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里有话,自说自画

2021-05-18周一鸣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方塘常州东坡

周一鸣

十年前在上海博物馆偶遇一套山水册页,流水、小石、柳丝、竹叶,不经意几笔,仿佛让世界充盈了清润的微风与香甜的空气,熟悉的情景、气息扑面而来,把我带回记忆中儿时的故乡江南。这种艺术的“气”与“力”震撼我,唤醒我儿时梦想并感召我精神返乡。回去查阅资料才知道画者恽寿平(号南田)是我同乡,相隔三百多年,进而了解到他集没骨画大成创立常州画派,他的经历、磨难、选择与坚守,是与他艺术审美、创作态度、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共鸣,这使我逐渐回归传统书画艺术。

书画于我是余事,但我很享受写画时光,不存功利,可以看见并记录不为人重视的有趣与美好。“人生无论如何总是悲剧。”无意间听见的这句话让我一惊。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扎扎实实地把每个“当下”过成圆满的喜剧。我选择用艺术记录,抒发感慨并妄想对抗时间——同情时间里的一切老去,表达老去里所有的悵惘。《莫负东篱菊蕊黄》就是关于光阴与美的沉思。

生活总在不经意处暗藏美的启示,甚至是心灵的救赎,关键在于你是否发现。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山水有山水的美,花有花的美,物有物的美,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山水画代表中国精神,它以大山大水的视角展示着中国人静观世界的态度,人是世间的渺小过客,人如果悟透山水中的大时空观,胸次、境界便会不同;花是一世界,她生长、盛开、衰败的生命历程与人是一样的,我用生命和情感去体悟刻画花的生命,展现她的华姿、清芬和气质,人与花的生命之美就融合为一了,花即是人。同理,一块生姜或一方砚台也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特征与生命情怀,也许它们比一座山、一片水、一朵花更美,因为美是蕴藏于慧心而非依靠外力。绘画可借一切物象写心、寄情、写意、抒怀,《葱姜椒清供》便是关乎生命性灵、不分别、平等心的美学宣言。

生活也总在时时处处提供着创作的契机,关键在于你是否可以察觉并抓住。家族群长辈提示外婆诞辰百年时,我回忆起外婆,最容易想起她贴身的针线匾、日历、藤椅、制作的馄饨、精细耕种的小菜园等平常物件,它们承载了外婆带着我相互陪伴的童年时光,蕴藏着她惜物、惜时、惜福的尊贵品质。《外婆琐忆》系列小品以外婆的物件写她的慈爱、质朴、沉静的美。作为设计师,我在主持常州东坡公园园林文化建设项目时,学习东坡诗词与文化,完成设计之余,东坡诗词带来的光亮与余味徘徊不散。于是我尝试用自己研习的南田笔法绘东坡诗意,表达东坡美学对常州文化艺术的影响,以及东坡精神给今人的启示,因而有了《此心安处》东坡诗意没骨小品系列五十余件。

心是艺术之源。朱熹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心就像半亩方塘一样映着天光,内心纯澈并有源源不断的情感清泉注入,照见的物象才能呈现出清新隽永、气韵生动的品质与意境。心空的空阔空明、心地的善良纯净、心思的清扬悠远等特质,是上天给予艺术创作者的某种资格。正是对自己艺术心灵、创作直觉等方面的盲目自信,才使我坚定而愉快地把传承恽派这脉艺术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尝试以安静的笔墨,追寻一种冲融淡定、物我两忘的平和境界,期许它们像燥热时代的清风,给躁动不安的现代人类注入平静、安定、和谐的因素以期引起共鸣。

读读写写画画,走走停停看看,在生活的土壤中播撒思灵的种子,用心耕耘,初步开出一些艺术的花,结出一些艺术的果。本次遴选近三年创作与临摹的作品一百件,将于四月上旬在湖南省文化馆展出,欢迎广大观众前来观赏指正。

更多“话”都在画里,“自说自画”就先到这吧。

猜你喜欢

方塘常州东坡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过碱河
早春欣见海棠绽
观书有感(其一)
定风波
东坡画扇
守护方塘