或物理屏障,以防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受到污染;建立生物栖息地,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以维持生态平衡;要保证基地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不对环境或周边其他生物产生污染,在减肥、减药、减排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农业绿色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1 减少化肥投入,提高肥料利用率
当前,施用化肥成为中国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及化肥总施用量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近十年来,中国单位面积氮肥施用量约为177.80 kg/hm2,远高于世界氮肥用量平均水平(52.9 kg/hm2)[6,7]。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中国化肥用量为5 403.6 万t,其中氮肥用量为1 930.2 万t。化肥超量施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肥料利用率降低,而且对环境、作物产量和品质等都有一定的影响。绿色食品生产中肥料使用遵循可持续发展、化肥减控和有机为主原则,在保障作物营养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减少化肥用量,兼顾元素之间的平衡,无机氮素用量不得高于当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减少了化肥的投入。2019 年中国绿色农作物种植、果园、茶园、林地等生产面积为934.28 万hm2,占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左右,约减少纯氮用量155.38 万t,折合尿素334.87 万t。绿色食品遵循有机肥为主和有机无机氮1∶1 的原则,通过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减少氮肥的流失,增加肥料利用率。徐明岗等[8]基于连续6 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发现,化肥有机肥配施(50%化肥替代)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6.3%,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
2.2 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
绿色食品生产是以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为基础的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实行统一规划生产布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统一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几乎实现全部综合利用,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污量约为 38 亿 t[9,10],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约为10 亿t[11],但是这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相对较低,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将成为农业污染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中国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中N约为2 100万t,粪尿氮素回田率仅为40.0%[12];秸秆每年总养分资源量中 N 约为 700 万 t,秸秆氮素回田率为36.6%[13],可推算中国畜禽粪尿和秸秆等有机资源氮素回田量约为 1 100 万 t[14,15]。绿色食品生产遵循有机肥为主和有机无机氮1∶1 的原则,减少的无机氮素以秸秆、绿肥及有机肥等有机氮补充,与常规农业相比,2019 年绿色食品生产增加有机纯氮用量155.38 万t,占有机资源氮素回田量的14.1%。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对提高畜禽粪便及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贡献率在14.0%以上,对提高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及秸秆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2.3 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农业环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量排在世界前列。2019 年中国农药使用商品量为145.6 万t(折百原药为48.0 万t),但农药利用率相对较低。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中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仅为39.8%,大部分农药最终进入土壤环境,造成农田污染[16,17]。绿色食品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上,强调以保持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尽量利用物理和生物措施,必要时合理使用低风险农药。《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制订充分考虑了国内外农药毒理、残留和膳食暴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评估结论,并结合农药使用管理和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对农药的需求情况,更多兼顾生产需要,同时强化综合评估,将农药本身容易产生要害的及对蜂、鸟、鱼、蚯蚓等代表性环境生物剧毒的排除在外,如三嗪类、磺酰脲类的除草剂、有机磷杀虫剂、福美双等都不在绿色食品农药允许使用目录范围内。2017 年中国的农药登记有效产品为38 247 个,在登记排名前30 的农药中,阿维菌素、莠去津、福美双等绿色食品不允许使用的农药约为5 467 个。从农药登记数量估计,发展绿色食品生产至少减少14.3%的农药使用,是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农药减量使用、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倡导限量、减量使用,根据张福锁院士的研究,绿色食品生产模式下农药使用强度降低60%[18]。近十年来,绿色食品生产模式累计减少农药投入54.2 万t,对保护农业生产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2.4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对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减排和节能减排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大气中CO2、CH4和N2O 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达80%以上[19-21]。绿色食品生产肥料施用要求不仅可增加土壤对碳的截留,减少CO2的排放,还可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少N2O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暖。Liu 等[22]探究了不同量有机肥替代处理对温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发现,50%有机肥替代、75%有机肥替代和100%有机肥替代分别将7.1、3.9、8.8 吨二氧化碳当量截留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的碳截留,而100%化肥处理使每公顷土壤每年增加了2.7 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使土壤成为典型碳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有机肥替代50%化肥处理后,农田氨挥发和N2O 排放量较化肥降低30%,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3]。中国每吨氮从生产、运输到农田施用共排放13.5 吨二氧化碳当量[24],2019 年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约减少氮素用量155.38 万t,减少2 097.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发展绿色食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贡献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公众健康和农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5]。近年来,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及制度机制的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的深入推进,监管及应急处置能力的不断加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并逐步向更好的态势发展[26]。近三年来,中国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7%以上。尽管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很大提升,但产地环境污染、农兽药残留污染等问题在一些地区和一些行业还比较突出,中国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无法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问题依然存在[27]。绿色食品立足精品定位,遵循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建立了一套定位准确、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标准体系,依靠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体系队伍,对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及包装贮运等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有效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3.1 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人们日常需求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近十年来,绿色食品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的企业数和产品数逐年增加。截至2019 年底,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数达15 984 家,产品总数达36 345 个,分别较2018 年增长21.0%和17.5%(图1)。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涵盖了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5 大类57 小类1 000 多个品种产品,其中大米、茶叶、果蔬、乳制品等产品产量占比较大。2019 年绿色食品大米及大米加工品数量为5 351 个,占全国绿色食品总数的14.7%,产量为1 558.65 万t,约占全国大米总产量的11.4%(全国大米产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稻谷数据按65%出米率折算);绿色食品精制茶产品数量为2 516 个,占全国绿色食品总数的6.9%,产量为10.43万t,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3.8%。
