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资源循环有了新蓝图

2021-05-19文|张

今日中国 2021年5期
关键词:蓝图业界特区政府

文|张 盼

张盼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减碳和减废是全球大势所趋,香港特区政府一直多管齐下,针对不同物料推广源头减废及干净回收。

前不久,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公布《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以“全民减废、资源循环、零废堆填”为愿景,提出中期和长期减少都市固体废物目标,争取在2035年实现“零堆填”。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说:“我在2020年施政报告中宣布,香港将致力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环境局须持续实施减碳和减废等环保措施,包括加大力度在各区推动减废回收,并建设转废为能的先进设施,进一步把废物资源化。特区政府各部门将全力支持环境局推动《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这些工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培育绿色生活文化

香港特区政府曾在2013年发表《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通过政策法规、社会动员和投资基建设施三大范畴,提出多项措施,以达到“惜物、减废”的目标。除了落实都市固体废物收费的条例草案正在立法会审议外,其余行动已全部落实并取得进展,更额外推出多项措施。8年过去,香港市民也更加了解减废回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减废又减碳的绿色生活文化。

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局长黄锦星说,承接2013年发表的蓝图以及过去众多减废回收工作,我们需要制定因时制宜的废物管理长远策略。面对外围回收市场逆转、废物弃置量仍未下降以及香港土地资源紧绌等挑战,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推动全民减废,实现更具规模的减废回收,进一步把废物资源化。这不但有助于建设循环经济,更可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有助于减碳以应对气候变化。

据黄锦星介绍,《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有中期和长期两项目标。中期目标是通过推行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把都市固体废物的人均弃置量逐步减少40%-45%,同时把回收率提升至约55%。长期目标是发展充足的转废为能设施,长远摆脱依赖堆填区直接处置废物,在2035年达到“零堆填”目标,争取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方向。

致力发展循环经济

黄锦星说,为达到目标,特区政府会推进六大主要行动,包括全民减废、分类回收、资源循环、支援业界、协同创新及教育推广,引领各项政策及措施的推进,建设循环经济及可持续的绿色生活环境。垃圾征费会是达到蓝图目标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垃圾征费尚未立法并存在一定挑战,尚未就蓝图中期目标制定时间表。

环境局环保署从2020年起,以合约形式委聘非营利机构,在全港18区设立22个“回收便利点”。位于九龙城的便利点近来开放给市民使用,接收不少于8种废物,包括废纸、金属、塑胶、充电池等。回收物经过筛选后,将运送至合适的下游回收商,再作后续处理。

环保署目前在各区设立9个“回收环保站”、22个“回收便利点”和上百个“回收流动点”,组成全新的“绿在区区”社区回收网络。“回收便利点”以商铺模式营运,自推出后短短3个多月已接待超过5万人次,而新设的“绿绿赏”电子积分计划也已有接近3万家庭或个人会员。为响应特区政府增加就业的号召,环境局在“绿在区区”开设约100个临时职位,为有志于从事环保事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为更有效地将废物资源化,发展循环经济,特区政府会担当更加积极的角色,进一步推动多项政策法规,也会为回收业界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并提升当地转废为材、转废为能的能力,适时建立所需基建设施,缔造更可持续、更低碳的废物处理方式,以迈向“零废堆填”的长远目标。

抢抓大湾区机遇

林郑月娥说,减碳和减废是全球大势所趋,特区政府一直多管齐下,针对不同物料推广源头减废及干净回收。近来两次到访环保署辖下不同的回收设施,看到有关部门通过创新和善用科技,配合提升市民的减废意识,扩大小区回收网络和地区回收服务,达到转废为能、转废为材的目标,相信近年一系列措施可以“落地生根”,加强鼓励小区干净回收,培养大众的绿色生活习惯。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叶中贤说,工总一直积极提倡发展本地环保回收工业,配合特区政府的长远规划,不但为香港纾解堆填压力,也让垃圾得以重生,成为有价值的产品和材料作内销及出口。近年,外地废料进口的规例越来越严格,处理垃圾的责任不能再假手于人,完善香港资源循环链,发展本地回收工业可谓迫在眉睫。

位于大屿山小蚝湾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是香港首个将厨余转为电能的地方,该中心采用先进的生物科技,将厨余转化为生物气用作发电。位于屯门的污泥处理工厂也是转废为能的典范。该厂每天2000吨的处理量可应付全港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还可供公众预约参观,通过休闲和教育设施,体验香港绿色文化。

环境局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下,香港也可与其他大湾区城市交流发展“无废城市”,探索发展区域性“循环经济”的空间,包括采纳创新、环保及低碳的发展模式,引导工业界在生产工序中采用更环保的设计、更清洁的生产过程。

创造多元就业机会

叶中贤说,根据环保署统计,2019年香港产生的都巿固体废物中,只有29%被回收循环再造,其中只有12%在本地进行。由于外围回收价格影响,垃圾出口无利可图,近年回收量也呈下跌趋势,令人忧虑。宏观而言,资源循环产业链环环相扣,特区政府必须打通政策关节,理顺脉络,巿民和业界方有参与的空间。

在叶中贤看来,垃圾征费是资源循环的第一步。综观世界各地的经验,按照用者自付的原则,引入适量的垃圾征费作经济诱因,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推动巿民和业界减少使用和出售不可回收的物品或包装,增加分类回收的意愿。当垃圾被妥善回收,回收业界方能把握机遇,在港建设下游的转废为材工业,逐步完善循环经济的本地产业链。

2020年2月27日,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局长黄锦星表示,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制定香港首份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

据介绍,特区政府2005年开始筹备垃圾征费立法,经过长期以来的政策解说、普及教育,再加上小区回收配套越来越完善,巿民和业界已逐渐接纳政府方案。如今立法会正就垃圾征费条例草案作讨论,业界恳切期望议员尽快通过草案及落实立法,让香港向资源循环经济迈出关键一步。

叶中贤认为,在资源循环产业链中,工业界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香港厂商巿场触觉敏锐,灵活变通,早已看到环保回收工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特区政府能适当地以政策配合,回收工业将可百花齐放,帮助香港大大增加废料处理的容量,乃至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当前在香港发展环保工业,最大掣肘是土地问题。香港大型工业用地一直供不应求,影响业界投资高增值回收工业或引入新技术。特区政府位于屯门的环保园以优惠租金提供给回收企业设立生产线,如今每年处理超过18万吨回收物料。不过从2007年投入运作起,园区已接近饱和。

叶中贤说,工总期望政府能在新发展区增拨土地加建环保园区,让环保工业能助政府一臂之力,携手解决香港固体废物处理的问题,扶植高增值环保工业,使之成为香港“再工业化”的重要支柱,为下一代创造多元就业机会。

猜你喜欢

蓝图业界特区政府
蓝图
业界大事
业界大事
从业界到学界:成功转型仍需“洪荒之力”
未来手机Morph蓝图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