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经济要赶上南方到底该怎么干?
2021-05-19马庆斌赵天然
文/马庆斌 赵天然
有资源,有政策,有区位,有高校……但有优势不等于能发挥好优势。在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下,若笼统地将北方经济定义为发展困难,并不符合事实。
近年来,南方经济整体万马奔腾,相比之下,东北经济陷入暂时困顿、华北经济转型滞缓、西北经济乍暖还寒……“南北经济差距”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然而,通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北方曾经风光无限。舆论一片质疑,北方现在怎么了?经过调研发现,若笼统地将北方经济定义为发展困难,是有失客观的。事实上,北方地区的经济表现为“冷暖并存”。
那么,北方相关地区“冷”的症结何在?北方的比较优势有哪些?北方地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新路径在哪里?
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近期公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GDP数据显示,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南方占了八席,北方只有山东、河南两省上榜;GDP总量排名前十的城市里,只剩北京一个北方城市,即使在前二十名中,北方也仅有北京、天津、青岛、郑州、济南五个城市入围。
虽然一份榜单不足以说明全部问题,但客观来看,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发展差距确实存在,且呈现越演越烈、逐步扩大的态势。
通过计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得出:2009年北方GDP总量为15.7万亿元,南方为20.9万亿元,双方差距5.2万亿元;2019年北方GDP总量增加至35.1万亿元,南方迅速增长到63.4万亿元,双方差距被拉大到28.3万亿元。
北方经济全国占比在2009至2019十年的时间里,从42.9%减少到35.6%。而同期南北方固定资产投资差距从1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2.9万亿元。
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8次报告》亦显示,2020年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中只有北京一个北方城市,前二十强当中也只增加了青岛和郑州两个,北方城市的竞争力衰退趋势已由东北地区扩散到山东、河北等地。
以上数据都表明,南方省份经济增速和综合竞争力明显优于北方,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是客观事实。
北方经济“冷暖并存”
但是,若笼统地将北方经济定义为发展困难,并不符合事实。
从现实情况看,除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继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外,黄河以南的山东、河南、陕西发展状况也相对较好。以2019年GDP排名为例,山东经济全国排名第三、河南排名第五,陕西排名第十四。
其中,河南省会郑州颇具产业优势,拥有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两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郑州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已打造成为国际重要的航空货运物流枢纽。
山东省青岛市作为重要沿海口岸,其金融业不容小觑,在2019年全球金融中心排行榜中,青岛成为仅次于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的全国第六大金融中心,全球排名第33位。
陕西省会西安市和山东省会济南市在扶持企业发展方面已有成效,从过往三年新增企业的复合增长率看,西安、济南分别为76.4%、47%,稳居全国前两位;2017年至今,西安市新增初创企业200多万家,领跑全国。
所以,北方经济的发展现状是“冷暖并存”。
进一步分析北方经济“冷”的症结,东北、华北(除北京、天津两直辖市)、西北三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相对不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北方地区在一定时期依靠要素、投资驱动保持过较长时期的辉煌,形成了以重化工业、资源型产业、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石油、煤炭、钢铁、炼化等能源资源类产业依赖较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存在改革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步伐缓慢,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是民营企业发展不充分。与南方相比,北方尤其是黄河以北地区的民营企业数量不足且发展程度较低。《2019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榜单显示,南方500强民营企业是北方的2.4倍,东北三省上榜企业仅有6家,其中黑龙江省无一企业入围。
究其原因,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独立发展能力较差,对所在区域的政府和国有企业依附程度仍然很高,更多的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服务,规模普遍较小,很难发展成有影响力的大企业。
三是增长极单一。总体来看,北方地区北京一核独大,天津、青岛、郑州、西安、沈阳等城市虽然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中心,但和北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南方地区则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如广东的广州和深圳、江苏的南京和苏州、浙江的杭州和宁波都进入全国前二十强城市。
相比之下,北方省份普遍只有一个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于南方各省的中心城市。
四是人口持续流出。从2019年末各省人口增长流入数据来看,人口净流入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只有新疆一个属于北方,而在人口净流出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北方省份占据7席。东三省常住人口数量减少量占据全国前三位,仅2019年一年就有33万人口迁出东北,且多为高知高技的年轻人和青壮年劳动力。
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出将给北方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变数,值得持续关注。
“比较优势”再审视
分析完北方经济的相对不足,再来看看比较优势。
所谓比较优势,是辩证、动态的,会随着要素改变、国家发展战略布局调整以及全球大环境变迁而发生变化。北方经济要长足发展,需避短扬长,发挥好比较优势。
目前来看,北方地区的比较优势可归纳为国家高度重视的政策优势、丰富多元的自然资源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良好的教育和创新资源优势,以及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区位优势等五个方面。
从“国家高度重视的政策优势”上看,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多项国家战略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对于东北地区,国家大力实施“全面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的投资支持力度,协调推进百余项重大项目落地;批复建立了哈尔滨、长春、大连金普、沈抚四个国家级新区以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等多个开发开放平台、辽宁和黑龙江自贸片区等。
对于华北地区,国家积极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要抓手,加强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同时,全力支持雄安新区的建设工作。
工人在东北特钢集团大连基地炼钢区域观察钢水倒渣情况
游客在哈尔滨市的冰雪大世界中游玩
对于西北地区,除了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还规划编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为西北黄河流域省份带来政策红利,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从“丰富多元的自然资源优势”上看,北方地区地大物博,地理资源多样,区域内包含平原、草原、森林、山地、丘陵、沙漠、湿地等多种自然环境,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矿产资源占全国近60%,且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的特征。