3.2 全程质量控制,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绿色食品推行环境有监测、过程有控制、产品有检验、包装有标识、证后有监管的标准化生产模式,示范带动了中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食品加强对生产基地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及土壤环境特别是土壤重金属的环境监测,保证源头安全。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7 年各季度食品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分别占不合格总数的30.1%、28.9%、24.0%和27.7%,淀粉及淀粉制品中铝的残留量超标、鲜活水产品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药物、蔬菜制品(泡菜、腌制蔬菜)中苯甲酸及其钠盐超标、馒头等面点中甜蜜素的超量使用等问题突出,这些超标添加剂都属于绿色食品违禁添加剂,绿色食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有效避免产品潜在的安全问题。在农产品标准上,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标准被视为国际上对环境保护和健康要求较高的标准[28],而中国的绿色食品标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安全指标甚至超过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如绿色食品茶叶标准中甲胺磷、杀螟硫磷等有机磷类农药严格程度是欧盟和日本标准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在证后监管方面,绿色食品建立企业年度检查制度、市场监察制度、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制度、质量安全预警制度及绿色食品公告通报制度,监督检查企业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及各市场监察点所售标称绿色食品的产品实施采样检测,对抽检不合格企业进行公告通报。据统计,近十年来,绿色食品系统每年组织抽检覆盖率超过20%,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3.3 保证产品品质,满足消费升级
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准则不仅保证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对绿色食品的品质也有重要影响。如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将有机肥的肥效缓长与无机肥肥效快短的特点相结合,更好地协调植物生长环境,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植物营养结构组成,不仅增加作物产量,还可改善食品品质。有机肥替代50%化肥可增加番茄、辣椒、豇豆等蔬菜的产量,使得辣椒还原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等各指标达到最佳,豇豆和萝卜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 含量分别增加 48.6%、73.7%和28.5%、51.5%,还可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有效改善蔬菜品质[29,30]。谢迎新等[31]研究发现,无机与有机肥配施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小麦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产量,还可以改善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张国芹等[32]研究无机有机肥配施对碧螺春茶百芽重及主要营养品质的影响,发现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显著提高茶叶的游离氨基酸及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
有研究发现,农药使用对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品质也有影响,如丁草胺处理水稻后,水稻叶鞘内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蔗糖含量和总酚含量均下降[33];仲丁灵、苯磺隆处理后的燕麦子粒粗蛋白及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处理[34];咪鲜胺处理会降低葡萄果皮花青素含量,并且影响挥发物质含量[35];高浓度使用毒死蜱、对硫磷等可以降低大蒜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 C 和大蒜素含量[36],而这些研究中使用的农药均不在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目录内。因此,推动绿色食品发展,规范使用肥料与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对改善食品品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及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都有重要意义。
4 展望
开发绿色食品、实施绿色农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需求,这对发展绿色食品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绿色食品一直秉承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缓解气候变暖等农业环境方面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最强音,人民对生活品质要求更高,对绿色食品需求更迫切,发展绿色食品事业任重道远。
4.1 坚定绿色食品发展理念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农业资源有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发展不能再依靠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推动绿色食品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农业绿色发展理念,从绿色生产入手,正确处理好农业绿色发展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保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4.2 坚持“产出来”和“管起来”两手抓
质量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要继续坚持质量为先,要坚持产出来、管起来、两手抓、两手硬,从严把关、宁缺毋滥,加强源头检测、过程把控和售后监管,把生产者引导到标准化生产上来,保证从最初的形态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绿色食品的性质不发生改变,守住质量安全的底线。
4.3 加强创新与合作,拓宽研究领域
精品定位、发展高质量产品是绿色食品发展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对于农产品的供给,人们更注重安全、优质、健康,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中并未将产品的品质指标列入其中,若不了解绿色食品标准及过程要求,亦不能从产品检测报告中得到品质指标数据,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则有可能均被贴上合格产品的标签。因此,可加强绿色食品与高校或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对绿色食品及标准体系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品质规格、营养功能评价鉴定的研究机制,凸显绿色食品优质营养的特色品质,以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
4.4 强化绿色食品品牌打造与宣传
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农业品牌的培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大幅提高,但绿色食品的发展理念并未扎根于每个消费者心中。据统计,大中城市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知晓率为73%,品牌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发展绿色食品,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借助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通过农交会、绿博会、实体营销渠道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途径,搭建宣传展示平台,宣传绿色食品和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将符合中国绿色食品标准的产品引进来,满足国内市场对绿色优质高端农产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瞄准国际市场,积极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带动中国农产品扩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