能源资源方面,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备地区:煤炭储量占全国90%左右,陆地石油资源占全国80%以上,拥有全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塔里木盆地。
从“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上看,北方尤其是东北、华北地区,从19世纪末便开始发展工业、重工业,已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大批重大工业项目落户北方地区。
一百多年的工业发展使得北方工业基础扎实、技术沉淀雄厚、产业聚集度高,建立起了较全面的工业体系。截至目前,在部分领域如高端数控机床、大型工业设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北方的优势明显强于南方。
从“良好的教育和创新资源优势”上看,北方教育资源优势明显,全国116所“211工程院校”中北方占比53%,略高于南方,其中清华、北大是全国公认最好的高校。北京更是作为全国优秀教育资源的集聚地,形成了形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的完备的教育体系,成为全国教育和人才资源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除此之外,东北地区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地区拥有兰州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中部地区拥有西安交大、郑州大学、山东大学等一批以研究为主体的重点高校,以及全国四分之三的国家级实验室和超过半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孵化模式,为北方地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创新资源支撑。
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区位优势”上看,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带,毗邻俄罗斯、蒙古和朝鲜半岛,与日本隔海相望,和俄罗斯有长达4300公里的边境线,是中国内地赴俄远东地区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国面向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的重要窗口;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是西向通往欧洲的交通枢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走廊。
同时,东北和西北地区与我国境内多个省份相邻,具有承接国内国外的优越地理位置,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还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试验田。
新发展格局带来新机遇
当然,有优势不等于能发挥好优势。
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北方经济带来了新机遇。当前,应充分挖掘其发展潜力,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空间。
第一,抓住新机遇,要提高北方地区服务国内市场需求的能力。
南北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南方依托便利的海运和长江内河航运优势,通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和北方拉开差距。如今,经济发展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外向型经济条件不足的北方内陆地区劣势就相对不再明显,应牢牢把握这一机会,将北方的优势和潜力最大限度发挥,以服务国内超大规模市场。
具体而言,举措有3:
1、将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教育、创新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构建自主科技创新体系。比如东北地区应抓住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扩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市场,服务于我国技术“底气”的提升和国内经济大循环所需的产业链供给。
2、利用好陆运交通。强调内循环离不开便利的陆路运输,俗话说“南船北马”,北方铁路、公路的潜能应被充分挖掘,随着中欧班列初具雏形,北方庞大而便捷的交通网将为北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北方一些省市经济发展被南方超越,与产业结构调整密不可分。如河北、山西等以煤炭、钢铁为支柱产业的省份,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经济难免受到较大影响。但大破才能带来大立,触底才能反弹,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这些地区应探索出具有市场活力的新的潜力产业,为国内市场需求提供高质量供给。
第二,抓住新机遇,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潜力产业。
北方地区其特有的气候类型和自然资源,可孕育出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北方应有效利用“夏有凉风冬有雪”的特点发展特色旅游业,充分利用北方特有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遗迹资源,冬季大力开发依托冰雪项目的特色化、多元化旅游产品。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冰雪经济”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第三,抓住新机遇,应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强调高质量的对外开放,而双循环内环的核心板块是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大循环。东北地区有潜力被打造成连接我国和日、韩、俄、蒙等东北亚地区的桥梁和纽带。
随着RCEP的签订和中日韩FTA谈判的深入,我国不断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东北地区作为开放前沿,应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东北亚各国开展高质量、多方面、多层次的经贸合作。西北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走廊,从地理位置偏僻、发展滞后到越来越被世界关注、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未来可成为我国西向的门户以及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服务中心。
第四,抓住新机遇,还要充分发挥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
北京作为北方最发达地区,具有过硬的产业潜力和技术潜力。2019年全国独角兽企业分布中,北京上榜80家,与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几个南方发达城市所拥有独角兽企业之和基本持平,北京在北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调动北方经济的发展潜能,关键一项就是发挥好北京的龙头作用,推动北京的“虹吸效应”向“辐射效应”转变,最大限度发挥北京经济资源的扩散效益;以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主要抓手,让扎堆于北京的优势资源在北方更多地区发挥效用,带动整个北方地区的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北方发展的优势尚在、潜力尚存,暂时的经济发展降速是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阵痛”。客观地看南北经济差距,北方确实应该在市场化、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向南方学习,但也不宜简单地将北方作为一个整体“打包”下结论,应客观分析每一个地区的问题和优势,不断推动区域政策精细化。
(马庆斌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处长、研究员,赵天然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